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7分)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为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苦苦的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的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俗话说“聚沙成塔”, “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
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他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俗语“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 飞鸟集》 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去头也不回的继续前行。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沙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沙锅已经碎了,回头看了又看有什么用呢?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病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不要因为失败而做无谓的自责和叹息。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学会钦弃。 (选自《 杂文月刊》 )
小题1:、阅读全文,请你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2分)
小题2:、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3:、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我们要学会放弃(或:学会放弃)
小题1:论证方法、例子、作用各1分
示例一:举例论证 第②段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典型事例,鲜明有力地论证了“放弃也是一种大智”的观点。
示例二: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第⑦段引用泰戈尔的诗论证了“学会放弃”的观点,这样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更有力。 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
小题1:具体实例1分,体会1分 示例:中考临近,学习紧张,我不得不放弃观看精彩的NBA球赛和精彩的歌星大赛,因为我懂得迷恋它们就会耽误我的学习,耽误我的前程。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和把握。命一个与题意相符的题目。
小题2:常用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①、 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小题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举出实例,写出体会即可。
①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毁我。如今,我实在有些经受不住了,想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以避红尘,请大师您千万收留我!”
②释济大师静静听他说完,微然一笑:“施主何必心急,同老衲到院中捡一片净叶你就可知自己的未来了。”
③释济带年轻人走到禅寺中殿旁一条穿寺而过的小溪边,顺手从普提树上摘下一枚普提叶,又吩咐一个小和尚说:“去取一桶一水瓢来。”
④小和尚很快就提来了一个木桶一个葫芦瓢交给了释济大师。大师手拈树叶对年轻人说:“施主不惹是非,远离红尘,就像我手中的这一枚净叶。”说着将那一枚叶子丢进桶中,又指着那桶说:“可如今施主惨遭诽谤、诋毁、深陷尘世苦井,是否就如这枚净叶深陷桶底呢?”年轻人叹口气,点点头说:“我就是底的这枚树叶呀。”
⑤释济大师将水桶放到溪边的一块岩石上,弯腰从溪里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对施主的一条诽谤,企图是打沉你。”说着就“哗”地一声将那瓢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树叶激烈的地在桶中荡了荡,便静静漂在了水面上。释济大师又弯腰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庸人对你的一句恶语诽谤,企图还是要打沉你,但施主请看这又会怎样呢?”说着又“哗”地将一瓢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晃,还是漂在了桶中的水面上。
⑥年轻人看了看桶里的水,又看了看水面上浮着的那枚树叶说:“竟也秋毫无损伤,只是桶里的水深了,而树叶随水位离桶口越来越近了。”释济大师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又舀起一瓢瓢的水浇到树叶上,说:“流言是无法击沉一枚净叶的,净叶抖掉浇在它身上的一句句蜚语、一句句诽谤,净叶不仅未沉入水底,却反而随着诽谤和蜚语的增多而使自己渐渐漂升,一步一步远离了渊底。”释济大师边说边往桶中浇水,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满了,那枚普提树叶也终于浮到了桶面上,翠绿的叶子,像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晃动着。
⑦释济大师望着树叶感叹说:“再有一些蜚语和诽谤就更妙了。”年轻人听了,不解地望着释济大师说:“大师为何如此说呢?”释济笑了笑又舀起两瓢水哗哗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桶水四溢,把那片树叶也溢了出来,漂到桶下的溪流里,然后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释济大师说:“太多的流言诽谤终于帮这枚净叶跳出了陷阱,并让它漂向远方的大河、大江、大海,使它拥有更广阔的世界了。”
⑧年轻人蓦然明白了,高兴地对释济大师说:“大师,我明白了,一枚净叶是永远不会沉入水底的,流言蜚语,诽谤和诋毁,只能把纯净的心灵淘洗得更加纯净。”释济大师欣慰地笑了。
⑨净叶不沉,纯净的心灵又有什么能把它击沉呢?即使把它埋入污泥深掩的塘底,它也会绽出一朵更美更洁的莲花。(摘自《格言》)
1.根据文意,概括层意并填写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层: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点明主旨,结束全文。
2.为什么第②段大师说“捡一片净叶你就可知自己的未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⑦段划横线句子大师的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生活,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析文中第⑨划横线的句子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第一层:年轻人因不堪流言飞语,想出家肯求大师收留。
第二层:大师用一枚净叶启发他,使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意对即可)
2.因为大师想用一枚净叶始终不沉的.办法来劝慰年青人,让他打消出家的念头,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3.示例:流言是无法击垮一个人的,只要像那枚净叶一样不受流言飞语的影响,努力摆脱束缚与困境,就能一步步远离流言,使自己的人生修养更加高尚,获得更加高远的人生境界。(意对即可)
4.示例:人总会遭遇各种非议与诋毁,但只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不受不良外界的干扰,努力克服困难摆脱困境,最终就能拥有人生美好的未来。(意对即可)
5.先用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更强调作者的观点;接着用一个假设关系的句子,更加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从而点明文章中心,也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一个人的奔跑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育场,这个人气喘吁吁、一瘸一拐地跑着,但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周,抵达终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摘自《格言》杂志2005年5月号)
1.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指什么。(50字内)(4分)
2.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对先是“ ”,最后是“ ”(各填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5分)
3.《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一句话。()(3分)
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C.责任重于荣誉。 D.奥运会重在参与。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祖国的凝望”的?为了这一“凝望”,无数志士仁人被感奋激发着。请你也说出一个类似的故事。(6分)
答案:
1.坦桑尼亚运动员艾克瓦里在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1分)虽因受伤而远远的落在后面(1分)却仍然坚持跑完了全程(1分)。语言表达简洁流畅(1分)。
2.“好奇”“热泪盈眶”(各1分),格林斯潘是被艾克瓦里牢记着自己作为运动员的责任(或“祖国的凝望”)所感动。(3分)(若只是泛泛而说“被感动”,只得1分)
3. C.责任重于荣誉。
4.祖国人们的嘱托、注视和期待。(3分)故事语言流畅,围绕“责任”与“祖国”(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