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派者。他的诗歌如空谷绝响,千百年来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他独立不羁的人格、清新隽永的作品,让世人仰视。他五次出仕、遭际迥异的一生,也一直吸引后来学者的目光。自他死后的一千五百年间,评析陶渊明的书如汗牛充栋,对陶渊明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多有评述。其中,对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儒家、道家,还是他家?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我们发现,他的入世为官与他的出世隐居深受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的影响。 陶渊明的入世与其儒家思想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做过官。身处于这样的一个仕宦之家,奠定了他儒家思想的坚实基础。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从小受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固穷”以及“仁义、忠恕、知命”等儒家思想的,陶。他少时的生活是穷困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尽管家境如此,他仍有“不坠青云之志”,并刻苦学习:“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他刻苦的程度达到了“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他积极准备、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这时他已年过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但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这一年陶渊明34岁。第二年,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攻下了许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终于明白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各派势力之间权利的`倾轧、争夺,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就这样他内心深处那份蛰伏已久的报国热情也就一点点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这次出使已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开始后悔起当初的出仕,于是又心生退意。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陶渊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这一年的二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在京口聚义、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这一年陶渊明40岁。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一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时任尚书的家叔陶夔的帮助下去彭泽县做了县令。这一年陶渊明41岁。陶渊明是这年八月正式担任彭泽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督邮作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县乡,纠举所属县是否有违法之事。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是,州郡官无论大小,到下属县里检查都十分排场,甚至利用职权明目张胆地索要贿赂,县令们无不巴结献媚。陶渊明生性耿直,对于督邮的到来不以为然。按照当时规定,若上级官员视察,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官服率众官前去迎接,故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但陶渊明对此感到十分反感,认为那样做是对自己的屈辱,于是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绶辞官归家。从此以后,陶渊明不再为官。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称颂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曰:“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意思是说陶渊明尽管一生超凡脱俗、高蹈独善、志在求其心性之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又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世俗。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一文中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的确如此,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他尽管是辞官归隐、清蹈衡门、高唱自然真趣,但他始终有一种忧愁、始终有一种焦虑、始终有一种苦闷。虽然隐居,但思想十分纠结、矛盾。这从他那篇千古传颂的《归去来兮辞》就能看出。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去官归家后,心情抑郁,愤愤不平的情况下为了一吐心中的愤懑而写成的,它是作者理想受挫,想奋起却苦于无路可走时的不得意之作。通读全诗,虽然通篇都在抒写诗人的还家之乐,但只要稍加留心,还是不难看出文中隐藏着的诗人内心深处的巨大痛苦。这一点不仅于篇首“奚惆怅而独悲”一句中明写出来,而且在文内描述的许多情境中也时不时地流露出某种忧愁情绪。像“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及“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等等,实际上都说明了诗人在以他感受到的或者干脆是想象的欢乐来压抑自己此时的痛苦。《归去来兮辞》虽然描写中处处使人见到欢乐,但文字中却掩饰不住诗人内心的苦涩。这说明诗人的心境是矛盾的。虽然《归去来兮辞》写的是归家之后的欢乐以明“出世”之心,然而在文字背后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的离世之苦,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培植着“入世”的愿望的。“出世”与“入世”在诗人的思想深处形成矛盾,使他常常难以自拔。
从陶渊明自身的性格和性情来看,他崇尚老庄,追求自然,反对束缚,喜欢过一种宁静的、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做官本不是他的平生所愿,他鄙夷世俗,看不起那些趾高气扬、装腔作势、丑态百出的大小官僚,对官场迎来送往的那些繁文缛节他深以为恨。但传统的价值观特别是由孔子开创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又迫使他不能不、不得不出世做官,这就让他一生挣扎于进退之间。
陶渊明对政治是有较高理想的,但他在当时找不到实现这种理想的道路和可能。面对当时污浊的官场、昏暗的政治,他深感报国无门,进取无望。目睹权利角逐中官员们的满心私欲、一脸虚伪,陶渊明处处掣肘,难与苟同。迫于无奈,陶渊明只好避居以安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古今中外,大凡博学多才之人,起初都是高蹈远赴之人,无不渴望建功立业,只是后来四处碰壁,方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考察他们一生之轨迹,其跳动性往往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他们有机会展露其才以“用世”之时,他们大多倾向于务实,在思想上多以儒家观念为主导;而当他们秉其才而得不到任用施展,尤其是感到郁郁不得志之时,其思想往往倒向老庄。以“入世”思想开启人生、以“出世”思想结束人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人生道路。
在中国,一个文人要完全摆脱传统儒家积极用世、大济苍生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孔子做不到,孟子做不到,陶渊明更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陶渊明的悲剧在于“入世不彻底,出世不甘心”,“一心处两端”,一生深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一生挣扎于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的两难之间,是进亦忧而退亦忧。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与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体制中,到不愿同流危害社会而脱离体制,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而陶渊明也完成了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思想家三重身份的转变.
因果关系的名言警句 1
1、种其因者须食其果。——德国
2、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英)培根
3、掌权的人因权而亡,有钱的人因钱而亡,卑躬屈节的人因侍奉而亡,寻求乐趣的人因纵欲而亡,而荒原狼则因它的孤立而亡。——(瑞土)海塞
4、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英国
5、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的锁链。——(法)霍尔巴赫
6、运动的规律就是因果的规律。——(印)辨喜
7、原因与结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是无法割裂开的。因为结果孕育在原因之中,目的事先存在于手段之中,果实隐含在种子之中。——(美)爱默生
8、原因是不显露的,但结果却大家知道。——意大利
9、原因明显地残存于原因所发生的结果中。——柏格森
10、有什么样的征兆,就有什么样的事端。——(古罗马)西塞罗
因果关系的名言警句 2
1、有什么样的前因就有什么样的后果。——(古罗马)马可奥勒利乌斯
2、因为原因是独特的,已形成结果的一部分,而且与结果同时形成,既决定结果,又为结果所决定。——柏格森
3、一个为什么,都有其所以然。——英国
4、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英格索尔
5、无风不起尘埃,无祸不起事端。——蒙古
6、蛋未孵先别数小鸡。——英国
7、树叶沙沙响,必定有风来。——捷克斯洛伐克
8、事情一开始,就要想到它的结果。——日本
9、人人都承认,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英)休谟
10、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法国
11、你既种下一颗恶的种子,就休想获得善的果实。——伊朗
12、每一生成或被创造的事物必然是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因为没有原因,任何东西都创造不出来。——(古希腊)柏拉图
13、没有因就没有果。——(印)迦那陀
14、没有火星不起大火。——法国
15、没且件事是由一种原因引起的,而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汉姆生
16、果与因之间的均衡极大,所以很难将原因视为结果的“生身父母”。——柏格森
17、恶行结不出善果,污水当不了镜子。——意大利
因果关系的名言警句 3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一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一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一一人的知识构成不同 , 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会不同。
3、先入为主一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宣 ; 因势利导 ; 因材施教 ; 量体裁衣 ; 对症下药 ; 随机应变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掩耳盗铃 ; 画饼充饥一一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 , 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一一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 , 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5、闭门造车一一做事主观 , 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 ; 生死有命 , 富贵在天一一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6、好高莺远一一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 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 ; 按图索骥 ; 即郭学步 ; 对牛弹琴 ; 生吞活剥 ; 削足适履 ; 照本宣科一一 —做事情死板、教条 , 不从实际出发 , 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 生搬硬套。
7、抱薪救火 ; 扬汤止沸 ; 饮鸠止渴——不从实际出发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 , 必然事与愿违。 户枢不蠢 , 流水不腐一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8、种瓜得瓜 , 种立得豆一一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一一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 片面地看问题。
9、刻舟求剑一一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 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 ; 朝令夕改一一否认事物的稳定和相对静止。
10、高瞻远瞩一一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 , 必有近忧一一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 , 局部关系也难处理好。
11、继往开来一一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知彼知己 , 百战不殆一一深入调查实际 , 全面分析情况 , 才能获胜。
12、城门失火 , 殃及池鱼 ; 天外有天 , 山外有山 ; 蜡蝉捕蝉 , 黄雀在后 ;点唇齿相依 ; 唇亡齿寒一一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一一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13、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 ; 只见树木 , 不见森林 ; 坐井观天一一只见部分 , 不见整体 , 用形而上学的孤立的点看问题。 必竭泽而渔 ; 杀鸡取卵一一无视联系的客观性 , 只顾眼前利益 , 不顾长远利益。
14、盲人摸象一一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 , 以偏概全。 喜鹊叫喜 , 乌鸦叫丧一一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5、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一一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 , 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一着不慎 , 满盘皆输 ;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一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6、沧海桑田 ; 斗转星移; 物竞天择一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除旧布新 ; 推陈出新 ; 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一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我们要促进和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
17、士别三日 , 当刮目相看一一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欲速则不达一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 ,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8、星星之火 , 可以撩原 ;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一一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以卵击石 ; 撞臂挡车 ; 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一与社会发展规律或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 ,必然会自取 灭亡。
19、抱残守缺 ; 因循守旧一一思想保守 , 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讳疾忌医一一回避和掩盖矛盾 , 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20、物极必反 ; 否极泰来 ; 乐极生悲 ; 因祸得福一一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吃一整 , 长一智 ;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一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 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21、塞翁失马 , 焉知非福 ; 居安思危一一要善于从矛盾的转化方面来看问题。 教学相长一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满招损 , 兼受益 ; 谦虚使人进步 , 骄傲使人落后一一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 但这种转化必须具备 一定的条件。 兼听则明 , 偏信则暗 ; 金无足赤 , 人无完人 ; 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一一坚持两分法 , 全面地看问题 ,反对一点论。
23、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一真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 人与人不同 , 花有百样红一一矛盾的特殊性。
24、同病异治 , 异病闰治一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见微知著 ; 一叶知秋 ; 万变不离其宗一一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25、张冠李戴 ; 良莠不分 ; 指鹿为马一一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 , 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白马非马一一—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以矛盾的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26、画龙点睛 ; 提纲契领;纲举目张——一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统筹兼顽一一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 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27、舍本求末 ; 本末倒置一一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 颠倒主次矛盾关系。 隔靴搔痒一一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 ( 主要矛盾 ) 。
28、白壁微瑕一一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一叶障目 , 不见泰出一一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 否则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 ,得出错误的结论。
29、凿壁偷光一一事物发展的根 原因在于内因 ,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 ; 南橘北枳;名师出高徒一一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30、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千里之堤 , 溃于蚁穴 ; 水滴石穿; 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一一事。
因果关系的名言警句 4
1、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这两件东西是结合为一体的;工作的失败都起于对因果关系的无知。
2、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
3、因果链并不是直接从事实导向事实,而是从事实导向认知,再从认知到事实。
4、然因果关系,至复赜而难理;一果或出数因,一因或产数果;或潜伏而易代乃显,或反动而别证始明。 5、诚则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不可不信。
6、人世间,云谲波诡,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7、所谓命运,并不是在因果法的范畴之外,不过是一种在更深刻的法上的因果的现象的表现。
8、人与人之间已无所谓单纯的清浊、强弱、枯荣,大家都变成了一个自然过程,渐次分担着不同的基调,每一个基调间互为因果又互相惩罚,互相陌生又互相嘲弄,断断续续接成所谓人生。
9、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10、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11、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12、这个世上,胜者生,而败者亡,在世事的胜负面前,生与死不过是必然的因果。
13、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回报也许无法立刻得到,却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14、其实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骗别人容易,骗自己更容易,只是,骗这个世界的因果,有点难。
15、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
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矛盾、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哲学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本部分内容针对性较强,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由于中职学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哲学命题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较抽象,所以作为难点通过讨论法、举例、多媒体演示加以突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4′)
多媒体播放歌曲《苦乐年华》,师生同唱,提醒学生注意歌词:“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思考:根据歌词简单说说歌名“苦乐年华”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当学生说出“酸甜苦辣”、 “悲喜交加”等相对或相反的状况时老师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探究(感悟生活):请大家举出一些自己生活中反映“苦乐年华”的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限时1分钟,看谁说得又快又多。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二)讲授新课(35′)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让学生默读教材P55中间内容,回答:什么是矛盾?)
(1)什么是矛盾
谈话:“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展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提问:这句诗描写的画面用了什么方法?(以动写静,以有声来写无声,以喧闹来写寂静)
多媒体展示磁铁两极、太极图、猫鼠图,学生观察分析特点,老师点拨,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提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 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
(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指的是逻辑矛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对立(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
运用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予以说明。
统一(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幻灯片展示老子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及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成语故事“福祸相随”、“吃一堑长一智”、予以说明。
谈话: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既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那么,矛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马克思曾经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的精美吗?"这段包含着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呢?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
展示漫画:“他敢剪吗?”,提问:他为什么不敢剪?通过这个漫画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师点拨:此漫画中,甲乙二人所处的状况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剪断绳子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矛盾的一方失去另一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导入《猫和老鼠》视频片段,师生共同分析猫和老鼠这对“老冤家”竟能在相互竞争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在与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再如: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哭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还有生与死,胖和瘦,高和矮等等均是如此。
结论:矛盾对立双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因条件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谈话: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举例1: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
举例2、“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于两岁时因在患麻疹发高烧时错误注射链霉素导致失聪,七岁时入读聋哑学校,通过学校专门开设的律动课利用鼓声感受到声音的节拍,从此爱上音乐,在十五岁那年开始接受正规的舞蹈训练。她虽然无法听到音乐的旋律,但坚毅的她凭著手语老师的手势指导及自己用心感觉节拍,一直百折不挠地努力练习舞蹈。于1992年10月在意大利举办的艺术盛会“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她在斯卡拉大剧院以舞蹈《敦煌彩塑》崭露头角,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1999年,她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于2000年9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她以单人舞蹈《雀之灵》感动了美国上万观众,其后又参与了多场公开舞蹈表演,包括《黄土黄》等。2003年,她调至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上,她与一队聋哑舞蹈员以舞蹈《千手观音》吸引了世界赞叹的目光,成功把中国文化的瑰丽与神秘传扬各地。迄今她已到过超过20个国家表演,包括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波兰等。
实战演练:同学们目前正处于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关键阶段,下面有这样三个企业,你准备选择哪个企业并说说理由?
A企业:工资较高,离家很远。
B企业:工资不高,但吃住条件好,离家近。
C企业:工资不很高,吃住一般,但专业对口,企业有较大发展潜力。
情感观念引导:学习了矛盾观点,就要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自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偏激或简单化,同时,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方法,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
如果你不喜欢目前这份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闭嘴不言。涉世之初,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来,小事看不上,切记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怕打伞,不打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情绪。忠告: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继续运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及“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人无完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身优缺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人生矛盾是人生中各种关系、各种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2、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3、人生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情感观念引导: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困难面前,我们要不怕挫折,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进取,相信自己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三)练习反馈(3′)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D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 C )
A 物质是运动的 B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四)课堂小结(2′)
根据幻灯片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正确对待矛盾。
(五)布置作业(1′)
1、案例分析: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了鹿和狼之间矛盾的推动,鹿就会失去生机。)
2、比较你入学时与现在的不同,为什么会有改变?感受矛盾的存在推动自己的成长。
(六)板书设计
概念: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斗争性(对立)、同一性(统一)什么是矛盾
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什么用矛盾的观点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看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怎样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视频、案例、漫画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给原本呆板教条的德育课增添了很大的趣味性和生动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课堂反应也较积极,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孩纸停留在原理本身,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再继续培养,这点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