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晏子劝谏金壶格言 正文

晏子劝谏金壶格言

时间:2025-05-06 07:59:54

【出处】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晏子春秋》语言简练,情节生动,生动呈现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答辩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人做人处事及外交口才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与启迪。其中,《晏子使楚》被改编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

【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

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齐景公)

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 三 :此为虚词,表多次。而:表转折,但是、然而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齐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 大衣。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裘:皮衣 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舒适。

8、劳:劳苦。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闻:听 命 ;辞命。

10、粟:谷子,旧时泛指谷类,此指救济粮。

11、饥寒:指饥饿寒冷的人。

12、涂:通假为“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视。

15、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6、兼岁:两年。

17、明:阐明。

18 、欲:欲念,愿望。

19、行:实行。

20 、善:好的

21、乃:于是。

22、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3、谏:进谏。

24、对:对答,回答。

25、与:给。

26、见:朝见。

27、所欲:愿望。

28、侧:边上。

29、堂:朝堂

30、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说得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赏析】

1、本文通过晏子与景公的对话宣扬了爱民济民的民本思想。

2、本文充分体现了晏子的说理能力。面对景公拥狐白之裘却以“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为怪,晏子没有与之正面交锋,而是竖立“古之贤君”为榜样,两相对应是非立断。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6题。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垄:田埂。

B.据以其所有共我 共:同“供”。

C.暮夜求,必存吾 存:问候。

D.今四封之民 封:疆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对,则无以事君 B.钟爱其兄弟

C.诚信于朋友 D.废厚葬之令

3.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丰厚其葬——“丰厚其葬”意思是“让其葬丰厚”。

B.有司未能我具也——可译为“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

C.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暮夜求”前省略了主语“梁丘据”。

D.慈惠于众子——翻译时应调整语序,译为“对子倒们慈爱仁惠。”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符合晏子所说“忠”的标准的一组是( )

①导亲于父兄 ②有礼于群臣 ③诚信于朋友

④臣无隐忠 ⑤以其私财忠于君 ⑥有惠于百姓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颜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译文:

(2)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译文:

答案:

1.A

2.A

3.C

4.B

5.C

6(1)“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

(2)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吗?

【参考译文】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诚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的丰裕些,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说:“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侯我,因此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事奉君王的原则是,劝导君王亲近父兄,对群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信用,这叫做忠。做儿子的原则是,要钟爱他的兄弟,(把这种爱心)施加到他的父辈身上,对子侄们慈爱仁惠,对朋友诚实守信,这叫做孝。如今四境以内的.人民,都是君王你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吗?”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于是停止了修造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让主管的官员依据法制各负其责,让群臣指出君王的过失进行谏诤。因此官员没有无法运用的法律条文,臣子没有难以表达的忠诚,而百姓非常高兴。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解: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④鳋(sao):鱼腥味。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乃发视之()

(2)勿乘驽马()

(3)则恶其鳋也()

(4)何以亡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善哉,如若言!

(2)君子有道,悬于闾。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4、请另外讲一个晏子的故事。

参考答案:

1、(1)打开(2)劣马(3)讨厌(4)为什么2、(1)好啊!说的确实是这样!(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大意写出即可)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4、略。

译文: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反复吃,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反复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反复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放不肖之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怎能不亡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