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下面给大家分享了中国古代读书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3、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郑耕老
6、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
7、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8、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9、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10、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11、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1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13、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14、劳于读书,逸于
15、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1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1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8、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9、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2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1、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
22、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23、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王永彬
24、
25、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6、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27、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29、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唐寅
3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1、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2、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33、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34、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35、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36、能读千赋,自能为之。——杨雄
37、读书贵有用;树德莫如滋。——《对联集锦》
38、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3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40、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4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2、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43、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4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5、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4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7、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48、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49、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50、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51、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52、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3、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5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55、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56、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始出处,出自《左传》和《列女传》。
英文解释
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rests with every one of its citizens.(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原文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释义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典故
《春秋·左传·鲁昭公二十四年》:
六月,壬申,王子朝2之师,攻瑕及杏,皆溃。
郑伯3如4晋,子大叔5相6,见范献子7,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8,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9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缾之罄矣,惟罍之耻’10,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
献子惧,而与宣子11图之,乃徵会於诸侯,期以后。
注释: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五一八年。
王子朝,宋大夫。
郑伯,郑定公。
如,到。
子大叔,春秋时郑国正卿。
相,辅也。
范献子,范鞅,谥号献(献,音贤)。春秋后期晋国外交家。
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成语“嫠不恤纬”,嫠,音离,寡妇。寡妇不忧无纱线纺布,而忧王室落败。
侪,音柴,辈也。
缾之罄矣,维罍之耻。《诗经·小雅·蓼莪》。缾,音瓶。罍,音雷,大罐。瓶、罍都为酒器。小者为瓶。大者为罍,二者相辅为用。小瓶没有了酒,大瓶亦引以为耻。
宣子,赵盾,谥宣。
《列女传》刘向: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1。
当穆公2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
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
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
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3!”
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4,随人亡5,其家倩6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7。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
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 。
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鬭,妇人转输8,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9”,此之谓也。
颂曰:
漆室之女,计虑甚妙,
维鲁且乱,倚柱而啸,
君老嗣幼,愚悖奸生,
鲁果扰乱,齐伐其城。
注释:
过时未适人。过了婚嫁之年龄。适,女子出嫁。
穆公,鲁穆公,薨于公元前三七六年,与孔子之孙孔及(孔伋,字子思)同时。
妇人何与焉。与,音预,谋也。
邻人女奔。私奔。
随人亡。亡,逃也。
倩,音欠,请也。
渐洳三百步。洳,音如,润也。
转输,役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出处考究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更多爱国名言推荐阅读:
1.
2.
3.
4.
5.
6.爱国名言名句
7.爱国名言警句
8.
1.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 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 运动应当从它得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得反映特性。(列宁)
5. 观念得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载人脑中改造过得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 人得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9. 头脑的辨证法只是观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 所谓客观辨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辨证的思维,不过实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 辩证法堆观存事物作肯定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13.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 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 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17.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18.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那种需要酒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
19.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