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历代名家格言书法大全 正文

历代名家格言书法大全

时间:2025-05-02 07:45:42

唐诗楷书书法七言绝句

1、《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0、《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拓展阅读】

文字产生以后还在点画符号的时期,就逐渐有书法。到商周、秦汉,古文字已从大篆和小篆而演变为隶书,当时书法作为艺术还不完全自觉,但是已经形成一套书写技法,也有书法理论出现,善于书法的文人已经对书法优劣有评价。如传秦国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以后,观赏兴叹了七天,忧悒自己写的字太没有骨力。可见,从那时起书法的好坏,写的是否有骨力,就是评价书法的一种标准。不过那个时候,书法的好坏并不影响实用,因为它还不是以艺术品出现,不是以观赏为主要功能。

文字的变化总是和实用不可分,简化笔画,方便书写是文字演变的一种规律。所以文字演变往往从民间开始,约定俗成,经过官方加工整理并确认,就成为官方文字,成为大家共同承认的规范化的文字。汉末草书的出现,书法就成为观赏艺术品,成为人们收藏欣赏的宝物。从此以后,一方面是以实用为主的书法;另方面名家作品也成为历代宝藏的'艺术品、文物。

汉代隶书已经比篆书笔画简化,书写也容易得多。但是,写波磔的笔法还是很麻烦,所以在实用当中自然会出现简便的写法,即是楷书。楷书传说是汉上谷人王次仲开始作楷法,少波势,字以方广,字方八分。可见最初的楷书体是缺少波磔的隶书,如武威汉简中这些字,如果用逆入回锋等楷书笔法来写就是楷书。从这变化中,可以看出楷书笔法比隶书要复杂和丰富。所以,隶书在楷化过程中,往往是先在结构上变化成接近楷书。和《韩仁铭》等成熟隶体相比,既可看出墨迹和碑刻的不同,也可看出民间、下属写的和上层官府书家写的区别。

楷书化进一步发展,楷书的结构和笔法更成熟,隶书的成分越来越少。传说汉魏的钟繇,对使楷书脱去隶书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楷圣”。现在留存他的作品,大都是晋唐人的临本,但总留有原笔迹的基本面貌。如《宣示表》《荐季直表》《还示帖》。从这三件作品来看,《宣示表》受唐人书风影响较大,但是总的讲都还受隶书影响,留有它的遗意,如结体趋横势,笔画左轻右重,挑钩不露,捺笔重,等等,和三国吴《谷朗碑》的字体接近。

教材分析:课文先简介了西安碑林,说明它是“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称这里是“名碑荟萃”的地方。然后以历史朝代为序,分别介绍了东晋的王羲之、唐初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颜真卿之后的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事迹及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最后概括说明碑林中的书法在我国艺术宝库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词博采众长、骨气劲峭、遒劲郁勃、碑、荟萃。

2、知道各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能用通顺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3、了解书法名家的书法艺术特色,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各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能用通顺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2、了解书法名家的书法艺术特色,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

课前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书法是我国艺术的精华。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游览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那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刻石的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想不想看看。(板书课题)齐读。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词博采众长、骨气劲峭、遒劲郁勃、碑、荟萃。

2、知道各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能用通顺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3、了解书法名家的书法艺术特色,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

三、学生一读课文,解决生词。

1、出示生词。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使用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决。

2、学生自学。

3、反馈。

4、小结。

同学们,真聪明,一会就解决了,相信下面的'任务更能很好的完成。

四、在读课文,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的方式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个书法家,他们的字就有那些特点?哪一个书法家给你的印象深呢?为什么?批注,读完以后小组讨论交流。

要求:1、抓住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话归纳地说。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反馈结果。学生反馈答案,老师板书,书法家及时代、书法特点。(及时纠正错误)

4.小结。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些不同朝代的书法名家,艺术风格独特,各有千秋,有潇洒清秀的,有骨气劲峭的,有端庄雄伟的,有结构严谨的,真可谓名碑荟萃啊!

五、介绍这四个书法家。

1、学生思考:向大家介绍书法家。(可以打草稿、列提纲)

2、让学生向大家介绍。(对每位学生给以鼓励的评语)

3、小结。我们祖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一下把吧!

六、播放西安碑林的录像。

1、学生观看。(要求学生能留心自己喜欢的)

2、找学生说一说,收集到什么?

3、总结。我们祖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希望大家下去多了解,能喜欢我们祖国的书法。

七、作业。(选作:至少做一题,做两题的更好)

1.搜集一下你喜欢的书法家的

2.有人说:“现在电脑太发达了,不用练字了。”你对这种看法怎样认为?

温庭筠组词《菩萨蛮》表现思妇在玉楼苦于思忆而梦魂颠倒的情景。本文为大家整理了菩萨蛮温庭筠书法作品,仅供参考!

菩萨蛮温庭筠书法作品1

菩萨蛮温庭筠书法作品2

菩萨蛮温庭筠书法作品3

菩萨蛮温庭筠赏析

【赏析】

温庭筠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从温庭筠开始,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开始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 ——“梳妆”,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小山,眉妆之名目,此样盛行于晚唐五代,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前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通体只写梳妆一字,蕴含其中的却是闺阁之内说不尽的心事。

【名家评论】

张xx《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陈xx《白雨斋词话》卷一: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张xx《唐宋词选析》:这首《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中国历代诗歌各篇赏析》:在这首词里,作者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情意,这正是作者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手法。

唐xx《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首句,写绣屏掩映,可见环境之富丽;次句,写鬓丝撩乱,可见人未起之容仪。三、四两句叙事,画眉梳洗,皆事也。

然“懒”字、“迟”字,又兼写人之情态。“照花”两句承上,言梳洗停当,簪花为饰,愈增艳丽。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税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