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关于学习故事格言 正文

关于学习故事格言

时间:2025-05-15 03:09:24

1、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2、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3、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4、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6、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7、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8、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9、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1、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12、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13、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4、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学习的名言(一)

1、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

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7、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学习的故事(二)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学习的(三)

在近五年的小学生活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各不相同的人:文静的、活跃的、贪玩的、好学的……在这众多的同学和朋友中,我最喜欢也最难忘的是我的同班同学李丹蕾。

李丹蕾有着一头乌黑的短发,弯弯的眉毛下镶着一对又大又亮的眼睛。她长着一个好大的脑袋,里面装满了智慧。

李丹蕾是我们班的学习尖子,每次测试她都名列前茅。她的好成绩全凭“勤奋”二字。

记得在上学期期末的'前两周。一天晚上,我早早的写完作业,想找几个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就给她一个电话,她说:“快要考试了,我要在家复习功课,今天不去玩了。”听到这儿,我感到一阵心酸。李丹蕾把学习看的那么重,而我,作为她的朋友,为什么没有学会她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还有一次,星期六我去找她打羽毛球,她拒绝说:“我的作文还没背,你去找别人玩吧!”“我也没有背,反正还有明天,你明天背也不晚呀!”我说。“不行,我明天还有课,得今天背完,我要往前赶,你也快回家背吧。再见!”我被她的话打动了。()是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句话为的不就是教育像我这样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吗?我立刻跑回家去背书了。

这,就是我佩服又难忘的李丹蕾——游戏不做要复习功课;羽毛球不打要背书的“傻瓜”!不过,如果不这样“傻”的话,也不会成为我们班的学习尖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下面是关于勤学的名言或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关于勤学的名言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关怀。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经典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大学生励志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人生伟业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三毛经典爱情语录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关于勤学的故事:

白居易

唐朝有个写诗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哇,好!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难事!快请进!快请进!”

看到写诗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兴的与他谈起作诗来,不知不觉的就谈到了天黑!这一年白居易才16岁。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长安城传开了。

白居易写的诗,生动流畅,连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婆婆都能明白。可是谁能想到,他那里是什“天才”,他学写诗花了多大的心血啊。

成名后,白居易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他还是一天天不停的读了写写了读......白居易给后世留下了3千多首诗歌,成为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司马光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他编写出来的。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力,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忘记饥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原来是这样的,司马光常常读书到很晚,他读书读累了,就会睡一会儿,可是人睡觉的时候是要翻身的,当他翻身的时候,枕头就会滚到一边,这时他的头自己会碰到木板上,这样一振动,人也就醒了。于是,他就马上披衣下来,点上蜡烛,接着读书。后来他把那个圆木枕头看成是有思想的东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就是凭着这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伽利略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