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是画的虾高手,他倾注一生对虾进行了深入地观察和写生,经过高度提炼和概括,形成了前无古人的一代新风。
2. 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3. 一颗普通常见的白菜,通过齐白石的处理成了“菜中王”,他写其肥厚丰满,且赋予“清白”的寓意。
4. 一群普通的虾子,通过齐白石的笔墨处理,一个个变得晶莹透亮,生动可人。通过齐白石巧妙的空白处理,不着一笔而将虾群置于水中。以至他的虾子成为以后任何一个中国画研习者的经典和必修课,也成为普通老百姓认识中国画认识齐白石的着眼点。
5. 乍一看觉得相似,仔细看又不那么相似,再看又觉得有点相似……就在那似与不似之间最值得玩味!就象“花未全开是最美”的感觉。个中境界还要你慢慢品味……
6. 朗绍君:在吴昌硕之后,将传统书画推进一步,给它输入新的生命血液的大师,当推齐白石。齐白石是全才:诗、书、画、印、花卉、草虫、山水、人物,无不精通;他赋予作品以质朴清新的农民情感,赋予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他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中所显示的.创造精神,具有楷模性。(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著名美术史家)
7. 余秋雨:大地赋予了齐白石至高的艺术成就,而他的性格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白石大师是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的结合,自我造化而成大器的。白石与湖湘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从贝多芬身上认识了德国,从雨果身上了解了法国,而中国让世界记住的仅仅只是长城和秦俑。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我们还需要寻找更多类似齐白石那样有代表性的符号。(作者为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8. 王仲:齐白石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功,再一次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艺术的真谛也同样是平凡而简朴的,后现代主义者们把问题复杂化,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另有难言之隐。只要根植于人民、根植于健康人性基础上执著的审美理想和信念,同时又有终其一生不断遵循艺术规律实践的坚强意志,每一位艺术家都是可以获得相应的成功的。这恐怕应该是齐白石先生用自身作为榜样,留给我们21世纪中国艺术家最珍贵的启示吧。(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9. 齐白石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写意画的意识有更深的体悟,他的体悟在于把抽象、具象,写实、写意,再现、表现,情与理高度合一。
10. 他的绘画充满了泥土芬香、生活气息,其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了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统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统一,无限生机跃然纸上。
11. 齐白石把生活中感兴趣的和较熟悉的一切事物统统都搬进了他的画面上。
12. 就以画面上的虾为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13. 此图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14. 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15. 他画的虾仅寥寥几笔就能形神俱佳,活灵活现。
16. 特别是配上大写意花草之后,虾就更加显得细腻、出神入化,令人赏心悦目。
17.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
18. 此图中写六只虾,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19. 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
20. 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
21. 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22. 他的画热烈、诙谐、有趣,雅俗共赏。
23. 齐白石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24. 本幅是白石89岁时的作品。此时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
25. 齐白石的选材突破了单纯的民间画、学院画之间的森严界限,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画家具有他这种罕见的表现现实世界的热情,他把平凡普通的事物作为画材从而使自己的画达到了空前的丰富。
1、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2、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
3、我一生钟爱大自然永不变心。——柯罗
4、学艺之道无它,锻炼意志第一。——徐悲鸿
5、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卢梭
6、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齐白石
7、别人看我荒谬,我看别人绝伦。——徐悲鸿
8、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鸿
10、深情古谊,淡而弥厚,清而弥永。——潘天寿
11、我想用一种鸟儿在唱歌的方式画画。——莫奈
1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3、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徐悲鸿
14、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张大千
15、心静闲看物亦静,芭蕉过雨绿生凉。——齐白石
16、我们生活在由一个混乱而形成的彩虹中。——塞尚
17、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18、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塞尚
19、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得不到它。——达利
20、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卢梭
21、作画是寂寞之道。耐得寂寞,百事可做。——齐白石
22、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么像孩子一样画画。——毕加索
23、爱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毕加索
24、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
25、我们选择不拆穿爱情里的谎言,无非害怕失去。——莫奈
26、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卢梭
27、因为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卢梭
28、创新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了古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李可染
29、不要模仿别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描绘大自然。——柯罗
30、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毕加索
31、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32、一个人要历经漫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年轻的心。——毕加索
33、艺术的使命在于洗刷我们灵魂中日积月累的灰尘。——毕加索
34、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卢梭
35、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齐白石
36、我总是在做我不能做的事,为的是从中学习怎样去做。——毕加索
37、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齐白石
38、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徐悲鸿
39、你可能借机会获得一份好差,但你却不能凭机会去确保它。——塞尚
40、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卢梭
41、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之高,无以言境界。——黄宾虹
42、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徐悲鸿
43、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哪些学问。——卢梭
4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45、我永远醉心于美的自然,我研究它,像一个小暴君那么贪心。——柯罗
46、呵!高尚的风度!多可怕的东西!风度乃是创造力的敌人。——毕加索
47、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卢梭
48、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一旦到期清付,必定偿还不起。——徐悲鸿
49、疯狂只存在于艺术,存在于科学则为假设,存在于现实则是悲剧。——达利
50、对于一个善于理解幸福的人,旁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真正潦倒。——卢梭
51、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卢梭
52、我画什么东西是在我思考它们的时候,而不是在我看到它们的时候。——毕加索
53、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
54、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毕加索
55、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长大之后仍然是个艺术家。——毕加索
56、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卢梭
57、追得太凶,爱情就跑得快,甚至把对方仅剩的一点好感,也赶得无影无踪。——卢梭
58、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卢梭
59、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我同人类的唯一区别,在于我是疯子。——达利
60、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61、我在十几岁时画画就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去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毕加索
62、其他人我不在乎,真的不在乎。可我就是舍不得,舍不得你的一切离我越来越远。——张大千
63、性格软弱,至多只能做到不犯罪恶,如果还要侈谈高尚的美德,那就是狂妄和大胆了。——卢梭
64、宁可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卢梭
65、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黄宾虹
66、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常困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卢梭
67、文学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观念来表现自己。但是画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觉和知觉到的具体化。——塞尚
68、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卢梭
69、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卢梭
70、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忧烦又无羁束。——卢梭
71、如果想定了就不要再犹豫。你以后可以安心学画。我从十四岁那年下决心搞中国画,以后从来没有动摇过。——潘天寿
72、你什么也舍不舍牺牲,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结果你是永远也不能够满足你的欲念的。——卢梭
73、浪漫的行为不过是表面的波澜,真正的浪漫是灵魂的浪漫。一切艺术都是灵魂的成果,而守矩的灵魂不会产生伟大的艺术。——达利
74、画有精品,有神品。精品可以功力得之,神品则功力不逮者固必不可得,而功力即具者亦不可必得。会须意兴所至,信手挥洒,心纸无间,笔墨契合,才情风发,妙造自然。——李苦禅
齐白石画中寓意深刻的历史典故
《他日相呼》的典故新解
齐白石的《他日相呼》,画两只小鸡,争抢一条蚯蚓。概括简当,神态生动,水墨浸润,质感逼真,稚气可爱。但主要的成就不在惟妙惟肖、生动有趣,而在于把观察的感悟上升为对历史成说的深思,他概括为四个字,题在画上:“他日相呼”。熟悉典籍的人知道,齐白石题句中使用了鸡为“德禽”的典故,而“相呼”一语,典出《韩诗外传》。《韩诗外传》由轶事、道德说教等内容组成,一般每条都以一句《诗经》引文作结,既不是《诗经》的注释,也不是阐发。作者为汉代韩婴,他在书中说鸡是德禽,具有五种美德,原文曰:“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五德之一即是“得食相呼”,[6]意思是鸡得到吃食,就互相招呼,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但是齐白石向来以造化为师,在实际观察中,他发现小鸡得到蚯蚓,没有丝毫谦让,也不呼唤伙伴共享,而是互相抢夺。可以想见,他想到:美德看来不是天生的,是教育历练的结果,小鸡长大了,就会“得食相呼”。所以,他题了“他日相呼”,表达了对文化积淀的反思,对美德形成的深切体悟。用来自实际生活独特感悟、智慧和真知,超越了古人认识,丰富了文化。
《草间偷活》的典故活用
他的《草间偷活》,画两只毛羽干枯的鹌鹑,目光炯炯,在草丛中觅食,上面题着:“草间偷活愿安详,晓初弟之属,白石八十四。”“草间偷活”也是个典故,见于清初吴梅村《贺新郎•病中有感》。词曰:“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事,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诀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这个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江左三大家”之一,因一度屈节仕清“草间偷活”,自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所以写下了这首流传甚广的忏悔词。
明清更替,既是改朝换代,又是满汉之争,文人仕隐,关乎民族气节。所以,这个典故,被抗战中不得已生活于沦陷区的齐白石反复使用。远在“九一八事变”后,齐白石就在自传中使用了,他写道:“那年九月十八,是阴历八月初七日,日本军阀,偷袭沈阳,大规模地发动侵略,我在第二天的早晨,看了报载,气愤万分。……后来报纸登载的东北消息,一天坏似一天,亡国之痛,迫在眉睫。……很多人劝我避地南行。但是大好河山,万方一概,究竟哪里是乐土呢?我这个七十老翁,草间偷活,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好得过且过,苟延残喘了。”[8]作此画的1944年,齐白石在《自传》中称:“我八十四岁,我满怀积忿,无可发泄,只有在文字中,略吐不平之气。前年朋友拿他所画的山水卷子,叫我题诗,我信笔写了一首七绝,说:‘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世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
他这件《草间偷活》,是画给学生晓初的,利用“鹑衣百结”的成语和吴伟业词中的“草间偷活”的典故,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挣扎偷生仍不得安宁的慨叹。那种无可奈何,那种无比沉痛,在字里画间表露无遗。此外,“草间偷活”也题在《蟹藻图》上,画的是横行的螃蟹,但偷活的却是画面上没有出现的小鱼小虾。虽然,抗战中生活于沦陷区的白石,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正气,并非苟且偷生,但他以这样的典故公开题画,也说明了他的自责之严。
《盗瓮图》与典故改造
齐白石的《盗瓮图》,大约作于八十岁,画中一个老者,倚瓮而眠,留发髻,面色微红,蓄长须,颇有官者遗风,空酒提横倒在地上,看来他因醉酒而昏睡。上面题道:“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借山老人画吾自画改稿。”同样题材的作品,还有多幅,其中一幅题为《盗瓮图》,大约作于1930年。上题:“盗瓮。宁肯为盗难逃,不肯食民脂膏。”另一幅作于乙酉,齐白石八十五岁时。上题“《盗瓮图》。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予每画此图必题此十六字,八十五岁白石老人。”据白石友人胡佩衡、白石弟子胡橐记载,此图画的是东晋毕卓故事。
《晋书•毕卓传》载:“太兴末,(毕卓)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醉而去。”[11]从中可知,毕卓不是宰相,而是其下的吏部郎。他盗酒而饮,不在退休之后,而在吏部郎任上。齐白石使用毕卓的典故,不是照搬不误,他从绘画的立意出发,进行了想象和改造,把仅当过吏部郎的毕卓,说成是位高权重的宰相,把在任废职盗酒,说成归田后不肯伤廉的行为。唯其如此,他的题跋深刻地指出了一个道理:当盗贼去偷酒,受害者不过一家一户;贪赃枉法,则祸及百姓万民。显然,此图旨在衷心歌颂了为官清廉的品德,同时无情鞭挞贪官污吏。
《蜡炬图》中语典与实物的结合
白石暮年,既画了《螃蟹》,自题“魂飞汤釜命如鸡”,又创作了《蜡炬图》。后者画一柄立着的两齿钉耙,已经断掉一齿,上面放着一段蜡烛,流着烛泪,快要烧尽。虽然没有题跋,但联系《螃蟹》自感生命垂危的题句可知,此图用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典故,原诗名《无题》,作者是唐代的李商隐,早已收入齐白石二十多岁就熟读的《唐诗三百首》之中。
原诗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值得注意的是,李诗感情深挚,但字面意思关乎男女,而白石画中执著的'感情,离不开耕耘。他在1927年即破天荒以柴耙入画,并曾自刻一印:“以农器谱传吾子孙”,此图已经用掉一齿的农器、即将烧尽的蜡烛,都已成为文化符号。把两者画在一起,无疑表现了“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的立意,强烈地表达了老人暮年的心声。
《瓷盘蜜蜂图》与典故中的通感
齐白石的《瓷盘蜜蜂图》,没有创作年代,画中只有一个瓷盘,还有一只落在盘上的蜜蜂。瓷盘寥寥数笔,淡墨写成,盘边被画省略,画法是写意。蜜蜂刻画精工,伏在瓷盘中,腹部略用黄色,画法是工笔。画的右边自上而下题字一行,文曰:“能喜此画者他日不得无名,白石。”为什么说喜欢此画者将来一定成名?这幅画到底哪里引人入胜?是工写结合?是布局奇妙?其实都不是,要解读这幅画,就必须了解画史。所有宋代画史中,都记载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典故。此典见于宋代俞成《萤雪丛说》,原文云:“宣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轮选几许人也。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无以见得亲切。一名画者,克尽其妙,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便表马蹄香出也。夫以画学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亦犹科举之取士,取其文才较出者为优。”
不知道齐白石有没有读过《萤雪丛说》,但1917年他来北京的当年,就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的陈师曾,相交莫逆,直至师曾去世,有诗称“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陈师曾著有《中国绘画史》,在宋朝之画院一节中记载:“政和中,兴画院……以敕令公布画题于天下,试四方之画人,其试法以古诗命题,使之作画。今举例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之句,则有画一群蜂蝶追踪驰马者,以描写香字。”
以陈齐的密切关系推论,齐白石了解这个画史典故,受到“踏花归去马蹄香”构思的启发,是可以想见的。绘画只能画形象,不能画香气,追逐马蹄的蜂蝶,虽属视觉形象,但可以唤起通感,使人犹如闻其香的感觉。白石的《瓷盘蜜蜂图》,画一只蜜蜂被空空如也的瓷盘吸引,伏在上面不肯离去,认真看画的人不能不追问原因,追问者会想到,也许盘子上放过流蜜溢香的水果,水果被主人吃掉了,但残汁尚存,余香犹在,所以吸引了蜜蜂。如果这种分析无误,那就说明白石从“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创作,吸取了以形写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