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校训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大学精神袁济喜大学被比喻为“象牙塔”,被看做是思想学术的殿堂。莘莘学子跨入校门第一眼所见,往往是这所大学的校训,或遒劲有力,或大气磅礴。中国大学的校训多数源自中国的古典典籍,其中“学”字和“德”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12所“211”大学校训中,出现“学”字41次,占37%;“德”字紧随其后,为30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明德尚学的价值取向,“德”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精神联系。细究其中缘由,中国主流的大学精神主要是儒家奠定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明德尚学,进德修业。《礼记?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出的就是“博学明德,知行合一”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与现在作为学府的大学,意义是不同的,它是指最高的学术或者学问境界。大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而达到道德人格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先秦孔子提出的六艺之教到现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均体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脉络。“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这些大学的校训句式工整、质朴雅正,无一例外地包蕴着传统精神,体现着东方智慧和中国气派。
孔子曾坦陈自己的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孔子对当时道德的沦落和学习的废弃忧患重重,认为这是礼乐文明毁弃的结果。在孔子看来,只要唤醒在当时物欲横流、道德失落的社会中的人们久被泯灭的孝悌之心,犯上作乱的事也就自然减少了,社会的礼义与秩序可望恢复与张大,他所憧憬的三代之治也就实现了。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主要是一种经典文化。《文心雕龙?宗经》有一句话:“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话来讲,也就是认为经典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相对真理,指它有时代性;绝对真理指它是永恒的,贯彻始终。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古代的一些经典,同样陶冶着我们今天按照西方的模式兴办的大学。清华大学是庚子赔款之后由美国人投资办的,是一所西式大学,但是,梁启超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概括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来;而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来自《汉书》,追求的理论联系实际、忧国忧民、学以致用的中国传统。
然而,自“五四”之后,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于是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审视与反思,有人提出要照搬西方的`办学模式。其实,从文化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历经磨难,它是生生不息的,不可能在改革的大潮中被消弭,或者自生自灭。此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吸纳外来文化和新陈代谢的机制。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王国维一直强调,不懂西学也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学,反过来说,不懂国学,也不能真正了解西学,所以,学贯中西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的思路。中国古代经典《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容纳外来文化,或者是拥抱外来文化。北大办得好,并不是全盘接受西方的结果,也不是墨守传统,而真是融合的产物。清华大学校长于1925年提出办国学院,作为一所西方化程度比较高的学校,尚且要“寻出中国之魂”,我们更没有理由办学“去中国化”了。 (摘自《光明网》2014.12.29.)
1.关于“学”与“德”之间内在的精神联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训中突出“学”与“德”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从先秦孔子提出的“六艺”到现代社会的“德智体美”,一脉相承,都表现了二者的结合。
B.“大学”,其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而达到道德人格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中国传统教育的确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C.《大学》中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大学”不是指学府,而是指最高的学术或者学问境界,意在既要“博学”,又要“明德”。
D.中国大学都存在明德尚学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通过博学与修学达到明德进学的目标。这一点从“学”字和“德”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就可以看出。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这些大学的校训或直接取自典籍,或化用典故,包蕴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体现了东方智慧和中国气派。
B.孔子时代,社会道德沦落,人们普遍不愿学习,孔子认为只要唤醒了在当时物欲横流、道德失落的社会中人们久被泯灭的孝悌之心,社会的礼义与秩序就可以恢复与张大了。
C.传统的经典既是具有时代性的相对真理,又是能贯彻始终的永恒的绝对真理,因此,古代的一些经典,同样可以影响着我们今天按照西方的模式兴办的大学。
D.从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陶冶着现代大学精神,这也证明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以后,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不适用于现代化大学的建设,应该引进西方的教育思想,这是对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B. 中华五千年文明虽历经磨难,但始终薪火相传,未曾中断过,再加上我们文化所具备的吸纳外来文化而推陈出新的能力,可以说,我们不用担心被西方同化。
C.要想懂西学,就应该懂国学;反过来说,不懂国学,也不能真正了解西学。所以,中华文化只要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就能真正做到学贯中西,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的思路。
D.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想办好现代化大学,既需要继承好固有的文化传统,利用好本土的资源,同时,也要吸收、借鉴西方优秀的办学经验。
试题答案:
1.D。以偏概全,原文是对112所大学进行的统计,并非所有大学。
2.B。曲解文意,原文为“可望”。
3.C。只要……就,过于绝对。
一、教学目标
弘扬校训精神,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
二、教学准备
PPT,查阅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请学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三)老师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读。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四、请学生齐诵我校校训
修德进业 天天坚持
五、师生共同解读校训的出处及内涵
生1:老师,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习爷爷参加纪念孔子诞辰活动,习爷爷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生2:老师,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修德进业,天天坚持”,何为修德呢?
(生讨论)
刘:何为修德,那我们从《论语》中找找吧。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生3:老师,老师,我也能在《论语》找到校训中“进业”的出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如何理解“修德进业”的深刻内涵呢?
小结校训内涵:修炼、涵养、提升自己的品德;积累、充实、完善自己的学业,不断取得进步。
六、总结
展示校训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的事情,请同学们记住我校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深刻理解其内涵,做一名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