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世纪、新时代,昭示新气象、新境界。欣逢中华国运日昌,社会文明进步,民族复兴在望,兴修家谱、寻根问祖,正当其时。制立家训,是族中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谨试定李氏家训数条,以抛砖引玉,待微言大义、言近旨远者出。
立身之本:勤俭持家
家是心灵栖息的港湾。再遥远的旅行,放不下家的牵挂;再博大的事业,离不开家的支撑。“家”靠“勤”字筑牢。业精于勤荒于嬉。勤能补拙、勤能生慧。一切干事创业的困难,必然在勤奋中化解;一切发家致富的心愿,自当在勤奋中实现。勤,是为多一份收获、为心中的梦想,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不怕劳苦挑灯夜战,遭遇困境不改斗志,身处逆难不屈不挠,坚强支撑力挽狂澜,苦苦耕耘力转乾坤。
“家”从“俭”中造就。一粒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是珍惜财物、积累资源,确保丰衣足食、谷米满仓,细水长流、遇灾不愁。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是不该花的财物尽量不花,需花的财物慷慨出手。好钢用在刀刃上,钱财用在关键处。做到量入为出、量体裁衣,切忌寅吃卯粮、坐吃山空。俭,就是少一些吃喝玩乐,少一些攀比虚荣,少一些贪婪,少一些奢华;多一些精打细算,多一些谨慎投入,多一些长远谋划,多一些朴素真纯。
克勤克俭,能夯筑家的富足,经营家的温馨,拨亮家的辉煌。
成事之基:好学多思
优异的成绩,从学习和思考中得来;精湛的技艺,从学习和思考中积累;宏大的事业,从学习和思考中开创。学习,首要的是读书。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能增长知识、心生智慧、明了事理、愉悦心灵、开拓眼界。子不教、父之过。父母需积极支持子女读书,虽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攒足学费而无怨无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子女当勤奋读书,虽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而自得其乐。读书育人、百年大计,是长期投资,不可鼠目寸光,当放眼未来,尤需注重读书在人格完善、品德涵养、启迪心性、和谐心灵等方面价值。
阅人阅事,也是学习。于无字句处读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在待人接物、涉身处世中打磨品质、增长才干。
思维是最美丽的`花朵。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思考,能使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智慧,能将生动的实践升华为科学的规律。思考,能照亮黑暗、通向光明,打破阻隔,通向坦途。多思善思,就是从司空见惯中发掘,从人云亦云中探索,从权威定论中独创,从麻弊大意处留心,从千山阻隔中破壁,“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亲情之脉:团结和睦
团结就是力量。家和万事兴。团结,就是夫妻之间、兄弟姊妹之间、尊卑老幼之间,多往来、多交流、多沟通、多谈心。误解,通过交心谈心得到化解。分歧,通过交心谈心取得一致。隔漠,通过交心谈心走向融洽。和为贵。和睦,就是一家老小、远亲近邻,求大同、存小异,消怨气、增情谊,化恩怨、促和谐。团结和睦,就是面对家长里短、是非曲直,彼此退一步、相互让三分,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看淡蝇头小利、消除斤斤计较,着眼大局、长远、根本,多想手足之情、多思吐哺之恩、多惜同脉之缘,握手言欢、笑泯恩仇。
人心齐,泰山移。因为团结和睦,亲情变得更加浓酽,忧郁可向更多人倾诉,困难可向更多人求助,幸福可让更多人分享,心灵不再孤单阴暗,阳光风物伴随而行。
品德之源:尊老爱幼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父慈子孝、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就是反躬自醒,人人都有衰老时。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今日之孝,是明日子女敬孝的参照。孝敬父母、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能给子女做出好榜样。孝敬父母,是回报养育之恩。一生成长,摸爬滚打、上下求索,开创家业、负重前行,凝结了父母多少汗水辛劳、多少牵挂惦念。子女飞得再高,扯不断父母手中思念的红线;子女走得再远,离不开父母祈福的音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敬父母,就是在父母年迈体弱多病时不闲弃、不冷漠。父母虽唠叨,我却多聆听。父母虽偏私,我却多宽容。父母虽昏愦,我却多理智。父母虽牢骚,我却多理解。
爱护子女,要科学理性、健康积极的爱,忌愚昧感性、溺爱护短的爱,让爱成为子女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动力。爱护子女,就是常想子女的困难,不提过多要求,不苛刻为难,积极为子女分担,让爱成为子女成长进步的忠实后盾。
养心之法:心胸开阔
心灵比天空更宽广,比大海更幽深,比青山更高旷。心胸需开阔、豁达。只有打开心扉,心灵才能释放、奋飞、勃发;只有敞开心房,才能包容大千世界、博采群芳菁华。
心胸开阔,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把准时代脉搏、共奏时代强音,用文明进步、开明开放的思想观念,武装头脑、润泽心灵。
心胸开阔,需要走出封闭狭隘自我,心底无私开地宽,远离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抛弃主观偏见、嫉妒怀狠,用多维宽广的眼光审思万物,磨练海纳百川、气吞山河的器量。
心胸开阔,需要淡然平和的心性,不怕寂寞、甘于平凡、安贫乐道,大肚能容、笑口常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心胸开阔,需要锤炼百折不挠、昂扬奋发的意志,磨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逼于后而魂不惊”的浩然正气、凛凛风骨、铿锵自信,坚信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矢志不渝、愈挫愈勇。
心胸开阔,需要从高处看、从长远想,多方位切入,多视角审视,既要谋一域更需谋全局、既要谋一时更需谋万世。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境界。
处世之道:顺其自然
人生如江河,有顺有逆、有起有伏、有回环有奔涌、有沉寂有浪涛。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是宇宙人生运行的规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顺境当幸福品味,不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视困境为磨练心志,不消沉怠惰、心灰意冷。失落时保持情绪饱满,高亢时多一些平和,低沉时多一些昂扬。顺应天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力求平衡、力趋和谐、力促中庸,顺其自然、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是努力了少在乎一些成败,付出了少在意一些得失,放下了不再牵挂,拿起了不再犹豫。顺其自然,是少一些心灵焦燥,多一些空灵澄澈;少一些思想包袱,多一些轻装上阵;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平和淡然;少一些恩怨纠结,多一些磊落光明。顺其自然,不是消极遁世、隐逸山林,是大智若愚、举重若轻;不是漠视麻木、甘居下游,是处之泰然、以待时变。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1
钱学森老人走了,带着世人的敬仰与眷恋,留下了盖世的德行与事功。察其一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真可谓后辈子孙修德立事的不朽楷模。从钱老离开的那一刻,确切地讲是很久以来,人们就在探索他成功人生的经验,以资借鉴。于是《钱氏家训》,这则在钱氏家族流传千载的先祖遗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是乎赶快找来,怀好奇之心,揣恭敬之意,连夜捧读。
这真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毫不逊于我此前所读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这篇小文汇集了作者,也就是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奉行一生的处世经验。从此,这个家训连同他的十条遗嘱,在钱家代代相传,成为人才代出的不竭动力。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朝,钱家出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当代,更有诸多大家名流光灿各界,除钱学森外,还有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等等等等。即便在全球各地,也不乏钱家翘楚。据统计,当代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遍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钱家人走到哪里,先祖的家训都是必备的至宝。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研究这个家训,从中汲取营养,修养自己、教化后人。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不揣浅陋,把《钱氏家训》作了个注解翻译。为方便阅读,按照家训本有的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部分,分四篇发布,与博友共享,也请方家雅正。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2
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的去世,令人哀悼,同时令人想起钱氏家族历代英才辈出。宋代以来,钱氏家族出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如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明末清初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文字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近现代植物学家钱崇澍,以及为共和国做出卓越贡献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其琛等,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氏之所以代代人才辈出,是因为钱氏家族代代传承着“钱氏家训”。据说,在钱氏家族,当新生儿诞生时,总要将全家人召集一起,释读先祖留下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的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儒家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这个古今传承的“钱氏家训”,永远是钱氏后人连绵不断的行为准则;他们的先祖,永远是钱氏后人传道不止的行为导师。
“钱氏家训”,对于我们搞好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在个人方面,要“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在家庭方面,“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在社会方面,要“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在国家方面,要“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3
读《钱氏家训》,仿佛嚼着菜根,满口余香。这是尘世浮华中的清凉散,在喧嚣中给你内心增加一些定力。浮世的吵嚷与变迁,变化之迅疾,使得很多人在忙碌中难得静下来检点一下自己,难得拿一个来对比反观内心。不妨试试《钱氏家训》,这是一本集儒家思想大综合的心灵智慧宝典,解密钱氏家族人才为井喷的智慧之书。
这样一本书,和我曾经读过的《道德经》、《菜根谭》等,非常相似的一本书。都是以原文为主线,延伸原文,点出立意,再由故事或阐述要义为主。《钱氏家训》这本主要写钱氏家族用其训诫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本书,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世世代代,钱氏望族坚守训诫的定力。又想起记得牢牢的那句“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深深被钱氏这些人物的德行敬佩。我们熟知的钱学森、钱玄同、钱钟书、钱穆、钱永健,他们个人修养,以及为国家所奉献的,真可谓是楷模。本书用4大章分别写《钱氏家训》;由个人到家庭、社会、国家。本书灌入了儒家思想,也出了多名钱氏大儒。这些钱氏大儒,以严格按照家训来做人、做事。
很多浮躁的人,也许认为有些腐儒,或者说和他们追求的背道而驰,行为不端的人,甚者更会认为是傻。但是就是因这样执着可爱的严以律己的家训,成就了钱氏那么多位享誉今天的名人。这不单是家庭教育读本,也该是学校教育读本,更应该是社会读本!个人认为,能唤醒那些病态(思想不健康)中的人,所以说,本书好像一剂药,是尘世浮华中的清凉散。
本书稍显遗憾的是:文中内容句式上有些重复。但是不算影响阅读者对《钱氏家训》良好评价。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4
从五代至今钱家的辉煌历史不胜枚举,井喷式的人才涌现的背后让人不得不去深挖钱氏家族的教育精髓。《钱氏家训》就是钱氏人才辈出的真正根源,《钱氏家训》是钱家先祖吴越国王钱镠留给钱氏子孙的宝贵精神遗产,它记录了钱氏家族对后人的要求,是一本每个人都应该拿来认真研读的励志书,是一本每个家族都值得拥有的教育书,是每个人用来作为终身约束和反省自身的.精神财富。这本《钱氏家训》是编者在对《钱氏家训》深入领会的基础上加以提炼,道出其渊源,讲解其内涵,并通过钱氏家族的杰出人物的真实故事和引用中国的国学经典及许多名人的至理名言对《钱氏家训》进行解读,使钱氏家族的训言更加清晰的深入人心。所以个人感觉这本《钱氏家训》若命名为《钱氏家训》之解读或者更加贴切合理。
全书按照《钱氏家训》的原文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四个篇章。从个人修养到家国天下,道出了人之一生需要修炼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修养。个人篇强调要尊礼、善思、慎独、自省,做一个身正心明的君子;家庭篇强调要亲爱、守序、勤俭、忠厚,道出了钱氏家族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社会篇强调要知信、利民、广助、公益,亲君子而远小人,体现了钱氏家族心怀大爱;国家篇提出要爱民、惠民、谋天下和万事,钱氏先人之站位之高让人不得不为之树指称赞。
难怪钱家历代人才辈出,先人之智慧涵盖了人生中所有优秀品质和素养,钱家的先人拥有深远的思想,非凡的见识,宏大的胸怀,更最重要的是注重对后人的教育和对良好家风的传承,是我们这些现代人不能及的。这本《钱氏家训》的编者把书定义在为每个家庭提供教子成长的训言,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广泛归到育儿的主题上,提出《钱氏家训》是每一个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必须借鉴的一本书。事实上我感觉《钱氏家训》是每个人修德和修身所必需的一本书,不仅仅对孩子成长的训言,也是对每个人的人生的训言,父母需先修己身方能影响和带动子女,钱氏家族就是一个标杆。钱氏家风流传万世,其中智慧需后人细品。
钱氏家训读后感 篇5
家训,是一个大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德行礼法而拟定的用来约束家族中人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训起于远古,兴于汉初,其中众多名言警句在如今依旧对我们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钱氏作为我国可以媲美天下第一家族孔氏的大家族代代人材辈出,究其原因,钱氏家训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的确不容小觑。这本《钱氏家训》包含了个人篇、家族篇、社会篇、国家篇四大方面,通过49句名言警句把钱氏一族忠孝传家,爱国恤民,化家为国的理念传递出来,仔细研读,必能获益良多。
以书中家族一篇为例,钱氏家训要求钱氏子孙必须要做到尊卑有序,孝敬长辈,兄友弟恭,在家族内部建立良好的规则,大家都按规则办事。族中的孩子必须认真读书,把祖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孩子长大成人,男子娶妻当娶淑女,女子嫁人要嫁佳婿,要以对方的人品、性格、有没有爱情作为嫁娶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拜金主义,把婚姻金钱化。钱氏提畅为人要慷慨,有能力的富足家庭有责任帮助族内的贫苦家庭,要开义塾与公田,要时间惦记周济亲友。钱氏了孙为人要忠厚诚肯,不能弄虚作假,要做到勤俭为本,杜绝奢侈浪费。
书中对《钱氏家训》的每一条名言都有详细的解释,其中引经据典,以古论今,几番议论,把道理说得非常通透,让人很信服。书中举出了很多钱氏子孙遵循家训的行为,让人感动又钦佩。他们的很多做法与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只要从中汲取营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会有所提高。
感觉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过于功利了。小时候拼命抠孩子的分数,为的是上个好学校。上了好学校为了以后能出国。出了国为了孩子能进个好公司或者自己开公司。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多少家长为了教育孩子的德行而拼命付出过呢?大概这方面的投入还到不了学习投入上的五分之一。其实纵观中国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不是有大抱负,胸怀祖国,胸怀天下的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是可以给国家,给社会,给人民带来帮助和利益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有钱人。真正的成功者需要的是德才兼备,而不仅仅是有赚钱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