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中国古代治家格言 正文

中国古代治家格言

时间:2025-08-23 13:28:03

何为家训?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所谓家训,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

《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1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贵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是朱用纯(1617-1688),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和翻译: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以下灰色内容可以不教孩子)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原文):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中国古代家训,是一个巨大的传统文化宝库。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的堪为经典。

“百善之首孝为先,尊老爱幼家教严。”记得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爷爷说起过,那时候不懂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原来这是祖传家训,意思就是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的,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

他们虽然不会把这家训常挂在嘴边,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已经为我树立了榜样。

现在我们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爸爸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来孝顺,外婆的身体一直都很不好,时常会吃药,爸爸下班了就会打电话问“家里有什么需要买的没?药有没有?我一会儿买回来。”外婆挂完电话总是笑眯眯的。

外公是我们家最勤劳,最能吃苦的人,早晨天还没亮就起床干活了,家里吃的新鲜果蔬都是外公辛苦种起来的,爸爸下班回来的早,就会下地帮外公一起干活,外公时不时的就会在外人面前夸赞爸爸。

妈妈也是个很孝顺的孩子,因为外婆身体不好,所以妈妈下班回来还要准备饭菜,烧好了要等外公外婆先上桌然后我们才可以吃,有好吃的她也总是先给外婆他们留着,妈妈常对我说:“等你长大了要孝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他们啊”,我微笑地点点头。

现在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长大了也懂事了,在学校里我会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公交车上我会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在家里我也会帮爸爸妈妈干一些家务,我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

家风家训,伴我成长,“百善之首孝为先,尊老爱幼家教严”,我会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它会使我受益匪浅。

好家风好家训征文5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话,可家风是什么呢?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优良传统风尚,它告诉我们不能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我家也有家风,虽然没有形成特定的文字流传,但通过日常生活我也逐渐知道了,具体如:不能在吃饭的时候讲话;不能再吃饭的时候喝水;每看20分钟就要休息一会,看看远处,缓解疲劳……

不过,我也有不遵守的时候。

出门要打招呼,这是我家的家风。一次周末,我做完家庭作业后,去同学家玩,没有跟爸妈讲,我玩到很迟,一看时间。八点多了,我赶紧跑回家,爸爸妈妈站在门口等我。我告诉了爸妈,我出去玩这件事,妈妈对我说:“你出去玩也不跟我们讲一声。”爸爸说:“就是啊,出去玩就算了,还玩到这么迟我们到处打电话都急死了!”我惭愧的低下了头。从此,无论我去哪里玩都不会忘记和父母打一声招呼。

谦让,也是我家的家风。那次,我和好朋友占祺克打完篮球后,汗如雨下,疲惫极了。占祺克说要到我家去玩,我同意了。到了家里,我打开冰箱,恰好,冰箱里只剩下一根果汁棒了。我毫不犹豫地撕开包装纸,打算自己一个人吃。爸爸看见了,问我:“你自己一个人吃别人怎么办?”我只好把果汁棒给了占祺克,占祺克将果汁棒折成两段拿了一半给我,我红着脸说了声“谢谢。”从这次以后,我学会了谦让,在应该谦让的时候不会再和别人争。

孝,也是我家的家风,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一次,家里来了许多长辈,他们叫我,我头也不回,应了一声。爸爸见了,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我惭愧极了,连忙向长辈道歉,他们原谅了我。可我心里还是过意不去,再一次向他们道歉,他们笑着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从这以后,懂礼貌了很多,见到谁都高兴的问好,大家都夸我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我听了,高兴地笑了。

家风是治“病”的良药,希望优秀的家风家训一直延续下去,伴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改正更多的错误,做更好的自己。

好家风好家训征文6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事,持家治业的教诲。我的家风家训是“孝·善·俭·信”。

“百善孝为先。”我生活在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里,爸爸妈妈是我的榜样,他们都很孝顺。妈妈在纺织厂上班,非常的辛苦,但是她只要看到爷爷奶奶有农活要干,她都会主动的帮忙,干完活再去休息。每次去市场买菜,她首先想到的是爷爷奶奶喜欢吃的是什么,哪些菜是适合他们吃的。这些虽是生活中的点滴,但对我的影响却颇深。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饭后我和妈妈去散步,看到一位奶奶拎着两袋水果正蹒跚的过马路。“妈妈,我们正好也要过马路,就帮那位老奶奶把水果拎过去吧。”“好啊,你真是一个善良乖巧的好孩子。”“奶奶,我们帮您拎吧。”说着,就将水果从老奶奶手中接了过来交给我,自己搀扶着老奶奶一起过了马路。每次和妈妈一起坐公交车,我都会看到她会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搀扶腿脚不便的人上下车,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主动让座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习惯。每每都会听到一句句表扬的话语,原来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持家是我家的座右铭。父母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努力生活。他们从来不会乱花一分钱,多花一分钱,不是必需用品的不会去买。不炫耀,不攀比,不贪慕虚荣这是她时常教导我的。以前我买了新衣服新玩具就会马上跑去和别人炫耀一番,现在我长大了,家人也经常给我讲勤俭节约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道理。所以我决定以后只要是能用的,能穿的,能玩的就不必再花钱去买新的了。

“言必行,行必果。”“佳玲,你是不是忘了什么事啊?”我的大脑飞速的旋转着,“啊!想起来了,我昨天答应过你要扫地的。对不起,妈妈······”“古有韩信不忘旧恩,奉金千两以漂母;今有宋庆龄冒雨赴约,不忘与小朋友的约定。”听完我连连点头,以后我要做一个守诚信的好孩子!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优良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训,改正不良的习惯,时刻将其铭记于心。

好家风好家训征文7

老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一辈人亲身实践后留下的经验。

在我的家乡,一位会过日子的母亲一定会被大家称赞勤俭持家。于我而言,爷爷更胜母亲一筹。我的爷爷是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半生时光都在农田里度过。烈日见证了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辛劳的耕作,汗水挥洒了每一片走过的土地。

我知道爷爷或许并不是那种受人爱戴景仰的大人物,但是,他在我心中是一位好长辈,更是一位好父亲。属于爷爷的年代是艰苦的,大部分人没有殷实的家底,别说接受教育,温饱都是问题。我自然是无法想象,蜜罐般的生活让我六体不勤,五谷不分,怎识这般疾苦。

记忆爷爷的形象从不是高大的,而是一个老实,稍显执拗的老人。幼年不喜吃饭,总是将碗里的粮食糟蹋,每每这时,爷爷的表情都会痛心疾首,仿佛我干了什么败坏家门的事。时过境迁,我早已不是稚童,已然了解当时爷爷真的是这样觉得的。对于他来说,我的的确确做了很多不守规矩之事。比如在餐桌上,我目无长幼,大人还没动筷子,我早早地夹起自己喜欢吃的菜肴,而不喜欢的则不动筷。爷爷虽然爱惜粮食,但他总是舍不得责备我。不过父亲就不一样了。在别人眼里,父亲是位慈父,对于我是较为放任的,在其他的行为表现上,他不过多要求,可在餐桌上,他不会留我一点情面,即使是在别人家用餐,如果我做的不到位,他一定马上出声制止,不允许我吃饭上开玩笑。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其亦是百般道理的。

父母总会把好的东西给儿女,无不例外。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一度对学校校门口的小摊垂涎欲滴。刚开始还总是浅尝,后来吃着吃着竟成了习惯,回家之前都吃得差不多饱了。久而久之,父母发现了,他们用行动严厉的教育了我。母亲十分气愤于我浪费钱去买这些垃圾食品,她是这样和我说的:你吃下了一时的鲜味,给身体带来的是永远的危害,你年纪小,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味,家里的饭菜才是最好吃的。饮料零食不是说不能吃,得少吃,你却拿它当饭吃。我看你这么多年饭是白吃了!母亲的话让我幡然醒悟,明白自己肆意享受而不记健康,更将父母辛苦工作得到的钱浪费,没有一点勤俭的观念。用一个词形容,便是胡作非为。没有像样的德行,忘却了本分。勤俭的传统需铭记于骨,牢记于心。持勤持俭,养德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