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法者所以爱民也法治格言 正文

法者所以爱民也法治格言

时间:2025-05-05 15:40:02

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美)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把自己放在法律下经受考验,生活就不会有阴影。

保护伞再大,切记法网无边;人情纸再厚,难挡法律利剑。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暴风雨扫落的是轻浮的花蕾,法律针对的是不守法的人。

不懂法,学法:懂法,守法;如果承担不了法律责任就不要和法律相对抗。

常修守法之德,常思违法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诚比金贵,无论事大小;法比铁牢,不分位卑贱。

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

船借风帆顺行万里,人靠法律平安一生。

创新显价值,和谐品真谛,礼法铸人生,科技展未来。

大事小事依法办事,大家小家和谐一家。

点点滴滴学法明是非,时时刻刻护法除邪恶,家家户户用法维权益。

读书明理,普法医愚,守法律己,和谐有序。

法,人民之法;人民,法之人民。人民守法,法亦爱民。

法,是和谐之源,民生之本,发展之依,社会之基。

法理通天下,天下呈太平;人民懂法理,法理促和谐。

法律大家一起去遵守,和谐大家共同来享受。

法律红绿灯,心中亮晶晶,时刻牢记它,幸福乐陶陶。

法律面前,没有不知者无罪之说;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法律是把双刃剑,既能惩恶又扬善。你我学习又实践,幸福生活到永远。

法律是公平的源泉,和谐是社会的根本。

法律是人们办事的准绳,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法律是守法者的通行证,是违法者的.墓志铭。

法律是正义的化身,守法者得到安定,违法者可以失魂。

法如盾,保护公民自有招数;法似剑,打击犯罪从不含糊。

法是良师,律是益友;知法懂法,一生无忧。

法是美好人生的保护神,法是通向和谐社会的金钥匙。

法是钳制社会动荡的枷锁,法是开启社会安宁的钥匙。

法似一粒种,永远播心中;法是一盏灯,时刻照征程。

法为良师,律为益友;学法用法,今生无忧。

法严党风正谱写新篇章,律明国运安高吟正气歌。

法至善,国至安,谐致远;法至全,人至和,国至盛。

更新执政理念,严格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

和谐社会是我家,遵纪守法靠大家;齐心协力你我他,美好生活笑哈哈。

弘扬正气,坚持正义,遵法守纪,做新时代德馨达人。

红灯不抢,遵纪守法;奋进追求,接轨国际;绕道而行,爱护环境。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学法,知法,用法,守法。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勿因不懂法而触犯法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知法,守法,维法,一马当先。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宪法,虽危不亡。

今天开启法律明灯,照亮明日人生前程。

金贵银贵和谐最贵,千严万严执法必严。

金贵银贵平安最贵,千好万好守法最好。

金山,银山,以法为靠山;你好,我好,和谐是最好。

金山银山法是靠山,千好万好和谐才好。

开车让行人,路口速度减;铭记交通法,严按执行好。

开创农村普法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

理想的路总为守法的人敞开着,死胡同总为违法的人准备着。

立身明法,办事依法,维权用法,诚信守法,和谐有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守法律举步维艰。

没有水,花儿不会开放,不守法,人类也没有自由。

没有线的约束,风筝不会自由飞翔;没有法的约束,公民不会过得平安。

明法于心,守法于行。礼者,所以便事也;法者,所以爱民也。

莫以合法小事而不为,莫以非法事小而为之。

漠视法律,监狱似家,触犯法律,家庭遭殃。

内心的法律是道德,成文的道德是法律。

平时不学法,遇事没办法;心中常有法,平安行天下。

普法学法懂法守法,让每个梦想都合法。

普法教育人人参与,国泰民安家家受益。

普法为基,守法为度,用法为本,护法为魂。

普法学法人人参与,用法守法个个受益。

普法以实为先,学法以勤为本,用法以民为镜,执法以公为秤。

强硬的法网,为何去触碰?脆弱的生命,何不去珍惜?

全党动员,全民发动,迅速掀起“五五”普法新高潮。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五五”普法新局面。

全区普法全民参与,万事惟法万家和谐。

人可有情,法不容情;人可自私,法不容私;公正执法,以人为本。

人人学法,个个守法,事事依法,时时用法,处处护法。

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家家宽心安心放心舒心。

人人遵守法律法规,家家建设和谐社会。

人是塑泥,法是模具。人只有在法的支持与限制中,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人因懂法而平安,家因守法而美满,国因普法而和谐。

少年学法知荣辱,青年学法明得失,中年学法晓进退,一生学法保平安。

社会是部法人是其中律,法与律相聚擦出爱情花,触犯使不得懂得最重要。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养。

生活因诚信而美丽,人生因守法而精彩。

生命经不起绝对的自由,生活需要有法律的约束。

生命因诚信而美丽,生活因守法而幸福。

实施“五五”普法,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实施“五五”普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教育工程。

事事守法人人自律,处处和谐家家平安。

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手拉手参与普法教育,心连心共建美好家园。

守法理直气壮,违法理屈词穷;守法走遍天下,违法寸步难行。

守法律己依法办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守法普法法护大家,弃法违法幸福泡汤。

守法是种态度,在于自觉,存于内心,取于判断。

守法用法护法事事讲法,学法知法懂法人人普法。

树立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法律行为。

送子孙高楼大厦,不如教其知法懂法。

天天学法明是非,时时想法强观念,处处守法树文明,事事用法维权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朝犯法,早晚被抓。

推动法律进企业,促进企业依法和诚信经营。

为人守法,为事依法,为公护法,为国弘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工作。

违法,法如一把利剑;守法,法似一盏明灯。

违法的路走多远,监狱的围墙就有多长。

违法乱纪,害人害己;遵纪守法,利人利己。

违法者也许一时风光,守法者更能活的长久。

文明有益,益于身心;学法有用,用于维权。

我守法,你守法,大家都守法;我受益,你受益,大家都受益。

无法无天,害人害己;遵纪守法,幸福你我。

小偷小偷何其多,防范意识要先行;小偷小偷真可恶,法律严打势必行。

心存正义走遍天下,目中无法寸步难行。

心似明镜,拂尘去垢镜自清;法如活水,正本清源水长流。

心头常亮法律红绿灯,脚下永走平安幸福路。

心中有法,海阔任你飞;心中无法,寸步艰难行。

心中有品,言行文明;胸中有法,幸福安宁。

心中尊法,自主学法,诚信守法,办事依法,和谐有法。

胸怀公德,言行文明;心存法纪,幸福一生。

学(懂)法走遍天下,法盲寸步难行。

学法,法如灯,违法,法如剑;守法,法如伞。

学法,是人生的必修课;用法,是平安的护身符。

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你,为我,为他,为大家。

学法,知可为与不可为;用法,行应为而勿妄为。

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学法辨是非,懂法正言行,知法明荣辱,用法处纷争,守法创和谐。

学法辨是非,用法处纷争,守法正言行,护法创和谐。

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懂法正言行,守法创和谐。

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处纷争,争做守法好公民。

学法辩是非,懂法正言行,用法解纷争。

学法存心中,守法律言行,用法益维权,护法保尊严。

学法懂法,心明眼亮;不学不懂,迷失方向。

学法懂法源自一点一滴,守法用法始于一言一行。

学法懂法只需一时,守法用法受益一世。

学法立念,懂法明鉴;用法善举,执法司严;护法晓义,守法享安。

学法律,懂法律,行动起来有规范;用法律,维法律,构建和谐扬正气。

学法明是非,守法明荣辱,依法处纷争,用法促发展。

学法明是非,守法明荣辱,用法促发展。

学法暖如微微春风,守法甜似

学法让人明是非,懂法让人走正道,用法让人维权益。

学法让人生更美好,守法使社会更和谐。

学法是关键,守法是根本,用法是保障,护法是基石。

学法是和谐的源头,守法是平安的根本。

学法是人生的指明灯,守法是公民的护身符。

学法以明理,知法以立德,守法以校行,用法以维权,护法以强国。

学法以正,普法以诚,明法以精,尚法以恒。

学法用法,公民从自身做起;立法执法,公仆要依法办事。

学法用法人人依法维权,爱法护法共建和谐家园。

学法与维权息息相关,守法与和谐时时相伴。

学法源自一点一滴,守法始于一言一行。

学法知法懂法事事讲法;用法守法护法人人普法。

学法知法蔚然成风,守法护法徙善远恶。

学好法,法律就是你手中的武器;不懂法,法律利剑就可能向你刺来。

养成守法习惯,

要想活的更好,那就懂法吧。要想会的更久,那就守法吧。

一法当关,万恶莫开;法力无边,回头是岸。

一件小事见证公民素质,人人守法才显大国风范。

一身正气担人间正义,两袖清风

一言一行遵纪守法,一生一世清正做人。

一言一行遵守法律规范,一举一动维护法律尊严。

以诚待人,人人敬;依法办事,事事成。

以身试法,害你害我害他;遵纪守法,利国利民利家。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法为镜,正言行。

义务加法律等于权利,法律是一道防线,从内心遵法守法,共创和谐社会。

勇于奋进路通四方,触犯法律处处死路。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规有矩,和谐有序;无法无天,危害无边。

争当守法“明”人,莫做违法“醉”犯。

知法,吾之幸也;守法,吾之义也;弘法,吾之道也。

知法懂法遵纪守法,你家我家和谐之家。

知法犯法,法不容情;无知犯法,罪行同等。

知法明礼,用法维善,护法除奸,守法心安。

知法明是非,守法践荣辱,用法筑和谐,依法谋发展。

知法铭心智懂法正言行守法创和谐。

只有遵纪守法,才能拥有自由;离开法律要自由,只能被法律所制裁。

志不可放倒,身不可放弱,法不可放松。

赚金山,赚银山,法律法规是靠山;你有理,他有理,学法用法是真理。

尊法重律,崇信尚义,护法维权,推进科学发展。

遵法纪,守道义,心中有法要牢记;心连心,齐努力,开创和谐新天地。

遵法守纪保家庭平安,违规犯法扰社会和谐。

遵纪守法,人人必之犯法破规,人人究之。

遵纪守法你我争做楷模,诚信生活大家皆为榜样。

遵纪守法前程似锦,以身试法悔恨终身。

遵守秩序,不挣一分一秒;文明守法,好人一生平安。

遵章守法,笃诚守信;崇德明礼,扶正压邪。更多热门

1.

2.

3.

4.

5.

6.

7.

8.

民本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些关于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

2.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张居正《张太岳集》

3.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仍不外乎开地利而已。——《晚清文选·(彭玉麟)力阻和议片》

4.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5.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明·洪应明《菜根谭》

6.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明·方孝孺《瓦铭》

7. 大约小变其治,则人为本,法为末。欲变法,先变人。大变其治,则法为本,人为末。——张鹤龄《晚清文选·彼我篇》

8.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9.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10.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11. 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12. 得民心者,可以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赵素《为政九要》

13.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宋史·杨简传》

14. 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5.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非大有益于民,则莫轻举。——清·金缨《格言联璧》

16.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几千百人。——宋·林逋《省心录》

17. 夫民以国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仁也,以博爱为本。——清·康有为

18. 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宋·辛弃疾《九议》

19. 公道明,则人心自一,公道废,则人心自二。——《宋史·辛弃疾列传》

20. 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明史·周起元传》

21. 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拓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22. 民,国之基也。——宋·宋祁《杂说》

23.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24.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清《古今药石·续自警篇》

25.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宋·苏舜卿《诣巨疏》

26. 民吾同胞,物为同类。——宋·张载《西铭》

27. 民陷水火,如已陷水火。——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28. 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八》

29. 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宋·苏轼《策别十六》

30.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尔,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1.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清·金缨《格言联璧》

32. 念念用之民生,则为吉士。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清·金缨《格言联璧》

33. 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朱子语类·卷十六》

34. 农桑国之本,孝义古所敦。——宋·王禹偁《小畜集》

3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

36.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

37. 古之所谓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从其所同然之心。——明·海瑞《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

38.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清·金缨《格言联璧》

39. 官之得民与否,去官日见真,幕之自爱与否,去馆日毕露。官之得民,要在清、勤、慈、惠。幕之自爱,要在廉、慎、公、勤。——清·汪辉祖《佐治药言》

40.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孟子集注》

41. 国以民为主,民以国为本,国本人民切不失也。——《武王伐纣平话》

42. 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宋·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一札子》

43. 行钞先以利民为主,其次则不累民可也。——《晚清文选·(王旒)行钞之功》

44.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45.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46. 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侧怛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

47. 救荒事不可缓也。——《元史·列传第九十》

4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9.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明·庄元臣《叔笠子外篇·卷一》

50. 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51. 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52.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

53. 孙富而父母未有贫者也。——清·王旒

54. 所计一身肥,岂望天下活!——清·顾炎武《双雁》

55.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晚清文选·(郑观应)议院》

56. 天时不可失,人心不可违。——康有为《政论集·上粤督李鸿章书》

57. 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不然,则暴君接踵而难为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58. 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利》

59.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清·梁启超《新史学·第四章》

60. 天下之安而后乐——明·吕坤《呻吟语》

61.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朱子大全·文十一·庚子应诏封事》

62.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63.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

64.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65.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一》

66.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67. 望公聊比泰山云,岁岁年年天下雨。——宋·毛滂《玉楼春》

68.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

69.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宋·程颐

70. 无德于民,不足以兴。——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

7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2. 刑罚当宽处即宽,黎庶皆上天儿女。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清·金缨《格言联璧》

73.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74. 一枝动则万叶不宁,一心散则万虑皆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75. 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宋·张载

76. 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

77. 英雄心性由来热,待竟苍生衣被功。——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棉雪歌》

78. 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79. 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80. 与其得罪百姓,宁得罪于上官。——《宋史·吴带传》

81. 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宋·苏辙《傅尧俞御史中垂》

82.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清·金缨《格言联璧》

83. 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

84. 众而不可欺者,民也。——宋·苏辙《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

85.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

86.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明·薛暄《读书录·卷三》

87.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清·张映斗《咸阳》

88.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89.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宋·苏辙《新论下》

90. 劝人生,济困扶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91. 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宋·杨万里《午热登多稼亭》

92.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魏源《默觚·治篇》

93.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明《名贤集》

94. 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海瑞列传》

95. 人心之于立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96. 三代以上,君民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无足君之事。必百姓足而后君足,犹子三曰惠商,四曰恤穷。——《晚清文选·康有为·上皇帝书第二》

97. 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8.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99. 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00. 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清·金缨《格言联璧》

101.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清·金缨《格言联璧》

102.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

【原文】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译文】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