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京东的创始人格言 正文

京东的创始人格言

时间:2025-05-05 09:48:19

刘强东,1974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1998年创立京东。现任京东CEO,2016胡润IT富豪榜,刘强东以420亿元排名第7。他同时是奶茶妹妹的丈夫,一岁孩子的爸爸。

章泽天,1993年11月18日出生于南京。2009年因一张手捧奶茶的照片走红网络,被称为“奶茶妹妹”。现任“江苏章泽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强东妻子,京东老板娘。

刘强东在宿迁农村出生(据当地人说,宿迁是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在前一百的尾巴尖),父母是开小渔船的,高考高分考进人大社会学系。总结下他的教育经历就是,从乡下考到县里,从县里考上京城。大一开始就开始做乱七八糟的兼职了,抄信封,推销资料,后来还自学编程赚了十几万,后来开饭店全赔光了。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东哥做到了现在的样子,今年43岁,2016胡润IT富豪榜以420亿元排名第7。娶了奶茶,还有了宝宝。

当今大家总说寒门难再出贵子,刘强东其实用自己讲述了一个,寒门再出贵子的故事。

话说“京东”名字的出处,是因为大学里谈的女朋友龚晓京,是官员子女,而刘强东当时只是在中关村开柜台卖碟的屌丝一枚,以致女方父母看不上他导致分手。

刘强东有一辈子不会改变的信仰,“你比别人多流一滴汗,就比别人多一分机会”。他讨厌朝九晚六,一张报纸一杯茶,讨厌勾心斗角,讨厌一辈子不获得价值。他创立的京东目前市值突破550亿美元。刚刚公布的财报显示,京东终于赚钱了!2017第一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14亿人民币,超过2016年全年。

至于奶茶妹妹,多年前有记者问,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她说要成为杨澜那样影响社会的人。现在,她正朝那个方向走。

不少人认为,强东奶茶在不断通过“秀恩爱”制造话题。不管外界怎么说,事实是,两人通过努力创业、投资、不断学习成为生活中的赢家。

越努力、越优秀,

越优秀、越幸运。

所谓的人生赢家,

都是自己挣出来的。

刘强东最被人称赞的,一是饮水思源,懂得感恩;二是对京东员工的霸气“宠爱”。

根据报道

刘强东去年参加了央视《遇见大咖》,让人重新认识到这位CEO绝非池中之鱼。

9月25日是***妈66岁的生日。刘强东家族20多口人聚在一起给刘妈妈过生日。刘强东介绍道这些人大部分都在京东工作,但是因为学历都不高,没有一个做高管的,干的最多的都是基层工作。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是,在刘强东看来,这些人虽然都是他的亲戚。但是如果没有真材实料,干的也只能是保安这种最基础的工作(这让我想起了达康书记……也让我想起了胜天半子的`祁厅长)。

刘强东问大家:“交了五年的公积金,能贷款买房子吗?”

员工说:“可以,但是有的楼盘不可以。”

刘强东随即承诺道:“将来让公司造房子,成本价卖给你们。”

在当天的酒桌上,刘强东一直问关于五险一金跟房子的事情。这是因为前段时间,他收到一个员工的一封邮件。他说:“刘总你说过要全额给我们员工交纳五险一金。现在据传,我们的区总准备找外包公司。”

对此,刘强东在当天早上也提道,如果把员工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立马可以省17个亿。但是刘强东觉得这样做是可耻的。他说道:“所有员工都必须跟京东公司直接签劳动合同。如果你是靠克扣员工的五险一金,牺牲了兄弟们60岁之后保命的钱,赚了多少都会让我良心不安。”

刘强东一直称呼自己的员工为兄弟。经常发火的原因也是因为基层员工的待遇有关。所以刘强东在京东人心中是一个好老板,好兄弟。

想要拥有成功的人生,平台,情商,运气,美貌/财富,一个都不能少。

准备好自己的实力外等运气,不然运气来了你也定会抱怨平台不适合自己。要知道,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物简介

刘强东,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1974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2]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98年6月18日,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代理销售光磁产品,并担任总经理 。2004年,初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创办“京东多媒体网”(京东商城的前身),并出任CEO。目前,京东商城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而京东集团的业务也从电子商务扩展至金融、技术领域,拥有近12万名正式员工 ,跻身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排行榜 。2014年5月,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

2012年,入选《财富》(中文版)2012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并位居榜首。2014年,刘强东以53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九 。2015年,入选《财富》“全球50位最伟大的领导者” 。2016年胡润百富榜,刘强东以455亿财富排名第26位。 2016胡润IT富豪榜,刘强东以420亿元排名第7。 2016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刘强东排名第16位。

人物故事

刘强东

1974年生于江苏宿迁的刘强东来自江苏最穷的地方,小时候家里穷到一连数年每天的三餐只有红薯和玉米。

童年的贫穷给刘强东打上了很多烙印。他的普通话不好,总是穿着朴实,看上去更像一个民营企业家,而不是站在潮头的互联网人。他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因为看到周围朋友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得癌症去世,曾表示自己最想从事的副业是做食品。因为自己的经历,他喜欢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他对很多事情,有一种农民式的固执和坚持。

刘强东最讨厌欺诈。京东曾有一个副总让秘书代打卡,被直接开除了事。在刘强东看来,这侵犯了企业道德底线,没有容忍空间。

除了数据,他也喜欢通过自己的渠道去获取信息。至今,刘强东说自己每天80%的精力都花在看用户留言上。不仅看本站的用户评价,还格外重视那些站外论坛、微博上对京东的评论。

特别是2010年冬天刘强东注册微博后,自觉承担了京东商城"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在关键词搜索中输入"京东刘强东",每天有大量用户通过"@"方式向刘强东发出各种抱怨帖。

刘强东称,自己每天看客户投诉、连续看了七年,"用户体验"对自己来说是"最为急迫、最为直接、形成最强烈冲击力"的事,所以也刺激了自己要使劲投钱在物流上,要改善客户体验。

他几乎从不直接回应投诉,但为此焦虑。京东的一位负责战略的管理人员说,现在最让老板头痛的就是退货问题。"老刘有一次特别认真地叫我们过去,问我们是不是可以七天无条件退货。最近这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有一个新的针对客服的新想法。"

和很多互联网公司不同,刘强东不太喜欢在广告上投入过大,他相信口碑是更好的广告。这在最开始,可能是缺钱--他曾对外表示,京东起步时只用不到2万元在中关村租了一个柜台;到了后来,就变成了一种自信。

刘强东喜欢用自己创业13年来持续执行的"公司早会制度",来证明自己做事的"坚持"。这个会每天早上8点半开,大概20分钟到40分钟时间,全国100多个部门的部门经理以上员工务必参加。除了外出有约或出差,刘强东都会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风雨无阻。

在京东的用人机制中,还有一项坚持了五年的特别措施,就是每年面对高校毕业生的"管理培训生"招聘。这项活动至今总计培养了200人。刘强东说,京东选拔管培生,是要选择那些"真正能够一辈子吃苦的人"。京东对管培生候选人要做家庭背景调查,父母是普通工人或农民的,才能顺利通过。刘强东说得很直接,"那种家里可以三五年不工作都还能吃好喝好的,我们不敢要。"这些管培生由刘强东亲自管理调教,相较于其他人会获得更多、更快的提升机会。但这当然也会让公司的其他员工产生不平衡的心理。

而对于公司管理层的招聘,刘强东的选人标准一样是比着自己来--做的要比说的多;一定要从基层做起,民企从业

用人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刘强东的'自信。成功总是令人陶醉。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刘强东的自信也在膨胀。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刘强东虽然承认京东在物流、售后等环节上还有很多问题,但已经是国内最好的电子商务公司,即使与亚马逊等国际公司比较,京东也要好得多。他是那个相信自己最终总能成功穿越沙漠的人。

刘强东励志故事:京东上市我只做了1%的事

"拍得含情脉脉一点,不然又被人说我张扬。"刘强东一边配合着摄影师拍照,一边开着玩笑。他身穿修身西装搭牛仔裤,不时面露笑容,表情认真。

拍照地点在员工活动室,这里颇有互联网公司的味道,色调鲜艳明亮,配有各式各样的座椅,还有堆满毛绒玩具的儿童室。

"你觉得这几年他的状态有变化吗?"拍完出来,《创业邦》记者问摄影师。这位摄影师从京东的办公地点还在中关村时就开始拍刘强东,几乎每年都要拍一次。

"他现在显得放松一些了,以前总感觉压力很大的样子。"摄影师说。

刘强东,40岁,今年5月他一手创立的京东商城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他以71亿美元的净资产攀升至《201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十位,与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雷军一起跻身前十。排在第一位的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被认为是京东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

近11年间,京东体量增长了1万倍,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平台,上市当天市值近300亿美元。在这些成绩背后,是从2004年1月开始,京东走过的一条备受质疑的路。其中最受外界争议的是京东"烧钱"的商业模式:依靠大规模融资,花巨资自建物流、大力扩张品类、大打"价格战"。刘强东强势主导,坚持不盈利情况下的高速增长。

每一次扩张,京东都面临着当时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国美、苏宁、当当、易迅,乃至阿里巴巴。刘强东被称为"破坏性入侵者",他每次战斗都异常高调,甚至恋情曝光都被认为是策划好的宣传炒作。而在京东上市前,这位创始人兼ceo却远赴美国读书,自称"京东上市我只做了1%的事"。

刘强东励志故事:熬过成长的痛苦阶段

今日资本的创始人徐新是京东的第一位投资人。她曾经总结说,扩品类和自建物流奠定了京东今天的江湖地位。

"如果当当早期做品类扩张的话,就没有京东啥事儿了。"这是让用户量迅速增长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而快捷的物流配送是京东赢得高用户满意度的核心原因之一。

和很多清贫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刘强东最初的创业梦想只是为了挣钱给外婆治病,让她每天能吃上肉。他从小跟着外婆长大,感情深笃。那时候他的父母靠跑船使得家境渐好,但因为小船换大船借了高利贷,债务压力很大。

刘强东很早就尝到过自己赚钱带来的满足感。大三时,他给人写程序,变成了班里的有钱人。他给自己买了个大哥大--"当时我们系主任李强老师都没有大哥大"--打电话的时候不好意思当着同学的面,就躲到树后面。

有一天,竟然有一个人跑过来,问他手里的大哥大是不是真的--那个年代有很多人为了装酷拿一个假的。"那个时候双排汉显bp机,2460元一个。我那个手机是26000多块钱买的。"

他那时20岁,到人大旁边的学生餐厅,往那儿一坐,把大哥大往桌上一摆,就有服务员过来问,大哥,想吃点啥?"真的像香港黑社会老大一样。"刘强东说。

创业最原始的动力并不足以支撑他走到今天。刘强东一直都在争取更大的商业机会。在面临长期战略和短期利润的选择时,他果断地选择了前者,用今天的战略性亏损打造京东的护城河,力图获得明天别人难以超越的优势。

品类的扩张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完成的。

在今日资本接触刘强东之前,一个人民币基金答应投资500万人民币。和徐新谈的时候,刘强东想,这次多要点儿,一狠心要了200万美金,但没想到徐新塞给他1000万。刘强东当时心里也疑惑,不知道多出来的800万要怎么花。

当时徐新跟刘强东讲了一个理念,当品类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定要舍命狂奔,亏着钱也要往前跑,要比竞争对手大两倍才安全。徐新判断品类机会来临的依据,就是后来被她反复提及的一个数据:2006年,徐新见到刘强东时,京东在不打广告的情况下交易额每月保持10%的增长率。

徐新觉得这是自己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对他的心态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这个融资过程,无疑让刘强东的胆子更大了,步伐也更快了。

做物流完全就是刘强东自己想出来的。徐新投的一些很厉害的公司都是品类的创新者,但刘强东第一个想到了做物流。刚开始建仓储物流时,京东压力巨大。每到一个城市就要建一个配送中心,一天做2000个快递订单才能把收支打平,可京东当时一天才20单。从20单到2000单,有的城市要养两年之久,发展到50个城市要亏多少钱可想而知。

那时候,很多竞争对手大谈不做重资产,要利用社会资源。这让京东三年没有竞争对手,圈了很多地。

刘强东无疑也给了投资人信心。打价格战时,今日资本给京东提供过桥贷款。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再加上很多人看不懂京东的模式,京东一度找不到投资。徐新回忆:"见了很多人,把标准降下来,还是没有人投。"徐新就安慰刘强东,不是京东不好,是他们被金融危机吓怕了,躲到一边舔伤口去了。

今日资本又做了第二轮领投,加上雄牛资本和梁伯韬私人公司的投资,一共是2100万美金。这是一轮使京东资金链免于断裂的非常重要的融资。

"首先,我们对老刘这个人很放心。再看数据,京东的客户重复购买率高,收入涨得非常快,这说明业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缺钱的原因就是不断地在加品类、自建物流。"徐新说,"我们需要熬过成长的痛苦阶段。"

1、一朋友对加盟哪家创业公司举棋不定。我说:假如创业公司是一艘驶向成功彼岸的船,创业团队则是驾驭风浪的crew水手。一叶舢板能够穿越重洋,抵达成彼岸;而巨型游轮也可能触礁沉默,魂断海底。所以,选择加盟哪家创业型、成长型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船大船小,最重要的是船长及其团队。

2、有一次,一位做PE的朋友告诉我,支付宝和凡客初创时都找过他,想融种子资金,但他们不做早期,所以没有投。我听了顿足,我就是投早期的,假如当初 他们找到我,我很可能投:一般而言,企业高管出来做事(陈年),或者成功企业内部开创一个新的项目(淘宝、微信),成功率要比首次创业者高很多。

3、一个创业团队,一年前拿到了一百多万人民币做了一个项目失败了。团队在原先产品的基础上,大胆转型,最近又得到了一笔新的投资尝试另外一个项目。这 个项目很可能成功——但也可能失败。但这不要紧。要紧的是:团队不断突破不断更新自我的能力。创业很难,但今日的大佬们,都是九死一生闯过来的。

4、和泰山天使基金合伙人陈亮见面。泰山投资的不少早期公司,成长非常迅速。成功背后,是泰山以“联合创始人”的心态提供的创业辅导。对创业者同样重要 的不仅是金钱,还包括经营管理方面的咨询帮助。很多创业者亟需这方面的帮助。回想新东方之路,我们其实也得到过无数过来人的指点。泰山的做法值得学习。

5、创业者必须有敢死团队:一位创业者要做一大型项目,但却没有团队成员。他说团队就等他找到钱再辞职出来做。最好的创业团队,应该是两三位为了理想敢 于冒险者。等待条件再创业,说明创业时机还没到来。天使投资风险极大,创业者自己敢于冒险,展示的是信心和决心,更容易打动投资人。搞笑的句子

6、创业者必须天天在一起:一个创业公司,创始人一在国外,一在国内,遥控着做了三年,没有起色。我说:创业就必须高度集中,天天厮磨在一起,绞尽脑汁想方向、想方案,逢山开山,遇水涉水,即使互相争吵,往往也能吵出灵感和突破来。初创企业要想成功,绝对不能这么玩。

7、什么是成功?就投资而言,成功在于创造高回报率;就企业而言,成功在于创造更高利润和就业;就人生而言,成功在于你自己内心深处得到满足。“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就因为它表达了一个退隐田园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功当然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否则你“采菊”就是偷摘,就不可能“悠然”。

8、多年前在美国看过一个数据:做房产经纪的,一年会淘汰掉95%,剩下来的5%,第二年又会淘汰掉80%,即100个入行的,最终只剩1个存活者。人 寿保险经纪也是这样;演员行当也是这样,投资行业也是这样,但存活者,那就叫“赢者通吃”。创业更是一样。创业风险大,但创业诱惑也大,是否创业,源于内 心渴望。

9、顺便说说什么是天使投资:柳传志当年从中科院出来创业,借了国家20万人民币,创办了联想公司,这20万人民币,就 是他的天使投资。天使投资者在所有投资中行为中风险最高,所以硅谷说天使是三个F:Family,freindsandfools、家人、友人和傻人。但 傻有傻福,偶尔的高回报会激励很多人去做天使投资。

10、我在想: 乔布斯 想 拯救苹果,但苹果没有人理他。他该多痛苦。但他就继续做好他的产品,做好他的事情——苹果不找他,他可以自己做到成功;苹果找他,他万事俱备,马到成功。 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会有这种时刻,但千万不要有怀才不遇的郁闷和抱怨,而要学习乔伯伯好榜样,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

11、1995年底,俞洪敏 来 温哥华看我。当时我失业在家,俞敏洪事业有成。我问:你都这么有钱了,还追求什么?老俞沉吟半会儿说:“还缺少崇高感”!——崇高感,成为后来新东方十年 的精神动力。2006年新东方上市了,我也像俞敏洪1995年那么有钱了。这时,我也开始感到极其缺乏崇高感,于是,开始了天使投资。

12、决断力是创业者的一种核心竞争力。有一个创业者来找我投资,我两次都当场给他出价,都被他拖延不决而耽误,其实他心里想的和我差距并不大。最后我 决定不投他,因为我觉得他缺少当场拍板的决断力。而创业者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做决定,所以,当机立断非常重要。希望我这条微博能够对这位朋友有启发。

13、也是两年前,我听开复说:创新工场的投资重点之一是移动互联网。我当时听了还真没有什么感觉。但现在,我们谁离得开移动互联网?比别人先知道,就是先知。创业创新,拼的就是知道在先、并有勇气去实现它!明年、后年,有多少新的东西,现在的我们,能抓住多少?

14、遇到几个创业者,在股权结构上,一开始就让投资人占了控股权,丧失了事业的控制权,公司做起来后,却被投资人赶走。创业,本来就是为了做自己命运 的主宰,却把控制权拱手送人,不makesense。即使你不得不融资,也必须像京东刘强东那样,股份让多少都可以,但一定要保留投票权。

15、有时候我会矫情地想:投资人不就是无耻贪婪的资本家吗?但反过来一想:自古做生意要本钱。本钱就是capital资本,有capital的人,就 是capitalist握有资本的人。多少人没有本钱做不成小买卖,多少人因为有了投资实现了人生大梦想。没有投资人,创业怎么办?硅谷的今天,天使投资 是原始动力之一。

16、创业就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创业。创业做生意,要有“圣人情结”,即为自己选定的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而不能有“街女情结”,即那种干一段时间就洗手不干的.想法。你可以给自己不同人生阶段设计不同目标,但既然选择了眼前的事情,就要有一往无前、志在必得的决绝意志,才能不负你自己的努力。

17、和一个创业者谈话,他说:“我对股份无所谓”。这是我最恨听到的语言。因为它蕴含着最深刻的虚伪,虚伪到了说话者自己都认为自己真诚并为之感动的 地步。说这句话的人,如同战士在浴血奋战时说:我对胜败不很计较;如同街女在寒风凛冽中说:我对收费不很计较。不懂得股份意义的创业者,不是好的创业者。

18、最近和一家VC的朋友往来很多,我发现我们在决定投资时的思维方式真不一样。我基本只看这个想做这件“事”的“人”,而VC更关注这个“人”做出 来的“事”。重点不一样。天使阶段只有梦,没有数字,所以,只能看人。当年在新东方,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和一个个的学生谈话咨询,锻炼出了我和人打交道的能 力。

19、我昨天在欧美同学会创业论坛说:创业者是永远不会失败的,除非他放弃或消失。否则,你可以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 ——直至成功!一次性成功当然最好,但即使乔布斯,也曾经被他自己创建的苹果开除过。做事可以失败,做人不能失败。只要做人不失败,你的亲友同事投资人, 还会陪着你走下去直至成功。

20、下午见了一对创业者,公司做了好几年,已经转过三次型,但这次转型我觉得非常精彩,值得支持。 很多成功的公司,上市时的模式,和最初构想的往往相差很多。创业成功秘诀之一:是要审时度势,激流勇转。对目标的执着与对市场的敏锐相结合,才能找到属于 自己的机会。市场,即公众需求,是创业者终极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