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邓石如篆书四字格言 正文

邓石如篆书四字格言

时间:2025-05-14 02:21:30

汉字作文300字 篇1

你有最喜欢的一个汉字吗?我想你肯定有,我也不例外。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是“火”字。

火是东西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字虽然简单,但是却包含着不同寻常的好处。正如恩格斯所说:“火把人类和动物分开,火是人类历史的开端。”是阿,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人类用火打造工具、用火烧煮食物、用火驱寒取暖。在人类还没有火的时候,人们只能像野兽一样吃生的东西、蜷缩在山洞里熬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据说在远古时代,一天,一个人,哦不,是一个原始人很无聊,在那摩擦两块石头,结果偶然发现了生火的办法,从此人类礼貌的进化之路开始了……

火,这种物质,人类在远古时代离不开,在现代社会也离不开火。今年发射神州7号飞船的是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它的升空也离不开火,先是发动机点火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之后,尾部喷出长长的火焰,火箭就升天啦。

我之所以喜欢“火”这个字,因为火是人类历史的开端,是人类礼貌的原点。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助推剂!

汉字作文300字 篇2

每当,看到书写用的汉字时,我便想起它凝聚着祖先的智慧,是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并不是一个个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在阳光下跳跃的小精灵!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到西周未期的大篆,到秦代的小篆。接着是汉代的隶书,然后是汉末的楷书、草书和行书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写楷书、草书和行书。这就是汉字经历的漫长演变过程。

我最喜欢的字是“王”字。它是一个独体字,可是它的含义很多哟!“王”字由三横一竖组成。这三横一竖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每一横,代表一种事物,或一种层级,三横则代表三种或多种事物及层级。而在“王”字中,这三横则代表天、人(或动物、物)、地三种不同的层级。一竖则代表能够将这三种不同层级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人(或动物)。而王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王,还需要有另外的一点,这一点藏在腰里,不能轻易示人或使用,于是就构成了玉字,玉易碎,所以藏起来保护好,这一点就是阴谋,是匕首,有些事不能用阳谋时便会用这一点阴谋,阴谋与阳谋交替使用,便构成了王道,便产生了一个能真正做主的王。

伊秉绶写的篆书:王。曹金碑写的隶书:王。邓石如写的隶书:王。褚遂良写的楷书:王。王羲之写的行书:王。黄庭坚写的草书:王。

汉字作文300字 篇3

我喜欢汉字,因为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喜欢汉字,因为它能教给我们渊博的知识;我喜欢汉字,因为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结晶,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有很多的神奇之处。

汉字是很有趣的。有的汉字加一笔就变成了另一个字。比如“日”字再加一横就变成了“目”字;如果加一竖不就变成了“田”字!记得有一回学校举行期中模拟测试,我在做汉字组词这一道题时,不小心把“战士”写成了“战土”,结果闹了大笑话。所以写汉字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认真。

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结构,汉字的每个部分都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脸、腿、脚”都是月肉旁,所以他们表示身体的一部分。还有“信”字,左边是单立人,右边是言,就表示人要言而有信。这样既记住了字的写法又理解了其含义,多么的有趣呀!

我爱汉字,因为汉字博大精深。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汉字、弘扬汉字文化、学习汉字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好好的学习汉字,把我们的汉字文化传承下去。

汉字作文300字 篇4

今天早上,还是像往常一样,妈妈一遍又一遍的叫我起床,而我呢,还想多睡会呢!突然,我想起了今天还要展览我们做的关于《有趣的汉字》的幻灯片,我“嗖”的一声起了床,穿好衣服洗完脸,就走了。

到了学校,我一直盼望着语文课的到来,准备展示我们组的幻灯片!因为,这是我们小组8个人一个星期的“心血”呀,终于,第三节课的铃声响了,我很兴奋!

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魏子昂“破空裂天组”做的幻灯片,他们做的很饱满,很丰富,关于汉字的知识,没少一样!老师说他把初一的知识都教给我们了!

然后,我展示了我们“快乐棒棒糖组”的“心血”,其中有:字谜,广告中的错别字,字的来历,书法作品……最后,老师给我们的评价是:过渡句用的很好!

那时,我高兴极了,因为,整个幻灯片里的过渡句都是我写的!那时,我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喜悦与欢乐!

接下来,我们组又展示了一次,那是因为,柴浩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做好一份了,他做得很不错,画面非常精彩,引人注目!

今天,我得到了很大的鼓励!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汉字的知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展示作品,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我真快乐!

汉字作文300字 篇5

这几天,以我的心情,看什么都不开心,就是很冷漠。今天干什么?唉,东西又没带;这字怎么写不出来……烦心事接连不断。

“哥哥,过来和我拼乐高,行吗?”“不要!你玩你的!”我不耐烦地用答到。

“哗哗哗,哗哗哗!”外面的树似乎不让我睡午觉,我气愤极了,想一把火烧了树,可这样会违法,又能怎样呢。

我用垒球扔一下,愉快,可听到"嗨,嗨,嗨”的吐舌声,扭头看一下,小狗一边吐舌,一边边摇尾巴,似乎对我的垒球感兴趣,我把垒球往左斜,它盯向左边,又把垒球往右斜,它又盯向右边,好像在说:“主人,我们一起玩球吧!”

我心情变好了一些,我一下子把垒球扔了出去,小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咬住了垒球,又把头一甩,垒球像袋鼠似的跳了几下,又“咕咚咕咚”地滚到我的脚下,我又扔了出去……

到了最后,我心情愉快多了,当然,看待事物也不烦心了。果然,回去路上,树发出的“沙沙”声与小鸟的叫声像在欢迎我,夕阳为我铺了一条路,凉爽的风在我背后吹着,在催促我赶紧回家吃饭。

我终于明白,只要乐观是面对生活,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所以乐,是我的年度汉字。

汉字作文300字 篇6

如果你问我‘你最喜欢的一个什么汉字’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是‘明天’的‘明’字”。

人家不是常说‘水火不相容’吗?它们不但组不成一个字,而且水会把火浇灭,火会把水烧干。明天的‘明’,人家也常说太阳和月亮是不能在一起,要是它们俩在一起,生活规律就要乱套了。其实这种说法只能在生活上行得通,因为太阳代表日,月亮代表月,那它们不就可以组成明天的'‘明’字了吗?

明,告诉我做一个人,就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虽然一分一秒的时间非常短,但也要抓紧它,不能让时间老人悄悄地从你身边溜走,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每一分每一秒里做一些有用的事。

明,告诉我不能像“明天老人”一样,浪费时间,因为以前,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说明天要做作业。第二天,他又说今天阳光明媚,作业明天再做吧!就这样,他的青春就被他自己白白浪费了。

我一看到‘明’字,我就提醒自己,不要像“明天老人”一样浪费时间。明天。你的人生有多少个明天呢?所以我更加喜欢‘明’字了。

汉字作文300字 篇7

我爱中国的汉字,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依靠汉字继承、发扬。它们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那一笔一画、四四方方的汉字,总是让我觉得新奇而神秘。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个汉字都有一段故事,看着一个个有趣的汉字,不禁赞叹会祖先的聪明才智。

当我看见了“飞翔”的飞字时,仿佛让我看见了一位身穿白色衣裙,面露慈祥笑容的天使手握仙女棒,在雪白的云层间自由自在的穿梭。我想到这里,好像听见了一首既快乐自在又悦耳的歌曲。“飞”一个极其简单又普通的字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的遐想和见识,如《井底之蛙》中的小鸟,他可能飞去过一望无际的大森林、波涛汹涌的大海,甚至世界的角角落落,正是因为这样他是见多识广的而不至于只看见井口大的天。

当我又看见“森林”的森字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了另一幅美丽的图画,那是一片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绿色天地---森林,连耳边也想起了清脆的鸣叫声,那声音好似清泉的叮咚声、风铃的动听之音。还有各种上串下跳小型动物和各种体积较大食草或食肉型动物,形成了一条永远不会断裂的生物链。森林让我们人类有了生栖之处,是有之物。

汉字作文300字 篇8

“魅环宇宙载风云,力透万年尽国魂,语润民风真善美,文旋山海演红尘。”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三大之文明古国一,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汉字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4/5。

汉字我们天天都在与它打交道,认识的字连自己也数不过来,说起来我还跟汉字有过不少有趣的故事呢。

记得有一次,我写试卷的名字时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写成了何事坤。发试卷时,老师故意把我的名字写成了何世坤我都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

在一年级时,有一次老师教我读橙字,而我却把它读成了凳子。我们班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我还以为他们是在赞赏我呢。老师皱着眉头给我纠正了这个读音,这才明白别人是在笑我呢。

三年级时老师教我们论语,我还不知道怎么读,就把子曰读成了子日。而别人抄字典都知道是曰而不是读日,结果别人又来了一次哄堂大笑。

这就是汉字,行云流水的汉字,我爱汉字。

汉字作文300字 篇9

汉字,是凝聚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众多汉字中,我喜欢人字,它的结构是一撇一捺,虽然简单却代表着相互支撑,又如爱字,它包含着亲情之,师生之爱,朋友之爱然而,我最喜欢的汉字是诚实的诚字,它时刻告诫人们:要诚实,不能撒谎,实是求事。

诚字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

1、心意真实,不虚伪、虚假。

2、确实;的确。

因为有一件深刻的事,才让我喜欢上诚实的诚字。

有一次,九月一日开学,老师就让我们买《上海作业》。当我捧着这本《上海作业》时,想了一个坏的念头。到家后,我把《上海作业》的答案撕了下来,放在柜子里。第二天,老师让我们把答案撕下来,这时,教室一片混乱,我就混水摸鱼逃过去了。

放学,老师让我们写《上海作业》。回家写时,一个难题难住了我,我就想起了答案,拿出答案抄了起来。第二天,老师批完后,我想:我不用订正了,嘻嘻。发下来了,我掀开看,看见了一个大大的诚字,我羞愧的低下了头。回家后,我把答案夹到《上海作业》里面,准备交给老师。

诚字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我难以忘怀。

篆书基础知识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 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 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 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 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 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 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之后,有刘鹗、孙 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 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 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 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 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 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书体,因其模铸或契刻于青铜器而得名。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一般称“金文”。其内容多为祭典、扬其先祖、明告后世的`言论记录。

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兴盛时期,周人的文化较商代有显著的进步。西周的金文随着周人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以及青铜冶铸业的异常发达而有极大的发展。留存于世的金文数量大约在六七百篇以上。自宋以来,金石之学广泛兴起,从辨识到摹写,从研究到创作,不断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笔法体系和审美领域、在书法方面的影响程度要比甲骨文大得多。

金文和甲骨文在造字上是—个系统,在书法上也显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其载体是青铜器,从而形成笔势特殊、线条圆润、字形凝炼、结构生动等鲜明的特征。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大盂鼎》、《散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还有1977年在陕西扶风县出土的《墙盘》郡是初入门者学习的极好范本。

(三)籀文

籀文是周、秦间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宁,以周宣王《史捅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现在所能见到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注明“籀文”的几百字。从书法角度讲,籀文和金文又合称“大篆”,而又以“石鼓文” 为其代表,它的特点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加成熟,反映了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轨迹(详见后“篆书名作欣赏”部分:石鼓义条目)。

(四)小篆

小篆为大篆的对称,也称“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同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国策,其中有“书同文”,就是要求全国统—文宁,废除六国文。小篆就是在战国时秦同文字的基础上,吸收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从而进—步整齐、简化、规范了的文宇,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统一后的小篆,顺应书写的需要趋于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减少,符号化更加明显,对后代文字的规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很快被汉王朝所替代,官用标准书的小篆有赖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得以保存下来.还有秦始皇时,以宣耀皇威,传为李斯所作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会稽刻石》等也留传于世。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对书法的贡献就在于线条的表现上和书体的结构上。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藉、沉稳端庄,是善书者欲达之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它的整体美无疑是具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切于实用等特征,对后世隶、楷的结字,特别是篆刻的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秦篆以后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到了汉代虽不占主流地位,但在一些典重的场合仍作为首选的 字体,如碑额、瓦当、印玺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相继在洛阳偃师出土 的两通汉篆碑《袁安》和《袁敞》,山于墓主身份较高,故碑文用篆书, 其笔势遒劲,结体宽博,刻工精湛,为汉篆的典型。传世之作还有《祀 三公山碑》、《少室神道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这些刻石淳厚茂密, 方峻挺拔,独具风貌。东汉以后,三国时魏正始《三体石经》,集古文、 小篆、隶书为—石,被奉为标准经文的字体。三国时吴皇象所书《天发 神谶碑》,以方笔作篆,笔力惊绝,以其气势宏伟著称。到唐代,著名书 家李阳冰的传世书迹有《三坟记》、《城隍庙记》、《拪先茔记》等,其篆 书历来被宗为楷范。到五代、北宋,有徐铉、徐锴(世称“二徐”),精 于小篆。徐铉所摹《峄山碑》及精心校定的《说文》,由国子监雕版印行, 广为流传。徐锴编《说文系传》,对保存和解释《说文》原著也有功绩。 元、明两代篆书略呈颓势。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大批文人志士由于特定 的历史原因,纷纷投身于金石、文字之学,进而涌现出大批的篆书大家。 随着金石出土日多,又开阔了他们学习取法的视野,使清代成为篆书发 展的复兴和昌盛时期。清代前期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他们 在碑版考证取得卓著成绩的基础上,开创了书学和文字学结合之风。清 代中叶以后,邓石如用长锋羊毫作篆,讲究笔墨变化,沉雄朴厚,自成 —格。受他的影响而又各领风骚的篆书大家有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 吴大澂等。清末民初,吴昌硕、齐白石、赵铁山、常赞春、王福庵、邓 散木等也均以自己独到的篆书新面貌立于书法艺术之林。在古文字学界, 先后有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丁佛言、郭沫若、容庚、董作宾、于 省吾、唐兰、商承祚、张颔等名家在研究古文字基础上,对篆书诸体也 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现出了与传统不同、极具创新意识的艺术魅力,拓 展了篆书创作的思路,推进了篆书艺术的发展。

这里需要重笔—提的是清末民初世居山西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他倾其一生治学,深通经史诗文,考据金石文字,博学守正,融于笔墨。以书法四体皆精名著于世,尤以篆书为最,影响至巨。三晋碑版、商号招牌大多出自亲笔,康有为评其书法:“大江以北,无出其右”。和他同时期的常赞春,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毕生研究金石书画,诵习经史词章,讲授文学书法,著述颇丰,其篆书、篆刻凝练古拙,造诣超群,风格独树。赵、常二人无疑为当时华北书坛巨擘,影响甚远,乃至在山西孕育出了一批精研篆学的高手,延伸至今。显然,清末民初不仅在南方涌现出了大批的书家,北方也是名家辈书,蜚声海内外。近午来,赵、常二人为中外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在日本还成立有“赵铁山书道研究会”,几十年来,远渡来晋,寻访考证,出版碑铭者众,成就斐然。笔者就此在本章“篆书概述”中提出,旨在为篆书爱好者对篆书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以上,我们对篆书书体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简要的概述。它在整个书法史生成过程中起着主导、拓展以及更深层的文化、审美意义不是本篇所能涵盖了的。作为初学者,只能初步择要地了解篆书渊源,这对学习篆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9.弯曲弧

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男:大家好,今天我们xx班召开《走进方寸之间》的主题班会

女: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篆刻艺术,走近方寸之间。

男: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zhòuwén)、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女:让我来和大家说说“篆刻的起源”

A、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B、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C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D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男:我们来看看让初学篆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有练习石,篆刻刀,印泥,印床,砂纸或磨盘,工具书和教材,笔墨纸。

女: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比较常见和实惠的练习石有青田石、萧山红、墨绿冻、广西冻石(备注:广西冻石硬度为1左右,质地较软,仅适合18岁以下学生使用)等。

男:初学篆刻,如果是中小学生,可以买价格最低廉的碳钢刀。如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强烈建议购买硬度更高的白钢刀或者钨钢刀。白钢刀一般硬度在6,钨钢刀(也称硬质合金刀)硬度7,这两种刀是最常见的篆刻刀。至于白钢刀好还是钨钢刀好,不能绝对化,白钢刀硬度低些,但韧性好一些,价格也低一些,而钨钢刀最硬,韧性也会略差一些,价格也比白钢刀略高一些。目前国内用得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四川生产的永字牌刻刀了,永字牌刻刀主要以硬质合金刀为主,永字牌刻刀分好几个系列,有高级型、豪华型、豪华B型、超豪华型、纳米刻刀等几个品种。

女:印泥建议配备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打稿印泥(10元以下,如姜思序堂的朱颜印泥),一种是好一些的书画印泥(如姜思序堂的八宝、朱膘印泥等)。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好的印泥打出来。

男:初学至少要配备号数不同的砂纸各几张,一般号数(粒度)越小,表面越粗,号数(粒度)越大,表面越精细。如1000号的砂纸就比600号的砂纸更精细。

男:初学篆刻建议至少配一本篆刻入门书籍和篆刻字典,篆刻书籍推荐刘江的《篆刻技法》和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篆刻字典推荐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篆刻字典》或西泠印社出版的《篆刻常用字字典》,前者从名家的印中搜集字体,后者直接书写,各有千秋。当然网络上也有很多免费的篆刻

女:毛笔 可以选用小楷毛笔,有弹性,好使就行。篆刻写稿用的墨建议用一得阁墨汁或者自己用墨条研磨出来的墨。写印稿建议用连史纸,金石印坊手工连史纸散页,幅面不大,使用方便。

男:印石一、寿山石二、青田石三、昌化石四、巴林石

女:下面请和我一起走进“篆刻名家作品欣赏” 丁敬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别号,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喜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曾搜访石刻,着成《武林金石录》。他的篆刻取法朱简,在汉印基础上,常参以隶意,构思安排都苦心经营。篆刻采用切刀法以表达书写的笔意,方中有圆,一洗娇揉妩媚之态。着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丁敬在篆刻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并发展了朱简朱文短刀碎切的刀法,并进一步开创了"印从刀出"的创作模式,其篆刻"直追秦汉、力挽颓风",且文雅生辣,有很强的金石感,可谓前无古人。

丁敬为"浙派"始祖。继起者中,蒋仁的篆刻以古秀胜,黄易的篆刻以遒劲胜,奚冈的篆刻以淡雅胜,陈豫钟的篆刻以工致胜,陈鸿寿的篆刻以雄健胜,赵之琛的篆刻以娴熟胜,钱松的篆刻浑厚古朴、苍劲茂秀,与先前诸家不同而有新的面目。丁敬与他们都是杭州人,故又称为"西泠八家。该派风靡印坛,蝉联了近两个世纪。

男:邓石如 ,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女: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男: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女:让我们走近方寸之间,请看大屏幕{出示骊城学区第一小学等字样}

男:再让我们以来欣赏美丽的篆刻印章

女:让篆刻艺术走进校园

男:让我们走近方寸之间

合:本次班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