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善有善报,不是时时都报,恶有恶报,不是事事都报。以恶报善,以善报恶,时而有之。但善终以善终,恶终以恶毁。
3、苦累是一种体验,触而得之,避之不知其艰;酸辣是一种品味,尝而得之,不尝不知其味;福祸是一种境遇,临而悟之,不悟不知其吉凶;乐忧是一种心态,思而有之,乐时不思其乐,何乐之有?忧时不思其忧,何忧之有?
4、人怕鬼,自欺欺人;鬼怕人,人间正道。心中无鬼何惧鬼哉?人若是鬼,其鬼何其凶险也?
5、万物水洗而净,不洗则污;万物沐阳而艳,不沐则衰;万物静寂而清,不静则罔。人间万事皆在陶冶。
6、失意时立得意之志,苦中寻乐,方无失意之悲。得意时不忘失意之痛,乐中怀忧,方无失意之患。
7、凡事都要有度,不达则不张。过之则易折,适得其反。乃过犹不及也。凡事不可做过头,话说过头不好收场,事做过头不好抽身。更不要做绝,要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8、正人先正己,思己之过,正己则生威;正己先正心,思心之妄,正心则生纯;正心必正行,思行之邪,正行则生信;正行必正风,思风之谬,正风则生清。
9、人之清正气也。洗涤而清,陶冶而洁,非生来之清也;人之浊邪气也,污染而浊,侵蚀而腐,非其本性也。清与浊都是个人造化。
10、诸事利弊共存,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无无弊之利,也无无利之弊。利大于弊则扬之,弊大于利则弃之。权衡利弊,诸事顺达。
11、人之私本能也。虽非与生俱来,但生而有之。人之公教化也。教而有之,立身之必须。欲去私必立其公。人之善本性也,乃人类文明之产物,由修身而来。人之恶劣性也,乃愚昧而衍生,由放荡而来。除其恶善自存焉。
12、淡泊者心清,心清则志明;奢糜者心浊,心浊则淫乐。无淡泊无以清心寡欲,无奢华无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故洁由淡泊污由奢。淡泊是高洁人生之源,奢华乃糜烂人生祸根。
13、名,人所欲也;利,人所欲也。不求,人无以有生气,业无以有生机。求之,则欲壑难填。过求则生丑陋,酿罪恶。乃人之祸,事之殆,业之毁,人生一大陷阱耳。
14、世事繁杂,变化多端,处事不难于诚而难于敏,执事不难于着而难于通变,明事不难于悟而难于认同,行事不难于艰苦而难于同心。
15、宁静中方能悟出远大志向,淡泊中方能体味出人生之本。天地之玄机,皆在一个悟字;人生之玄机,皆在一个静字。心如明镜方能体味出心性。
16、人生的意义在于通达,为人所赋予。由理想、信念、追求而生,并随着理想、信念、追求的不同而各异。为谁而生,为谁而死,为谁奉献一生都是个人的操持。高低贵贱都是人的写生,善恶美丑都是人生的足迹。
17、有德者,人相助,济危扶困,仗义疏财。无德者,人相残,互相倾轧,尔虞我诈。有德者受良心支配,无德者受利益支配。
18、痴成才,迷入道。痴者专心致志,苦其心志,别无旁鹜。入其里,究其实,悟其奥,故而学业有成。迷者执其念,笃信不移,劳其筋骨。纯其道,悟其理,达其观,故事业有成如人人。
19、浮之聪者未必精明,讷之愚者未必笨拙。聪者往往由精而愚,愚者往往由痴而明。诚则,痴是聪的根本,精是愚的化身。凡成大事者皆为痴人。
20、静则思己,动则达人。静中观心,真妄毕见;动中观人,机趣盎然。心不静则不能剖心,行不规则不能喻人。静中修心,动中达理,才是修身之道。
21、人情冷暖,需有戒人之心;世态炎凉,需有防人之术。行事谨慎,处世谦恭,话到舌尖留半句,事到眼前思三分。
22、动乃健身之道,静乃养心之术。无动则无以有生机,无静则无以有纯念。动静相宜乃修身养性之根本。
23、人无自信无主,过于自信则拗。自以为是乃自缚绳索。人不聪明乃愚,过于聪明乃奸猾,自作聪明乃掩耳盗铃也。
24、善恶只在一念,荣辱只在一差,福祸只在一霎,座上宾与阶下囚多是一步之遥。吉凶祸福,兴衰际遇皆在个人审时度势的把握
1、过犹不及。——论语
2、凡事不要过分。——忒壬斯
3、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汉·刘向
4、过头饭别吃,过头话别说。——佚名
5、过分的行为导致灾祸。——意大利
6、要求过高,反难成功。——英国
7、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英国
8、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太绝。——法国
9、权利,就它的`本性而言,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马克思
10、鱼放三天发臭,客住三天讨嫌。——富兰克林
11、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普罗泰戈拉
12、用物过度妨于财,用气过度伤于身。——佚名
13、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淮南子
14、绝对的美德就像绝对的恶德一样肯定要弄死人。——美国
15、过分苏累于人无益。——英国
16、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朱熹
17、隋侯之珠,国之宝也;然用之弹,曾不如泥丸。——汉·刘向
对于我们的幸福,勇气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仅次于聪明睿智的素质。
当然,我们无法给予自己这两种素质——前者我们得之于父亲,而后者遗传自母亲——但是,不管我们具备这两种素质的程度为何,通过决心和练习都可以增进它们。
在这一个“铁造的骰子决定一切”的世界,我们需要铁一般刚强的感觉意识,作为承受命运、防范他人的盔甲武器。
这是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引起争斗。
伏尔泰说得很对:“在这世上,我们只有挺着剑前行才能取得成功;我们死去的时候,手上仍然紧握着武器。”
因此,一个人如果看见天空——或者只是在地平线上——出现了阴云,就沮丧气馁、怨天尤人,那这个人就是胆怯、懦弱之辈。
我们的格言应该是这样的:“在邪恶面前不要让步,应该勇敢无畏地面对它。”(维吉尔语)
就算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只要它的结局仍然悬而未决,只要还存在得到一个更好结局的可能,那我们就不要胆怯、犹豫,而应该努力抗争。
正如我们只要还看到一小片蓝色的天空,我们就不应对天气感到绝望一样。
的确,我们应该这样说:“就算世界倒塌了下来,一片的废墟也不会改变他的脸色。”
别说生命中得到的各样好处,就算是整个生命,也不值得我们为它如此心惊胆战。
所以,他勇敢地生活,英勇地面对命运的打击。——贺拉斯
但是,这有可能变得过犹不及:因为勇气会酿成冒失放肆。
一定程度的腼腆畏惧对于我们在这一世界的生存是必需的,懦弱只是畏惧超出了限度而已。
培根对于畏惧所作出的语源学上的解释比保存下来的普卢塔克的论述更进一步,他的表达令人赞叹。他从“潘”——这拟人化的大自然——中引出这一点。
他说:“事物的本性使所有的`生物都具备了畏惧,这使他们得以躲避灾祸,保存生命。但是,这一本性却不会懂得节制有度,它总是把无用空洞的害怕和那些有益的害怕混合在一起,所有生物(如果我们能够窥见其内心),尤其是人类内心因此都充满了这种大自然所共有的畏惧。”
另外,这种大自然所共有的畏惧的典型特征就是它并不清晰地意识到生发这种畏惧的根据,它对这些根据是假设甚于认识。
的确,万不得已的时候,畏惧本身就成为畏惧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