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礼记有关实践格言 正文

礼记有关实践格言

时间:2025-05-09 07:30:01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不得传。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广泛搜集那些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章,分别著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注释后盛行不衰,成为通行本《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礼记》中有许多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拔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究信用,推行和睦。”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译文】虽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极高明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译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授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相长。

1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译文】凡是

1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记·乐记》)

【译文】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向,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刑罚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1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译文】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

18、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乐记》)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19、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译文】只紧张而不松弛,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紧张,则周文王、周武王不会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就不会招致别人用忿恨的语言回击你。

21、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有道德的人注重干实事而并不多说话,品德低下的人总是抢先说大话,而不注重干实事。

22、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有好事就称是别人的功劳,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过失,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逐渐消失了。”

23、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掌握过与不及这两端的意见,而采纳适中的用于百姓。”

2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译文】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忠恕呢?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2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抱怨了。遇事上不怨恨老天,下不归咎他人。

26、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管理政事首先要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有没有仁爱之心。”

2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2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骄傲跋扈,身居低位不自暴自弃。

30、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31、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礼记·表记》)

【译文】仁是天下行为的表率,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 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33、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在而行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34、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译文】说话一定先有信用,行为一定合乎正道。

35、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是以忠信为宝贵;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学问为富有。”

36、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

37、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

【译文】身体可以加害,而意志却不可动摇。

31、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礼记·儒行》)

【译文】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从容宽厚为法则。

38、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译文】荐举人才对内不排除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39、儒有澡身而浴德。(《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用道德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纯洁。

40、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礼记·儒行》)

【译文】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谈论说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

41、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叶,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对事物进行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却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心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每天都新,新了还要更新。

45、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

【译文】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 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却能去管教好别人, 这是没有的事啊。

4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了。

4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译文】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4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4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便会失去它。

50、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译文】聚集财富需遵循一条大道理:生产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5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有礼仪。

52、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之祸矣。(《礼记·乡饮酒义》)

【译文】尊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君子能够尊让就不会争斗,洁敬就不会怠慢。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会远离争执诉讼,不争执诉讼就没有的灾祸了。

53、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

【译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5、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6、“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7、仁者莫大于爱人。

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9、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2、择不食之地而葬 。

1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4、其德薄者其志轻。

15、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

16、“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17、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18、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19、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

20、仁者义之本也

21、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

22、择师不可不慎也。

2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君学 。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5、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2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28、学然后知不足。

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0、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3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2、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33、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

3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5、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36、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37、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38、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9、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40、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4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42、量入以为出。

4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5、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

4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

4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8、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49、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50、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8、打铁才能成为铁匠。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12、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13、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14、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

15、万事莫如亲下手。

16、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17、聪明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18、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

1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0、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2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2、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

2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6、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9、读书不想,隔靴挠痒。读一书,增一智。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1、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

32、有钱难买

3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7、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38、听不如看,看不如干。

39、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40、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

4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3、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宋]朱熹

44、经常出门的孩子,比父母知道的.多。

45、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

46、闭眼怎看三春井,出水才看两腿泥。

47、见识,见识,不见不识。

48、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0、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51、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国外)

52、欲知对岸事,就要渡过河。

5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4、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55、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56、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

57、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58、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59、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

60、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6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62、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63、站在森林外边,就不能完全了解森林。

64、不爬崎岖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65、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

66、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6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68、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69、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7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72、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73、读千赋者善赋,观千剑者晓剑。

74、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7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76、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

7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78、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80、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1、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清]陆陇其

82、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8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8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86、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

8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8、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8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9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91、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9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3、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94、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95、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9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97、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98、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99、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

10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