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C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1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0.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11.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12.B
13.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14.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1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
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常山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得流了泪,离开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睡觉几乎都没有解开衣服,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愤慨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常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出嫁。再:第二次。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家世。 世家:家世。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
7、南都:指应天府,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舍为当时著名学舍。
8、尝:曾经。
9、就寝:上床睡觉。
10、日昃(zè):太阳偏西。 昃:日偏西。
11、或:有时。
12、昏怠:昏沉困倦。
13、辄(zhé):往往。通常翻译为:就。
14、沃面:洗脸 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1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16、旨:要义。
17、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8、依:依靠。
19、以:以......作为;用。
20、诵:吟诵。
21、长山:古地名。
22、饘(zhān):稠的粥。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11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
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二)3.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 (4分)
4.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
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
5.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3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4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翻译: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曾经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浇脸。吃饭上顿不接下顿,每天只吃两顿饭。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版本二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吟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4、之:到,往,去。
7、既:已经。 8、去:离开。 9、尝:曾经。 10、给:供应 11、日昃(zè):太阳偏西。
12、或:有时,或者。 13、昏怠:昏沉困倦。 14、辄(zhé):往往,每每。
15、沃:浇,这里指“洗”。 16、啖(dàn):吃。 17、谗(chán):说别人坏话。
19、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0、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21、既(仕):考取功名后
22、或:有时(候) 23﹑依:依靠 24、以:这里指,喝 25、诵:吟诵 26、妻子:妻子孩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5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②wo洗③ji供应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6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节选自《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小题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深入不毛()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或夜昏怠()
小题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躬耕于南阳 / 还于旧都 B、每以天下为己任/ 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仲淹刻苦自励 / 自非亭午夜分 D、乃至被谗受贬 /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2)食不给,啖粥而读。
小题4:诸葛亮和范仲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从【甲】【乙】两文中你能看出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毛:草(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妻子:妻子和儿女(4)或:有时
小题2:B
小题3:(1) 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2分)
(2)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小题4:诸葛亮: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5: 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古典散文选《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古典散文选《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古典散文选《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古典散文选《黄冈竹楼记》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歌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岁除日,新旧岁之交,即除夕。,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古典散文选《晁错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