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记住,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一发现有价值的
2、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3、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臧克家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韬奋文集》
6、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7、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8、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9、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
10、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吴晗
11、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12、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南宋尤袤
13、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14、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15、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16、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8、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19、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 明朝理学家
2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21、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22、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清童铨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24、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25、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6、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27、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了。鲁迅
2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9、多读多抄,这二者是必须保证的。――吴晗
30、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31、读书就是翻译,因为从来不会有两个人的体验是相同的。一个拙劣的读者就好比一个拙劣的译者:他会在应该意译的时候直译,而需要他直译时他却意译。在学习如何才能把书读好时学问固然极为宝贵,但却不如直觉重要。中国诗人何其芳
3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33、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陶行知:《八位顾问》
34、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35、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36、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读书杂谈》
37、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38、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39、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0、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致颜黎民》
4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42、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鲁迅全集》
43、外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黄庭坚
4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4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杜工部集》
4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47、环境于人的影响极大,亲师取友,问道
48、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49、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5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51、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2、努力耕耘,少问收获。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其实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开小差,都非常不好。叶圣陶
53、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54、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
1、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2、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3、读书是方法目的在成人,实践是手段目的在 成事。
4、夫为学之道,用志不能一,用力不能不专。农民莽而广种,不如狭垦之为实也。工人泛而杂学,不如一技之为精也。——袁桷
5、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6、我们不需要呆读死记,但是我们一定使每个学习者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考力。——列宁
7、滥读书的结果是有害于科学研究的。——卢梭
8、自己作眉批,可以帮助你读书,帮你把书的内容吸收进去。现在,我们自己买不到书,也可以用另外的办法,把记笔记和书评结合在一起,把书评写在笔记里,这样很方便。用笔记本一方面把重要的记下来,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我不同意书里的讲法,可以写上一段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意思,把笔记眉批并为一个东西。——王力
9、不智慧的人不悬空揣测,不完全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10、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泰戈尔
11、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12、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13、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德]考尔德
1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5、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英国)培根
16、不好的`书使无知者更加无知。
17、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
18、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作者:赵树理
19、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
20、读书是死的和自己的嘴来伤害别人,但不要研究也不一定好。
21、书籍是在时期的波澜中航行的思惟之船,它胆大妄为地把可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22、深思立身道;精读修业书。 作者:《对联集锦》
23、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美]法朗士
24、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一个农人耕而不播种。
25、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渊博的知识。
26、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作者:《格言联壁》
2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佚名
28、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作者:笛卡尔
29、我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上。
30、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够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理查德·德·伯 利
31、与肝胆人工时,无字句处读书。
32、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 ——(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
33、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羨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34、如果肯钻研,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35、心动不如行动,要能说道做到,成功的阶梯是一步一步的,而不能一步登天,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李红
3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37、如果没有光,我可以点盏灯,如果没有奇迹,我可以创造出一个奇迹。
38、人们都说现在决定未来,其实真正地是未来决定现在。
39、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40、只有注重过程,才有美好的结果。
41、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一种宝贵的习惯。
42、我喜欢读书,喜欢认识人,了解人。多读书,多认识人,多了解人,会扩大你的眼界,会使你变得善良些、纯洁些,或者对别人有用些。作者:巴金
43、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4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中国)
45、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作者:艾迪生
46、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出处:对联集锦
47、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作者:雪莱
48、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作者:莫泊桑
49、黑发不如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作者:颜真卿
50、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英]培根
51、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俄普希金
52、勤勉而顽强的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3、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彷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
54、读关于健康的书籍时要谨慎,你有可能会因为印刷上的错误而死。——马克吐温 Mark Twain
55、"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56、学者政出之,政者学之施。
57、把书读好就等于把路走好。
58、看电视,会近视;读益书,是好事。
59、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60、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61、士而怀居,不敷为士矣!
62、我爱书,我经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以为我眼前展开一个辽阔的世界,一个众多的海洋,一个渺茫的宇宙。——白羽
63、欲高家世须为善;要好儿孙必念书。
64、抱负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65、实际上,没有一种社会形态可以或许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处或那种方法调解出产。——马克思
66、对付勇士来说,贫病、困顿、责难、离间、冷嘲热讽,一切压迫都是前进的动力。不从泥泞不堪的小道上迈步,就踏不上铺满鲜花的大路。
67、日出照亮大地,念书清醒脑子。——(蒙古)谚语
68、外韧之味,久则可厌;念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69、立品以立学为先,立学以念书为本。——(宋)郑耕老
70、虚假的学问比蒙昧更糟糕。蒙昧比如一块清闲,可以耕种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险些无法把草拔尽。 —— 康因
71、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罢了矣!——汪·王夫之
72、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飞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 [苏]苏霍姆林斯基
73、千年奇遇,无如好书相遇;平生清福,莫过于雅事接连不绝。
74、审慎和勤奋带来好运,勤勉是好运之母。
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下面是书法
1、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2、时时只见龙蛇走。——唐代诗人李白
3、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4、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6、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7、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8、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9、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徐浩传》
10、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11、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12、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13、书肇于自然。——蔡邕
14、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15、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16、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7、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李铎
18、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萧衍
19、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20、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21、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
22、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23、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24、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
25、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26、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27、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8、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29、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30、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书法》
31、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32、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33、心正则笔正。——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3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35、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
36、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37、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38、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39、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4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41、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42、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4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44、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45、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4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47、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48、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49、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书概》
50、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51、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
52、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53、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54、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55、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6、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57、拳要打,字要练。
5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59、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
60、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61、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62、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63、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六体书论》
64、字怕练,马怕骑。
65、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附:如何学习书法
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字上去填写。
摹帖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字,用透明而不透墨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轮廓,用极细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来龙去脉,揣摩它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基础上,对帖字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要求去写,有一定规范和约束。摹帖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笔意,而易失古人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