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下列格言体现量变质变 正文

下列格言体现量变质变

时间:2025-05-07 00:20:55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量的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本课的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

运用故事、漫画等具体的事例,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个人饿极了,一连吃了六个烧饼,还觉得饿,就又买了一个,谁知道只吃了一半就饱了。这时,他十分恼火,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并责骂道:我是多么不会过日子的人啊!早知道这半个烧饼就能吃饱,我为什么不先吃它呢?前面的六个烧饼,都被我白白浪费了!

(分析)大家看完了故事,就会发现这个人的行为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没有前面六个的量的积累,他只吃半个烧饼是吃不饱的,从哲学上来看,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只看到事物的质变而忽视量变的积累,为了防止犯类似的错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基本原理。

首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量变与质变的科学含义。(师生互动)

一、量变与质变的科学含义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量变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

师:对比分析量变和质变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生:量变是数量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是逐渐、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显蓍的变化。

生:烧开水,烧的过程是量变,烧到100摄氐度是沸腾了、烧开了是质变。

师:(归纳)

大家掌握了二者的区别没有?

思考:量变与质变哪种状态延续的时间长一些?并举例说明。

生:(略)

师:一面闹钟摆在这里,每天都在趋向陈旧老化,但变化不显著,这种变化是量变。某天这面闹钟突然停止了转动,这面钟坏了,这种根本性质的瞬间发生的快捷显著变化是质变。很明显,量变与质变相比,一般来说,量变延续的时间长一些,质变延续的时间短一些。

大家理解了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二者有什么共同点?量变与质变都是运动变化状态。下面学习二者的关系。

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讨论:如果只有质变没有量变作为前提和基础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没有量变,只有质变,闹钟才一摆出来就会坏掉,不能使用。

生:吃烧饼时,一咬就会产生饱的质变。

师:如果没有量变作为前提和必要准备,那么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就只有质变。只有变化,那么事物时刻会变成它事物,当我们正要去认识它、改造它时的时候,它又会变为它事物,那么我们就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从而会陷入不可知论。其实是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可见从理论上分析是错误的。

从现实上分析只有质变而没有量变也是不可行的。例如:放月假回家,可能就由于事物时刻变为了它事物而不认识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了。可见从理论还是从现实来分析,没有量变作为前提和基础是不行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讨论:如果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如果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古猿就永远不能进化成为

生:社会永远不能进步,永远为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年代

师:如果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那么事物永久为同一事物,那么世界就能向前发展,其实是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运动,从理论上分析是错误的。从现实上分析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也是不可行的,就好比吃烧饼,吃一个、十个、一万个、十万个都没有吃饱的质变。可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来分析,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结果是不行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知: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量变和质变是相联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那么,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形有几种?

3、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培养,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引起质变。

师:分两大组举例说明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比一比哪组同学的事例更丰富、更形象

一大组:一棵树不能成森林,许多树构成了森林。

一双筷子很易折断,十双筷子很难折断。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粒沙不成堆,很多沙成沙堆。

二大组: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构成,但由于氧原子排列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就完全不同。

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排列不同,表达效果绝然不同。

音乐符号1、2、3、4、5、6、7经过作曲家创造,能组成不同的乐曲

师: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培养引起质变。另一种是数量不同,但是内部结构、排列次序的变化能引起矛盾力量双方对比的改变,从而导致事物性质改变。如田忌赛马(分析略)数量不变结构的调整引起质变,运用到经济生活中,要求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走集约化增长的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

师:有了量变是不是必然有质变?

生: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能才变化质变

4、 量的变化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师:为什么说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生: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师: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而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师: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吗?并举例说明:

生:吃饭——吃饱——再吃——再吃饱——……

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三、事物是不断地通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师:一次量变到质量,整个世界并不能真正向前发展,事物只有经过量变和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才能推动世界日新月异不断进步。

小结:

课堂作业

一、单选题

1、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 C )

A、运动和静止

B、新事物和旧事物

C、量变和质变

D、速度和质量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哲学寓意是( B )

A、要重视事物数量上的变化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路要一步步的走

D、生命在于运动

二、问答题

材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坚持学法文。有人说他年龄大,学习太难。他说:“我今年43岁,一天学一个字,一个可以学365个字,七年可以学2555个字,到了50岁,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后来,经过四、五年的学习,他终于能用法文阅读科学书籍。试分析该材料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材料中包含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要取得通一国文字的质变,必须一点一滴地学,进行量的积累,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量变与质变》课堂综合测试题

一.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量变与质变》课堂综合测试题_政治试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党的十六大主题确立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我国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社会主义建设是一步一步积累的过程表明事物发展

A.不可能一蹴而就 B.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是一帆风顺的 D.是曲折的

2.下列说法与上题结论相统一的是

A.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揠苗助长 D.事过境迁

据报道,西部某地举行招引资洽谈会时,一些大投资者被奉为上宾,热情有加;而那些热心前来投资的中小客商,因投资少而遭到冷遇,只好移师别处。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招商的做法主要违背了下列哲学原理

A.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必要准备

4.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许多地方都在招商引资。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解决西部发展问题,抓好招商引资是关键

D.西部的发展应着重依靠当地人民的自力更生、开拓进取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根据相关知识回答5—7题。

5.会议指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②事物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状况会影响事物整体的功能 ③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会议指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才能见到成效。这是因为

A.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B.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7.会议认为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这一认识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主要矛盾决定和支配着其它矛盾的解决

B.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局部影响整体,应该重视局部的作用

2003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政治试题《《量变与质变》课堂综合测试题_政治试题》。创新既有质的飞跃,也有量的变化;既有大的突破,也有形式的改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 创新既有质的飞跃,也有量的变化,这一认识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量变来实现的

D.量变和质变是同等重要的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①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量变是由内因引起,质变是由外因引起的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0.事物总是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有

①质量互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一大规律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不断重复 ③真正的质变是无需经过量变的瞬间巨变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永无止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 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②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如何?

③量变引起质变有哪些形式?

12.2003年2月10日,北方的`一家报纸发表文章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请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B 5.A 6.B 7.D 8.A 9.D 10.D

二.非选择题

11. ①事物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一是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的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二是事物总体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2. 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②由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自身的内部挖潜。由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规范市场行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国有企业自身,同时又不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才能有效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理解: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 ⑴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事例论证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教学重点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

“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请同学背诵《荀子·劝学》。

(2)用幻灯出示《荀子·劝学》中的片断。(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事例人手,进行分析导入新课,引出概念。)

(背诵或出示材料后请同学继续阅读教材第126页第3自然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荀子·劝学》

请同学们思考:

①教材第126页第3自然段右下角老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呢?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同学思考,引出量变、质变概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前面的事例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

一、量变与质变

1.量变、质变的含义

(l)什么是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事物的量变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也不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的,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瓦解,事物还是他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因此,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逐渐的、不显著的。

(l)什么是质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提问:事物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过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即事物的质变),说到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的变化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俗地说,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事物不是它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变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特点。

下面,我们根据量变、质变的概念和特点的不同,来分析一个具体事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2自然段的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整个过程,经过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分别呈现出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两种特点,这也正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100C 100C

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之一,因为这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准确掌握运用这一原理,对做好各项工作有重大意义。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区别二者: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可见,“不显著”是量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显著”是质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还要弄清二者的紧密联系。二者的联系表现在: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不过必须注意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量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是新旧交替的关节点。质变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把握质变这一关节点,是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关键。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则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可见量变和质变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3自然段至第128页第1自然段。

教师提问:

1)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由液态到气态),是不是突如其来、凭空发生的?

2)如果没有原于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会有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吗?(此时可出示元素周期表,加深同学印象。)

(教师归纳、总结。)

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由于水温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渐趋激烈,扩散趋势增强,最终超过了水分子的凝聚趋势而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引起了物理性质的根本变化。

从元素周期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是直接依赖于原子核所带阳电荷单位数的变化的,并且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依次递增,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

可见,无论是水,还是化学元素,任何质变的发生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决不是突如其来、无缘无故地发生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不过,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是不是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上呢?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发生质变呢?这就涉及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8页第2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看看教材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什么?同学们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进一步说明这种形式?

(学生阅读、发言后,教师归纳)

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板书)教材上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再补充几个事例。(教师可酌情选用。)

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方式的变化,一个僵化的经济活动的组成方式与一个有活力的组成方式,必然会造成不同质的经济效果。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乐符号1、2、3、4、5、6、7,本身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形象,但如同木头、砖头等经过人的劳动加工后就构成房屋一样,音符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既能组成雄浑、美妙的旋律,也能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个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词,并且还能进一步构成宏篇巨著;流传千古。显然,这种质变决非仅仅由音符、字母的数量增减所决定,而是由排列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学习上,运用这一道理,就可以科学地运筹时间,适当转换兴奋中心,合理地把读书与其他活动穿插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学校广为流传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说的就是每天埋头苦读8小时效果并不好;每天学习7小时,抽出 l小时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效率反而会比原来更高。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不懂得把一点一滴的知识排列组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就很难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质的飞跃。而有些同学则善于把已知的各种知识巧妙地结合、串联起来,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指导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动,就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金刚石和石墨的比较

提问;那么,事物的发展能不能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解。)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是,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所以,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

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29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

多媒体显示: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已经于20xx年10月15日发射成功的“神舟”五号雄姿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说:“例如,问一粒麦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麦,又如问从马尾上拔去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秃的马尾?”“这种看起来好像不相干的增减也有其限度,只要最后一达到这极点,则继续再加一粒麦就可形成一堆麦,继续再拔一根毛,就可产生一秃的马尾。”

教材上举的宇宙速度的事例和黑格尔的这段话都说明了,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黑格尔那段话的后面,还有一段话,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据说有一个农人,当他看见他的驴子驮着东西愉快地行走时,他继续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一直到后来,这驴子担负不起这重量而倒下了。”

请同学思考第129页“议一议”小栏目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定的程度”、“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就是度。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者叫关节点、临界点。

课堂总结

总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并且,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