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名山大川,值得讴歌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可《挑山工》的作者却独辟蹊径,为我们展示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挑山工们身上有一份独特的精神并饱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立意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先写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走路和比游人多一倍,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心中不免产生了疑惑。
接着,写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时遇到了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后都是先他而行,结果呢,他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了。惊异之后,不由得主动和他攀谈起来,挑山工那几句朴素的话终于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他们不像游人那样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这里的随便就是指游人们一路上轻松随意,信步观光,而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我们读后自然也会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目标专一,脚踏实地,一定能走在前面。
最后,作者写到,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人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我真正难忘的是什么?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我们读后不也同样觉得需要这种精神吗?
作者构思奇妙,从登山道上那司空见惯的挑山工身上挖掘出了意义深刻的主题,可谓慧眼独具,取材、立意新颖独特。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除了领悟作者所歌颂的挑山工精神外,不定期应认真琢磨作者的创作技巧,以便为以后写好作文开拓思路。
早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泰山的挑山工,他们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书里所描绘的那样:黑黝黝的肌肉,布短裤,解放鞋,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在青石板的台阶上走着折尺形的路线……
那时候我年纪尚小,懵懵懂懂地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写,对于挑山工的`感觉终究还是肤浅的!
当我真的行进在通向泰山绝顶的石阶上,与挑山工一路同行的时候,才对他们生发出万千的崇敬!他们才是真正的山神!在他们身上迸发出的是真正的泰山精神,一步一阶,不屈不挠!
从山顶下来,在龙门我和朋友坐下来休息,深觉下山也不是轻松的活计,甚至比上山还多了一小层的畏惧,石阶太陡了,只能盯着脚下的这几阶台阶,不敢向远处张望,感觉前面就像倾斜的深渊。双腿不住的打着颤,我知道主要是疲劳过度,但还是有那么点害怕在里面作怪。好在慢慢的适应过来,我心底的那份畏惧才渐渐地被压住。
这时候,从下面走过来一个挑山工,下身穿着一条分不清本来颜色的短裤,脚上穿着解放鞋,样子很新,显然是刚买的。他赤裸着上身,胳膊上的肌肉因为用力的缘故,向外胀满,脖子上围着一条湿淋淋的毛巾,不住的擦着脑门上冒出的汗。他的肩上挑着一根竹扁担,扁担一头是四个十几斤的花皮西瓜,另一头是几箱矿泉水,慢慢地向上走来。每次都是,手握着上山的扶手,向上带一下,左脚先挪上一个台阶,身子前倾,接着是右脚……他不是在爬,而是在挪动,一步一步,一阶一阶,向前走着。爬上一段,然后肩膀一扭,扁担就会从左肩滑到右肩,动作轻巧灵活,就好像用左手去握右手一样简单,我知道这仅仅是对他们而言。他好像在和自己的爱人跳着一只节奏缓慢的舞曲,我想这只曲子的名字应该是《泰山魂》吧!
终于他挪过了最后一级石阶,走到平台上,他抬头看了看前方绵延到山顶的石阶,抖了抖肩上的扁担,似乎并没有停下来要歇息的样子!而是穿过龙门继续前行。
我本以为他会停下来,稍事休整,而且还想和他攀谈几句,显然我的愿望落空了!也许他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理解的更为深刻。他的脚又踏上了一节石阶,步履缓笨,但仍然是那么有节奏,像个诗人在仙境中漫步!
对于我来讲他也许是在享受一种生命的存在状态。一级……两级……三级……他渐渐地远了,消失在石阶的尽头,只留下一个伟岸的背影,化成两个字——坚韧,屹立在我的心中,久久不能散去!我想他们才是真正的泰山魂!
《挑山工》原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裂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留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挑山工》教材理解
小时侯读过《挑山工》,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教学生读《挑山工》。不仅是作家冯骥才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山民的独特视角吸引了我,还有文中描绘的挑山工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打动了我,更有挑山工那种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影响了我,我对这篇课文真可谓是情有独钟。
课文描写的是泰山的挑山工,非常遗憾我没去过泰山,但去年10月8日我有幸参加全国小语会年会到过黄山,看到过黄山的挑山工。也许是受课文的影响,当我们的视野里一出现挑山工的身影,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紧跟在挑山工的身后,马上“研究”起来。为什么他们挑子的两头是高度不一样,稍一观察就不难发现,这样的担子走台阶时矮一头的挑在前面就不会碰到台阶。(可课文插图中的挑山工的挑子可不是这样的,我上网查了图片后也没弄明白。)他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在他们休息时我试着挑了一下,还好勉勉强强能挪动几步,经过交谈得知一般不会少于75公斤,因为这和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他们每挑一斤是六角钱。(课文里描写的挑山工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那么轻的担子,照这样看黄山和泰山挑山工的计酬可能不一样吧。)
“挑山工”这个名字可谓极富诗意——挑山的人。可当你看到他们横挑着近百公斤重担小心谨慎地上山,走折尺,斜行上,不停地攀登,想像中的那种诗意很快就被全部冲走。可是当你知道:
黄山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景区。发展与环境保护在黄山实现了完美融合。在黄山,挑山工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山上的食物、生活用品、建筑材料等都是挑山工挑上去的;同时,游客们在山上所丢下的垃圾则是他们挑下来的。
每一位游客上山前导游就告诉大家“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一开始大家都会不以为然,可开始登山后,每个人都会理解导游的话的。可见黄山山道的行路之艰难。可挑山工们肩上负着的是近200斤重的担子啊!
现在你对“挑山工”这个名字肯定会有独特的情愫了吧!
又要教学这篇课文了,挑山工们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他们的坚韧不拨、吃苦耐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孩子们定会在我的课堂里得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