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得,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反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曹操)、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馀,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于暝目而无见者也。(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翻译】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虑分散,所以须要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多年温习一次,还不会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如果人因困顿不得志而在壮年失去机会学习,在晚年还应该学习,不可以自己放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到了老年却更专心致志;曾参七十岁才学习,仍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游历学习,仍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感悟】
我们不论多大了,都要学习,不能不学。
人总是需要学习的。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太愚蠢了。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晚学不如早学,不学不如晚学。
附:《颜氏家训·勉学》原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颜氏家训解读】
这种从魏晋挖掘出的历史文化遗产,享有“古今家训之祖”的盛誉。这部典籍并非圣贤之书的复制,循规蹈矩显得有些多余。也不是对做人与处世的行为加以规范,而是为了整顿家风,教育后代,主张摒弃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推行理性的教育理念,注重以言训、心育并用,恩威并施,将事理与情感融合,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孕育在严肃的道德传承和尊长的期待之中,并让这浩荡长风吹遍中华大地……
教子立规矩
这里的教子,是一种药剂,具备良方的效力。教子,并非咒骂和训斥,让孩子肌肤疼痛,神色沮丧,达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目的,也绝非以汤药、针艾来医治,让孩子深感畏惧。教子,不可袒护孩子的种种恶习,也不为培育孩子的才华横溢,作为晋升的梯子。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教育不仅要讲慈爱,重在用“仁、义、礼、智、信”进行引导,以训诫、格物、规矩加以管理。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怠慢。怠慢了就使慈爱不够,轻忽了便会怠慢,从而产生了距离。教子,是一种习惯,需要从启蒙时期开始……
兄弟现影形
兄弟,好比影与形,美丽了形象,美丽身影,也美丽了自己。兄弟又像声和响,宇宙交融着彼此的气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双亲故去,兄弟面面相觑,除了爱护先人的遗体,还要共同迎接岁月的风雨。
兄弟,好似亲密的手足,从来都没有过背离;兄弟,如影随形,阳光明媚的日子,紧紧跟随着自己,风雨飘摇,虽不见形影,却也心有灵犀,牵肠挂肚,暗地给力。兄弟,如同一对纽扣,冷的时候拥抱在一起,有时候也会陷入纠结的僵局。但是,当遇到严冬和酷暑,艰难和困苦,它们会肝胆相照,团结一致,克服种种险阻,避免发生惨痛的悲剧。
决不能让一堵高墙,阻挡了阳光的闪动,决不要让漏洞出现在举止言行,如此亲戚才不会疏远,阳光下面处处可见美丽的形与影……
治家承善行
治家,是智慧的法宝,《颜氏家训治家》着重引经据典,论证了勤俭持家的观点。告诫人们,教育感化要从上向下推行,上行下效,父母率先垂范,使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父亲不慈爱,孩子就会不孝;兄长如果不友爱,其弟就会受到影响,而不恭敬;夫不仁义则妇不温顺。在互敬互爱的基础上,治家要追求俭省,既要合乎礼仪节约,又不能与吝啬混为一谈。因为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不体恤。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是最好的治家方略。
治家,还端正了借阅的态度,告诉人们,借别人的书籍,必须爱护,原先有缺失损坏卷页,要给修补完好,像士大夫那样以善先行。且要求自己家人,不要把精力花费在巫妖虚妄的迷信上。
这种治家观念,会让我们从智慧的祖先身上,获得全新的发现。
风操扬正气
《颜氏家训风操》,弘扬了一种正气,着重对风操进行了诠释。风操是指士大夫一样的门风和节操,以理论联系实际,对名讳、结交等流行风尚,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古时候,名用来表明本身,字用来表示德行,名在死后就要避讳,字就可以作为孙辈的姓氏。风操,又对旁门左道进行了鞭挞,对迷信恶俗,加以弹劾检举。风操,是要求对父母的遗物,妥善保管,好好珍惜,决不可遗失。风操,借传统“抓周”之习俗,试儿是贪还是廉,是愚还是智,以便及时加以矫正和教育。
风操强调,网罗五湖四海之人,一定要与志同道合、始终如一的朋友谈论结拜之事,不可以随便结义拜为兄弟。若委派儿子出面拜见之人,更要深表敬意,施以敬礼。这传统的风操,对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慕贤正视听
慕贤是一种品质,慕贤是一种明智,慕贤就是汲取君子身上的能量和德行。
慕贤要具备通透的格局,还要有慧眼把事物洞悉。不可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盲目崇拜,混淆了视听,使真伪难明晰。
切莫像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因此听不进劝谏,最终步入亡国的结局。
慕贤,不能采纳他人的话,却把他人忽视;不能欣赏他人的书画、文章,却把他人贬低;盗取了他人的才艺,还把功劳归于自己。所以,“任何照搬照抄、剽窃抄袭、鹦鹉学舌,都是耻辱和卑鄙。”
慕贤,要从滴滴优点学起,学习身边人的优异,从平凡中发现善良和美丽,不可被生活的假象所蒙蔽。
勉学唤觉悟
勉学,是一种呼吁,勉学,参照了圣贤读书的事例:勉学,是提醒孩子,学做士大夫的弟子,从记事起,就要精读《诗经》《尚书》《礼记》《左传》《论语》,耳濡目染,加强教育,确定志向,磨炼意志。
勉学,还要养成自勉的良习,不能让自己步入“梁朝士族子弟”的后尘,落入愚昧无知的境地。勉学,不以晋爵、封侯为动机;勉学,如同打磨一件玉器,终能铸造不同寻常的价值。同时,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勉学,呼唤人们不能只学习新知,而忘记历史,古人的智慧更是一部秘籍。勉学,是一面鲜明旗帜,它让世界看到一个国家的精神境界,和一个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
省事求精湛
省事,本意是指轻松,不费劲的意思。省事,即会减少麻烦,免于陷入尴尬的境地。铭刻在金人身上的文字写道:“不要多话,多话会多败;不要多事,多事会多祸患。”可谓所言极是。省事告诫人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省事,是一种训诫,也是一种教育。“大凡会走的不让它生翅膀,善飞的减少其指头,长了双角的缺掉上齿,后部丰硕的没有前足,大概是天道不让生物兼具这些东西吧!”可见,做事过多,而做好就少,倒不如专一做一件事情,所以,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能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省事,切中时弊,孩子们穿梭在五花八门的培训和补习,却扼杀了个性潜能的发挥,且忽视了正规化教育,必然难以历练精湛的技艺。
止足定限度
止足,是适可而止,止足,是要做事有限制,止足,是获得财物,不能以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礼记》上曰:“欲不可以放纵,志不可以满盈。”宏大的宇宙还有边际,人的性情若没了限度,就违背了自然规律,与快乐背道而驰。所以,要少欲知止,立个限度。为官不可贪婪,婚姻不可攀龙附凤,以此教诫子女。
古训说:“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地道酬实,实能补弱;人道酬德,德能补寡。天道渺茫,地道无尽,人道苍穹。天道阴阳转换,不生不灭;地道盛衰循环,相王相克;人道祸福相依,有得有失。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不知止足,贪得无厌,是人生的最大祸端,一味贪婪,必然落入自取灭亡的境地。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2012年8月14日,新“24孝”行动标准出炉。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这本书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 “一经堂完成的。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孔子·做人做事智慧全集》
孔子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不是他在书斋里凭空想象而杜撰的,这些智慧都是他与弟子们从亲身经历、社会生活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孔子的智慧,本源在于他对人情世故、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读后会使你耳目一新,拥有了孔子的智慧,会使你更加精明练达。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家范》
《家范》为历代推崇为家教的范本,全书共十九篇,系统地阐述了封建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书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对我们颇有启发还收集了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为后人树立楷模。据史志记载,唐代狄仁杰曾著《家范》十卷,但书已不传。司马光乃取前人旧名,撰成此书,以为家教课本,后学准绳。首载《周易·家人》卦辞以及节录《大学》、《孝经》、《尚书·尧典》、《诗经思齐》诸篇语录,作为全书之序。正文凡自《治家》至《乳母》共十九篇,杂采史事中可认为后代法则者,其间亦夹有作者自论。作者认为,治家“莫如礼”,齐家的规范应是:为人祖者,要“以义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为人父者,要“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人子者,则应以孝为天经地义,为行动之准则。作者这种节录诸经治家之语为纲领。以搜集史事为例证,阐发封建大家庭的伦理关系、道德规范以及如何治家的方法,深受封建社会士大夫的推崇,被目为家庭必备之教育课本。全书节目备具,简明扼要,切于实用,并且其大旨归于义理,以敏德为行动之本,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修身治家的规范。为研究古代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具体方式、方法提供了原始材料。清康熙年间,朱轼曾评点此书,可供研究者一并参酌。主要版本有明万历间刻本,清《四库全书》本,《留余草堂丛书》本;朱氏评点本,见载于《朱文端公藏书》及《洪氏唐石经馆丛书》中。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儒家通俗读物,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