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天亲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1。
校对用:
1、《金刚仙论》(世亲菩萨造,金刚仙论师释,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2。
2、《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著),文见《大藏经》第三十三册1701。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撰)文见《大藏经》第八十五册,2733。
4、《金刚般若旨赞》(唐昙旷著),文见《大藏经》第八十五册,2735。
5、《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八册。
6、《金刚般若经偈会本》(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清通理集),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金刚经新眼疏经偈合释》。
7、《金刚鎞》(清广伸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
8、《金刚经郢说》(清徐发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
又:校对结果,除在下列八十偈中注明外,尚有二点需要指出:
一、有少数本子将(15)提前到(11)前,不知何据。
二、有在(67)前加上一偈:「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身不可见,彼识不能知。」最早见于宗密之《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上述二点,或与七十七偈数目不合,或与义净译系不能契合,故不取。仅于此指出,聊备一说。
(1)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大智通达教我等归命无量功德身
(2)应当敬彼如是尊头面礼足而顶戴以能荷佛难胜事摄受众生利益故
(3)巧护义应知加彼身同行不退得未得是名善付嘱
(4)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或作「工」)德满
(5)檀义(或作「度」)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
(6)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
(7)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
(8)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
(9)说因果深义于彼(或作「后」)恶世时不空以有实菩萨三德备
(10)修戒于过去及种诸善根戒具于诸佛亦说功德满
(11)彼寿者及法远离于取相亦说知彼相依八八义别
(12)差别相续体不断至命住复趣于异道是我相四种
(13)一切空无(或作「生」)物实有不可说 依言辞(或作「词」)而说是法相四种
(14)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闻声不正取正说如是取
(15)佛非(或作「不」)见果知愿智力现见求供养恭敬彼人不能说
(16)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
(17)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
(18)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
(19)于实名了因亦为余生因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
(20)不可取及说自果不取故依彼善吉者说离二种障
(21)佛于然灯语不取理实智以是真实义成彼无取说
(22)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
(23)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
(24)说多义差别亦成胜校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
(25)尊重于二处因习证大体彼因习烦恼此降伏染福
(26)苦身胜于彼希有及上义彼智岸难量亦不同余法
(27)坚实解深义胜余修多罗大因及清净福中胜福德
(28)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胜义
(29)离我及恚相(或作「嗔恚」)实无于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30)为不舍心起修行及坚固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
(31)修行利众生如是因当识众生及事相远离亦应知
(32)假名及阴事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
(33)果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以诸佛实语彼智有四种
(34)实智及小乘说摩诃衍法及一切授记以不虚说故
(35)随顺彼实智说不实不虚(或作「不实亦不虚」) 如闻声取证对治如是说
(36)时及处实有而不得真如无智以住法余者有智得
(37)闇明(或作「如」)愚无智明者如有智 对治及对法(或作「对法及对治」)得灭法如是
(38)于何法修行得何等福德复成就何业(或作「等」)如是说修行
(39)名字(或作「见」)三种法受持闻广说修从他及内得闻是修智
(40)此为自淳(或作「醇」)熟余者化众生以事及时大福中胜福德
(41)非余者境界唯依大人说及希闻信法满足无上界
(42)受持真妙法尊重身得福及远离诸障复能速证法
(43)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于法修行知(或作「显彼修行业」)
(44)于内心修行(或作「如是无有相」)存我为菩萨 此即(或作「则」)障于心违于不住道
(45)以后时授记然灯行非上菩提彼行等非实有为相
(46)彼即非相相以不虚妄说(或作「说故」)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
(47)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
(48)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非(或作「大」)身
(49)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
(50)众生及菩萨知诸法无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
(51)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或作「无」)种实以见彼颠倒
(52)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
(53)佛智慧根(或作「为」)本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或作「根」)故重说譬喻
(54)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
(55)不离于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说成就亦无二及有
(56)如佛法亦然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
(57)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
(58)彼处无少法知菩提无上法界不增减净平等自相
(59)有无上方便及离于漏法是故非净法即是清净法
(60)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
(61)数力无似胜无似因亦然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
(62)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
(63)取我度为过以取彼法是取度众生故不取取(或作「彼」)应知
(64)非是色身相可比(或作「显」)知(或作「诸」)如来 诸佛唯法身转轮王非佛
(65)非相好果报依福德成就而得真法身方便异相故
(66)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
(67)不失功德因及彼胜果报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
(68)示(或作「亦」)胜福德相是故说譬喻(或作「故重说胜喻」) 是福德无报如是受不取
(69)是福德应报为化诸众生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
(70)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不(或作「非」)异
(71)世界作微尘此喻示彼义微尘碎为末示现烦恼尽
(72)非聚集故集非唯是一喻聚集处非彼非是差别喻
(73)但随于音声凡夫取颠倒非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
(74)见我即不见无实虚妄见此是微细障见真如远离
(75)二智及三昧如是得远离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
(76)诸佛说法时不言是化身(或作「佛」)以不如是说是故彼说正
(77)非有为非离诸如来涅槃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
(78)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
(79)观相及受用观于三世事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
(80)诸佛希有总持法不可称量深句义从尊者闻及广说回此福德施群生
第二部分
摘自《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无著菩萨造,唐三藏法师义净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4。
校对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无著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释,三藏法师义净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3。
(1)此经文句义次第世无明慧不能解稽首于此教我等无边功德所生身
(2)具如斯德应礼敬彼之足迹顶戴持觉辕难驾彼能乘要心普利诸含识
(3)胜利益应知于身并属者得未得不退谓最胜付嘱
(4)于心广最胜至极无颠倒利益意乐处此乘功德满
(5)六度皆名施由财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修行不住
(6)为自身报恩果报皆不著为离于不起及离为余行
(7)摄伏在三轮于相心除遣后后诸疑惑随生皆悉除
(8)若将为集造妙相非胜相三相迁异故无此谓如来
(9)因与果甚深于彼恶时说此非无利益由三菩萨殊
(10)由于先佛所奉持于戒学并植善根故名具戒具德
(11)能断于我想及以法想故此名为具慧二四殊成八
(12)别体相续起至寿尽而住更求于余趣我想有四种
(13)皆无故非有有故不可说是言说因故法想有四种
(14)由彼信解力信故生实想不如言取故取为正说故
(15)佛了果非比由愿智故知为求利敬者遮其自说故
(16)证不住于法为是随顺故犹如舍其筏是密意应知
(17)化体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非二取所说离言诠
(18)自受为他说非无益集福福不持菩提彼二能持故
(19)得自性因故此余者是生唯是佛法故能成最胜福
(20)不取自果故非可取可说解脱二障故说妙生无诤
(21)在然灯佛所言不取证法由斯证法成非所取所说
(23)譬如妙高山于受用无取非有漏性故,亦非是因造
(24)为显多差别及以成殊胜前后福不同更陈其喻说
(25)两成尊重故由等流殊胜烦恼因性故由劣亦胜故
(26)彼果胜苦故难逢胜事故境岸非知故于余不共故
(27)是甚深性故胜余略诠故胄族高胜故望福福殊胜
(28)彼行堪忍时虽苦行善故彼德难量故由斯名胜事
(29)由无恚怒情不名为苦性有安乐大悲行时非苦果
(30)生心因不舍是故应坚求谓是得忍边及此心方便
(31)应知正行者是利生因故于有情事相应知遍除遣
(32)彼事谓名聚最胜除其想诸世尊无此由真见相应
(33)果不住因位是得彼果因世尊实语故应知有四种
(34)立要说下乘及说大乘义由诸授记事皆无有差别(或作「舛」)
(35)不得彼顺故是非实非妄如言而执者对彼故宣说
(36)常时诸处有于真性不获由无知有住智无住得真
(37)无智犹(或作「由」)如闇当闲(或作「闇」)智若明 能对及所治得失现前故
(38)由如是正行获如是福量于法正行者业用今当说
(39)于人(或作「文」)有三种受持闻广(或作「读演」)说 义得由从他及己闻思故
(40)此谓熟内己余成他有情由事时大性望福福殊胜
(41)非境性独性能依是大人及难可得闻无上因增长
(42)若但持正法所依处成器蠲除诸业障速获智通性
(43)世妙事圆满异熟极尊贵于此法修行应知获斯业
(44)由自身行时将己为菩萨说名为心障违于无住心
(45)授后时记故然灯行非胜菩提彼行同非实由因造
(46)无彼相为相故显非是妄由法是佛法皆非有为相
(47)谓以法身佛应知喻丈夫无障圆具身是遍满性故
(48)及德(或作「得」)体大故亦名为大身非有身是有说彼作非身
(49)不了于法界作度有情心及清净土田此名为诳妄
(50)于菩萨众生诸法无自性若解虽非圣名圣慧应知
(51)虽不见诸法此非无有眼佛能具五种由境虚妄故
(52)种种心流转离于念处故彼无持常转故说为虚妄
(53)应知是智持福乃非虚妄显此福因故重陈其喻言(或作「说」)
(54)谓于真法身无随好圆满亦非是具相非身性应知
(55)于法身无别非如来无二重言其具相由二体皆无
(56)如佛(或作「来」)说亦无说二是所执由不离法界说亦无自性
(57)能说所说虽甚深然亦非无敬信者由非众生非非生非圣圣性相应故
(58)少法无有故无上觉应知由法界不增清净平等性
(59)及方便无上由漏性非法是故非善法由此名为善
(60)说法虽无记非不得应知由斯一法宝胜彼宝无量
(61)于诸算势类因亦有差殊寻思于世间喻所不能及
(62)法界平等故佛不度众生于诸名共聚不在法界外
(63)若起于法执与我执过同定执脱有情是无执妄执
(64)不应以色体唯(或作「准」)如来法身勿彼转轮王与如来齐等
(65)即具相果报圆满福不许能招于法身由方便异性
(66)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此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
(67)其福不失亡果报不断绝得忍亦不断以获无垢故
(68)更论于福因为此陈其喻彼福无报故正取非越取
(69)彼福招化果作利有情事彼事由任运成佛现诸方
(70)去来等是化正觉常不动彼于法界处非一异应知
(71)微尘将作墨喻显于法界此论造墨事为彰烦恼尽
(72)非聚非集性显是非一性于彼总集性明其非异性
(73)不了但俗言诸凡愚妄执断我法二种非证觉无故
(74)是故见无见无境虚妄执由此是细障如是知故断
(75)由得二种智及定彼方除陈福明化身非无无尽福
(76)诸佛说法时不言身是化由不自言故是其真实说
(77)如来涅槃证非造亦不殊此集造有九以正智观故
(78)见相及与识居处身受用过去并现存未至详观察
(79)由观察相故受用及迁流于有为事中获无垢自在
(80)由斯诸佛希有法陀罗尼句义深邃从尊决已义广开获福令生速清净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消业障
在这裡,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鳩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英文的译本,但都不及中译本的好。换句话说,各位实在太幸运了,就如同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一样,有这麼好的机缘在一起研究金刚经,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错失良好机缘。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到了相当的成就之后,往往会体验出业障的重要。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会投生為人的,但也难免积了很多的罪业,这种往昔所造的恶业,尤其是结怨的怨业,往往会在紧要的关头来障碍我们。
从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净土修得很不错,在他临终时,大家在旁為他助念,他也很欢喜,说他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此时,忽然「呯!」的一声!门应声而开,一个披头散髮的女子跑进来,这就是他的姨太太。这个女子哭啼着:「老爷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过活啊!您不能走啊!」经这麼一叫,这位老居士双眼一白,脸上现出很难看,狠痛苦的样子,阿弥陀佛不见了,西方净土也不见了,这就是业障现前,前世的业在这紧要关头现出来了。
造业要受报,往往受报的时候,就会障碍我们,不但是障碍修行,也可以障碍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佛教裡有很多消业障的方法,如拜大悲懺、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刚经中,有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这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如果受他人批评、侮辱、辱骂,或者生病、破财等,这些都是先世的恶业,原本应该投生到恶道去的,现在因為受持金刚经,恶业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上面经中这句「若為人轻贱」,「為人轻贱」这句话含义很广,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骂、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这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记得这句话的含义。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叁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是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而将他应该投生至恶道的罪业消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释為「重罪轻报」,重的罪可以消,轻的业当然更可以消了。一个人,如果过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来生会更好,就是现世的生活情况都会改善的。所以就这一点来研究,如果有人能精进地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为人解说金刚经,不论是一句两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经文,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可以将他要成熟的重罪消灭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现在为人轻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各位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将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于你的人,视如帮你消灭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识,甚至是恩人。
1、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8、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9、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0、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4、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1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6、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7、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8、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9、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2、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4、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27、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8、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29、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30、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1、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3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3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34、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35、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36、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7、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38、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39、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0、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中国历代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澳》
2.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5.兄弟阋(xi)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棠棣》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
1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
1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3.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14.皮之不存,毛将焉(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15.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7.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