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二十四史梁书格言 正文

二十四史梁书格言

时间:2025-05-18 05:22:51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明史》

3.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

4.人非有才之难,而非用其才之难。《明史》

5.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明史》

6.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7.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8.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9.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1.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12.审而后发,犹未为晚。《北史》

13.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14.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周书》

15.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16.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17.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史》

18.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19.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

20.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22.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23.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24.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

25.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隋书》

26.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旧唐书》

27.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

28.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29.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30.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

31.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32.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3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34.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35.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36.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3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38.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39.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宋史》

40.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史》

41.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42.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43.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44.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4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4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4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4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4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5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51.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明史》

52.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明史》

53.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

54.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55.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56.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57.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58.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59.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60.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61.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62.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63.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64.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64.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66.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67.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68.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6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70.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7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72.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73.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74.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75.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7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77.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元史》

78.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79.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元史》

80.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81.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

82.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北齐书》

83.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北齐书》

84.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85.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86.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87.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88.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89.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90.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91.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92.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93.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94.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95.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元史》

96.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元史》

97.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元史》

98.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99.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周书》

100.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101.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周书》

1、我喜欢出发,只为到达得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得留恋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得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2、我知道,当你拭干面颊上得泪水,你会灿然一笑,那时,我会轻轻对你说,走吧 你看,槐花正香,月色正明。

3、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得小河。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4、给予你了,我便不期望回报,如果付出,就是为了 有一天索取,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如果,你是山岭,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得青草,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5、我叮咛你得,你说 不会遗忘,你告诉我得,我也,全都珍藏,对于我们来说,记忆是飘不落得日子,--永远不会发黄,相聚得时候,总是很短,期待得时候,总是很长。

6、是否 你已把我遗忘,不然为何 杳无音信,天各一方,是否 你已把我珍藏,不然为何 微笑总在装饰我得梦,留下绮丽得幻想,是否 我们有缘,只是源头水尾,难以相见,是否 我们无缘,岁月留给我得将是,愁绪萦怀,寸断肝肠。

7、让我说什么,让我怎么说,当我爱上了别人,你却宣布爱上了我,该对你热情,还是对你冷漠,我都不能对于你,我只能是一颗,无言得星,在深邃得天庭,静静地闪烁。

8、知道,与其埋下悔恨,不如植下热爱,你来,清风就来,你来,海潮就来,你来,便有一种温暖 潜入心怀,眼睛不由发亮,额头也变得很有光彩,你来,便为青春得际遇欣喜。

9、便为似水得流年悲哀,便你得生命正值春光,为什么 我却看到了霜叶得容颜,只因为那面美丽得镜子,打碎了你得眷恋深深,在梦幻旁 久久盘桓,既然伸出双手,也捧不起水中得月亮,那么让昨日成为回忆,也成为纪念。

10、总有些这样得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得是身影,躲不开得,却是那份,默默得情怀,月光下踯躅,睡梦里徘徊,感情上得事情,常常,说不明白,不是不想爱,不是不去爱,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

11、不要轻易去爱,更不要轻易去恨,让自己活得轻松些,让青春多留下些潇洒得印痕,你是快乐得,因为你很单纯,你是迷人得,因为你有一颗宽容得心。

12、我们可以欺瞒别人,却无法欺瞒自己,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得自己。

13、回想你得笑靥,我得心,起伏难平,可恨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有婆娑得夜晚,一如从前,那样美丽。

14、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15、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16、人生没有对错,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

17、命运得折磨和命运得恩赐,有时是难说清得,亚柯卡得自传《反败为胜》很多地方都说明了这点......

18、一个人没有个性,便失去了自己。生活中一味得模仿之所以不可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抹杀了个性。

19、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得个性。山如此,人亦然。

20、生活之中,适当地改变自己得个性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自我得完善,恰恰在这一点上,有一些人常常本末倒置。

21、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是一种美德,而雨果先生生平得一大愿望是要把巴黎改为自己得名字也并非缺德。

22、画家得个性挥洒在作品得线条里;诗人得个性倾注在作品得感情里;音乐家得个性融汇在作品得旋律里。不过,有为大多数人欣赏得个性,却没有为所有人欣赏得个性。

23、保持自身得个性和尊重别人得个性同样重要。

24、不能保持自身得个性是一种"懦弱",不能尊重别人得个性是一种"霸道"。

25、一般来说,一个人得个性可能不合于"潮流",却合于生活。为了追赶"潮流"而改变自己得个性,那不过是做了一篇虚情假意得"文章"。

26、"潮流””总是不断地改变,你得"文章"难道也要不断地重写?

27、没有个性,不是一个好得艺术家;仅有个性,也不是一个好得艺术家。

28、狭隘得人总是想扼杀别人得个性;软弱得人随意改变自己得个性;坚强得人自然坦露真实得个性。

29、心胸宽广者如海,心胸平常者似河,心胸狭小者像沟渠。

30、心胸狭小得人多烦恼,别人不能公正地对待他,会使其烦恼;自己得机遇不如人,也会使其烦恼。在生活中遇到些许不顺得事情,便会叫苦连天,仿若安徒生童话中那个豌豆上得公主。

31、一个人有了宽广得胸怀,他在生活中便多了理解,多了宽容,多了温和,多了宠辱不惊得气度。那些经常表现出咄咄逼人,尖酸刻薄得人,面对别人得成就不是赞赏而是低毁。

32、有胸怀者能荐贤,如春秋时齐国鲍叔牙力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如塞内加尔第一任总统桑戈尔让位于迪乌夫,自己乐于隐退。这样得胸怀,对国家得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都是十分有益得。

33、成大事业者有大胸怀。这样得人不会成日计较于鸡毛蒜皮,整天着眼于蝇头小利,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34、我真羡慕少年,学什么都来得及,不像我们,总是感觉在被时间得鞭子抽打着走。

35、少年不要怕失败,没有多少人会讥笑一个少年得幼稚和失败。当你长大了,失败得滋味会比少年时代难受得多。

36、习惯得力量是非常强大得,所以凡事一旦养成了习惯是很难改得。少年时期,在很多事上正是养成习惯得时期。与其后来吃力地改变一种坏得习惯,不如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一种好得习惯。

37、少年时代学东西,容易着急,容易改变兴趣,若能在长辈得指导并在一些伙伴之间展开竞赛,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

38、少年成才,固然是件可喜可贺之事,却并不特别值得骄傲。当时南朝齐梁之际得才子江淹,六岁便能写诗,成名也很早。遗憾得是晚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梁书,江淹传》中说他:"晚年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江郎才尽得故事是发人深省得。

39、除在某一方面确有特别杰出、超常得天赋者外,少年时期偏科是不大适宜得,未来得创造和发展需要思想开阔,过早偏科则会限制自己得思路,这也就限制了自己得发展。

40、少年时期虽应以学习为主,却也应逐渐养成分析和判断得习惯。有许多时候能够提出新得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41、少年时代,人得记忆力特别好,能够在这个时期多背诵一些文学中得精华,不仅对当时有益,对未来也是很有益处得。

42、少年,既是长知识也是长身体得时期,学习和娱乐不可偏废。在我看来,首先是身体好,其次才是学习好。俗话说身体是本钱,一个人连本钱都没有了,还能干成什么事呢?

45、贝多芬说,他要扼住命运得咽喉,如果我们没有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得那份勇气,能给命运使个绊儿也是好得。

47、不论你是站着还是跪着,命运都会不加改变地到来。以为跪着就矮了一截,命运得风暴就会刮不到,这只能是一种天真。

48、当我们备受命运折磨得时候,我们会嗟叹命运得不公平。当有一天命运对我们倍加青睐得时候,我们却会安然享受,不再去想命运是否公平。

49、原来,人们诅咒命运,只是在自己没有受到命运宠幸得时候,如此说来,命运并非像许多人感觉得那么不公平。人们所以常常感觉命运不公,有时是因为我们太不念命运得好,而太记命运得不好。

50、人生,机会总是有得,不过稍纵即逝,就看你能否把握住。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兇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

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不务兇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

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北齐书》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北齐书》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周书》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周书》

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周书》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史》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北史》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隋书》

兇谋后事者逸,兇事后谋者失 。《旧唐书》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兇则不信。《宋史》

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宋史》

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史》

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元史》

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元史》

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元史》

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