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下面我们来看看劝学名人名言大全,欢迎阅读借鉴。
1、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勿为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4、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5、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8、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9、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10、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11、不是虚心岂得贤。
12、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13、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14、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6、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1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人生的奋斗目标决定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19、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0、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2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2、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23、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24、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7、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2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9、策马前途学努力,莫学龙钟需叹息。
30、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1、为学患无疑,以则进也。
32、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35、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36、十年磨一剑。
37、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3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9、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4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41、人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4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金。
43、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44、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4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7、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48、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49、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50、勿为今日不学有来日,勿为今年不学有来年。
51、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52、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53、务于远者,或失于近;治其外者,或患生乎内。
54、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55、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56、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57、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58、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59、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6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1、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62、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6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6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日造船,一日过江。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分享了关于劝学名言,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日造船,一日过江。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3、策马前途学努力,莫学龙钟需叹息。
14、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务于远者,或失于近;治其外者,或患生乎内。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20、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是吾忧也。
21、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
22、流水之之为也,不盈科不行。
23、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24、任何成功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2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2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2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0、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31、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
3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3、勿为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3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5、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36、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38、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金。
39、勿为今日不学有来日,勿为今年不学有来年。
4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4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2、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4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4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47、为学患无疑,以则进也。
48、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
4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5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2、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今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53、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54、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5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孙权劝学》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
三、品析课文
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求不高,可行)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
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行动)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小组及男女生分开等形式朗读后学生点评)
6、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2、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吕蒙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方仲永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3、请说说有关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