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你打算继续学习,那么崇高的目标和高度的热情将最最有助于你持之以恒,学有所成。(美国小说家)约翰嘉德纳
2. 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二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
3. 如果想成功,目标要愈大愈好,这么一来,在未达到目标前,就会严以律己,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懒散。(日本宗教人士)吉本晴彦
4. 对准一个目标,毫不动摇,豁出命来全力以赴,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扩大自己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实现番意想不到的事业。(日本学者)德田庞雄
5.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
6.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没有目标。(法国作家)蒙田
7.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臼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做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德国诗人)歌德
8. 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又从容地不断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德国诗人)歌德
9. 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法国哲学家)哈伯特
10. 你的目标确定了,你的`脚步也就轻快了。(法国哲学家)哈伯特
11. 向前看总是明智的,但要做到高瞻远瞩并非易事。(英国政治家)丘吉尔
12. 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13. 没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
14. 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
15. 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16.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掉至坑里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17. 目标愈高,志向就愈可贵。(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如果)个人没有远大的目标,那么凡事只能停留在思考阶段,不想去行动。(日本学者)德田虎雄
18. 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契讨夫
19. 没有目的,一个人完了,目的也就完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20.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查士德斐尔爵士
21. 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华特贝基霍
22.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已经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麦修阿诺德
23. 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 威尔逊
24. 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爱因斯坦
25.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罗曼罗兰
26.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弗烈德利克罗伯森
27. 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对它豪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决不要逃避任何事物,决不!温斯顿邱吉尔
28. 你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办到某件事,假使这事是可能的,你便办得到,不论它有多艰难。相反的,你若认为连最简单的事也无能为力,你就不可能办得到,而鼹鼠丘对你而言,也变成不可攀的高山。艾蜜莉顾埃
29. 恐惧是世上最摧折人心的一种情绪。我与它抗战,并借着帮助情况不及自己的人们,而克服了它。我相信,任何人只要去做他所恐惧的事,并持续地做下去,直到有获得成功的纪录做后盾,他便能克服恐惧。艾琳诺罗斯福
30.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我们的恐惧总较我们的危险较多。塞尼加
原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不想要做什么),不要强加给别人。欲:想要,喜欢。施:施加,强加。
出处:《论语?卫灵公篇》和《论语?颜渊篇》。
纠改:原句表述的意思是正确的,但将“己”字改为“人”字,成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成为更具人性化的格言。
解析:
原句出于《论语》中的两篇典文,是孔子经典名言之一,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格言,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为了证明原句表述意思的正确性,先假设几句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句式来做比较,以利甄别。
1、己所不欲,强施于人。
此句意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强加给他人。这显然是一种极端自私、专横霸道的行为,与孔子儒家思想的“恕道”相违悖。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自己不想干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则形成混乱的无政府主义状态。
2、己之所欲,强施于人。
此句意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想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此句实为古语“己所好者,而欲人之同好;己所恶者,而欲人之同恶。有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有;无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无。”的浓缩表述,其实也是一种自私专横的行为。自古至今,某些官员就存在这种思想和行为,他们往往将百姓视为子民,视为牛马,供其驱使,供其调教,这就是古代官员称其施政为“牧民之术”,并且自称“父母官”的缘由。而当今社会,此类现象屡见不鲜,某些官员的私人之欲代替民众之欲、社会之欲,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按照个人的好恶爱憎,追求私人政绩,不顾民众利益及社会利益,随意发号施令,极尽折腾的能事。“己之所欲,强施于人”的行为若流于官员干部之中,则是封建专制的'而非民主科学的行为。
3、己之所欲,勿施于人。
此句意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所想要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他人。这应是一种既明智又民主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也是处理人际关系应遵循的法则。
上述第1、2句就处理人际关系来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有强迫他人之行为,乃“施”字有强加、施加之意。第3句的关键词为“勿施”,就是不要强加,显然就合乎孔子“恕”的原理。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强调人应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这样,才是“仁”的表现。这句话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此语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作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如若将自己所讨厌的事务,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人的关系,也会使事态形成僵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必须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外,还应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己所不欲而施于人。
宽恕待人,这是对的。但孔子此语要求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做参照物来对待人,这个观点就值得商榷。因为,他的出发点是自己,是以“自我”为导向,以自己行为做参照物。而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不注意个性的不同,人际交往时往往会很尴尬的。如果我们把“人”看得高于“己”,以“人”为导向,那我们会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就需要修改了。当然不是原话错了,而是原话不足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
你看,只将“己”字改成“人”字,成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为:他人所不喜欢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样一改,既保持原话意义上的正确性,又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成为更完美更权威的格言。
1、劝诫人们虚心好学,进取向上,才能不断进步。
满招损,谦受益。
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意思是说,几个人共同行走,其中必定有的可以作我的老师。要学习他的长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加以改正。它说明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刻出玉器。这句话现在用来比喻借别人、别地、别国的先进事物或经验,来搞好自己的工作。
百尺竿头须进步。
出自北宋《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说,僧道修行的功夫即使已达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也还要继续深造,以达到充满宇宙的最高境界。
“百尺竿头须进步”现在也说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来说明即使取得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2.教导人们坚韧有拔、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
出自《苟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骏马。驽马:跑不快的马。锲、镂:雕刻。意思是说,良马跳跃一下,达不到十步远;劣马拉十天车却能走很远的路程,这是不停地走的结果。雕刻一样东西,用刀子刻几下就停止,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也能将金石雕刻成器。这句话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绠:绳子。意思是说,泰山上流下的水溜能穿透岩石,很细的绳索能磨断树干。水并不是钻石头的钻,绳索也不是锯木头的锯,但是一点一点地磨擦,就使得石穿木断了。它告诉人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事情一定会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
出自《后汉书?耿弈传》。耿弈收复齐地,立下大功,光武帝刘秀赞扬他说:“……有志者事竟成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事情终究能够成功。这句话说明,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
3.教育人们从点滴做起,注意积累。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出自《荀子?劝学篇》。跬:一举足的距离,半步。意思是说,走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能达到千里之远;不汇集细小的水流,就不能成为江海。说明学习必须一点一点地积累,也说明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4.包含辩证法,富于哲理性,给人深刻启迪。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出自《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说,千丈长的河堤,可能因为蝼蛄、蚂蚁一类的小虫钻洞而被大水冲破;百尺高的房屋可能因为烟筒缝里冒出的一点烟火而烧毁。它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不能忽视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造成大祸。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出自汉代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事说,边塞上有个老头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后来那匹丢失的马回来了。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用来说明事物一分为二的道理,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