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名言警句【1】
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出自 名人韩愈
2) 师者,人之模范。——出自 名人杨雄
3) 知识就是力量。——出自 名人培根
4)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5)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出自 名人孔子
6)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出自 名人陶行知
7)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出自 名人《礼记·学记》
8)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出自 名人夸美纽斯
9)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我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出自 名人列宁
10)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出自 名人卢梭
11)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出自 名人培根
12)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自 名人马克思
13) 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出自 名人赫尔巴特
14)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出自 名人陶行知
15) 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出自 名人马卡连柯
16)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出自 名人蔡元培
17)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出自 名人韩愈
18)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出自 名人德行。——出自 名人赫尔巴特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 名人孔子
20)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出自 名人洛克
21)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出自 名人第斯多惠
22)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出自 名人马克思
23)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出自 名人叶圣陶
24)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出自 名人第斯多惠
25)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出自 名人陶行知
26)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出自 名人苏霍姆林斯基
27)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出自 名人杜威
28) 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出自 名人乌申斯基
29)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出自 名人孔子
30)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出自 名人《礼记·学记》
著名的教育家名言警句【2】
1)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出自 名人卢梭
2)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出自 名人卢梭
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 名人孟子
4) 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 反,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出自 名人乌申斯基
5)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出自 名人朱熹
6)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我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出自 名人苏霍姆林斯基
7)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出自 名人苏霍姆林斯基
8)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出自 名人叶圣陶
9)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出自 名人夸美纽斯
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 名人孔子
11) 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出自 名人列宁
12)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出自 名人夸美纽斯
13)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 名人孔子
14) 谁要是我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出自 名人第斯多惠
15)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 名人《礼记·学记》
1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 名人孔子
1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 名人《礼记·学记》
18)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出自 名人陈鹤琴
1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出自 名人顾宪成
2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 名人孔子
21)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出自 名人欧文
22)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出自 名人亚里士多德
23)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出自 名人荀子
24)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出自 名人陶行知
25)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出自 名人《礼记·学记》
26)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出自 名人洛克
2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8)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出自 名人《礼记·学记》
2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 名人孔子
3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 名人孔子
31) 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
32)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出自 名人蔡元培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不得传。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广泛搜集那些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章,分别著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注释后盛行不衰,成为通行本《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礼记》中有许多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拔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究信用,推行和睦。”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译文】虽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极高明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译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授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相长。
1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译文】凡是
1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记·乐记》)
【译文】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向,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刑罚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1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译文】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
18、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乐记》)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19、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译文】只紧张而不松弛,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紧张,则周文王、周武王不会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就不会招致别人用忿恨的语言回击你。
21、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有道德的人注重干实事而并不多说话,品德低下的人总是抢先说大话,而不注重干实事。
22、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有好事就称是别人的功劳,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过失,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逐渐消失了。”
23、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掌握过与不及这两端的意见,而采纳适中的用于百姓。”
2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译文】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忠恕呢?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2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抱怨了。遇事上不怨恨老天,下不归咎他人。
26、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管理政事首先要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有没有仁爱之心。”
2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2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骄傲跋扈,身居低位不自暴自弃。
30、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31、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礼记·表记》)
【译文】仁是天下行为的表率,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 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33、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在而行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34、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译文】说话一定先有信用,行为一定合乎正道。
35、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是以忠信为宝贵;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学问为富有。”
36、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
37、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
【译文】身体可以加害,而意志却不可动摇。
31、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礼记·儒行》)
【译文】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从容宽厚为法则。
38、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译文】荐举人才对内不排除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39、儒有澡身而浴德。(《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用道德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纯洁。
40、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礼记·儒行》)
【译文】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谈论说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
41、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叶,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对事物进行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却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心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每天都新,新了还要更新。
45、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
【译文】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 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却能去管教好别人, 这是没有的事啊。
4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了。
4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译文】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4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4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便会失去它。
50、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译文】聚集财富需遵循一条大道理:生产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5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有礼仪。
52、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之祸矣。(《礼记·乡饮酒义》)
【译文】尊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君子能够尊让就不会争斗,洁敬就不会怠慢。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会远离争执诉讼,不争执诉讼就没有的灾祸了。
53、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
【译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4、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5、不师者,废学之渐也。——《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6、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恩格斯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9、古老的种子,沱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
10、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1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苟子》。
12、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3、疾学在于尊师。——《各氏春秋·劝学》。
14、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艾略特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7、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兴》。
18、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篇》。
19、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20、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佚名
2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23、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子贡
24、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孟子
25、谦逊是美德的色彩。——提奥格尼斯
26、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27、让一得百,争十失九。——马克
28、人不可以不就师矣。——王符《潜夫论·赞学》
29、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30、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清)王卓《今世说》
31、若要好,问三老。——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3、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34、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3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36、最革命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最古老的传统的人。——罗曼·罗兰
3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38、这种落于俗套的高贵和风雅是再平庸低劣不过的。——雨果
3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4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42、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4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44、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45、无论哪里,原则的基础就是传统。——美国
4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47、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法言·学行》。
48、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杨雄《法言·学行》。
49、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50、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5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52、师道立则善人多。——《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5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5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55、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