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格言经典名言【1】
1.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2.安静固然可爱,恬静尤为可贵。注重养生就要学会:“闹中求安,乐中求恬”。自然和-谐之美的安静,健身不生病;享受天伦之乐的恬静,越活越年轻。
3.食不语,寝不言。 ——佚名
4.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李悝
5.谨口胜于服药。 ——佚名
6.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佚名
7.不贪最先,不恐独后。 ——刘安
8.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9.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
10.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
11.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12.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
13.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
14.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 ——蒲松龄
15.乐之方至,乐而弗骄;患之将至,思而弗忧。 ——佚名
16.养心莫善于寡欲。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17.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发怒。 ——梁章矩
18.乐太盛则阳益,哀太甚则阴损。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19.晚食当肉,安步当车。 ——佚名
20.滋味煎其脏腑,芳甘腐其骨髓。忧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清淡和其脏腑,芬香养其骨髓。笑乐蓄其正气,寡欲安其精神。
养生格言经典名言【2】
1.养生以不伤为本,积伤至尽则早亡。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2.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吴普
3.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林逋
4.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金代名医 张从正
5.性躁暴者,一身之剧贼。 ——佚名
6.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佚名
7.国画大师齐白石,高寿九十又有四(周岁),淡泊名利少私欲,从不患得又患失。戒烟戒酒戒暴食,戒悲戒忧戒思虑。戒懒戒怒戒狂喜,戒空戒松戒安逸。业余庭前徒步走,终生勤勉常学习。衣食住行有制节,生活谐调有规律。勤往纸上寻欢愉,天天安详神自怡。心情畅快乐滋滋,故而长寿逾期颐。
8.脏腑胃肠,常令宽舒。其气流行,其血畅通。各种器官,功能平衡。身健神安,百病不生。恣纵口服,煎炸烤烹。香甜肥腻,悦人口食。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病。
9.私欲要节制,冷暖要注意。体检要定期,有病要早医。
10.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11.游山乐养法;对弈智养法;日光熙养法;气功意养法。
12.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曾国藩
13.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
14.热食伤骨,冷食伤肺。清代养生家 曹庭栋
15.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桓范
16.食过则成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梁章矩
17.心平则气自和。 ——王通
18.在家财断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
1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佚名
20.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食能养生,也能丧生。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21.旷达的人长寿。 ——莎经亚
22.、自然精华,清淑之气。不在凌晨,而在日出。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灵。人得之以寿,物得之以宁。
23.健康老人的特征:头脑清,耳朵灵。眼有神,血压均。呼吸匀,皮肤润。脉形小,体匀称。前门松(小便畅通),后门紧(大便一天一次)。生息和,发光泽,手脚灵,牙齿硬,底气足,身轻松
24.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颜之推
25.朴能镇浮,静能御躁。 ——申居岩
26.口腹不节,致病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林逋
27.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唐代文人 马总
28.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 ——林逋
29.若要身体健,走路手不闲:捶胸又敲背,旋腹又摩面;敲打两腿侧,伸指又握拳;挠首屈十指,揉眼把耳弹。
30.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古人养生格言集锦
1.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2.食不语,寝不言。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乡党》
3.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
4.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
5.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6.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 ——徐荣
7.广庭于步,养生之道。《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8.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
9.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佚名
10.智者养生也,必须四时而调寒暑。 ——曹庭栋
11.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佚名
12.解忧排怒松弛秘诀:冷静五分钟。于社会,看主流,想本质;于别人,看优点,想长处;于家庭,看老小,想和睦;于自己,看缺点,想身体。
13.厄穷而不悯,遗失而不怒。 ——韩婴
14.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 ——庄子
15.生活规律,起居有常,良好习惯,有利健康:清晨舒展活跃,白天精神饱满,傍晚神安悦志,睡前宁静致远。音乐曲调,陶冶情操。多笑少愁,有助长寿:二簧邦腔,顺口溜唱。京剧小调,哼上几段,朝气蓬勃,情绪乐观。安静调和,神清气展。
16.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1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18.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19.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
20.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蔡季通
古人养生格言摘抄
1.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2.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3.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
4.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
5.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唐代医师与道士 孙思邈
7.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刘基
8.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梁章矩
9.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10.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形势解》
11.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
12.调节情绪,走出低谷,方法有六,下列陈述:音乐:唱歌曲,听音乐。
13.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
14.多欲亏义,多忧害智。 ——刘安
15.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朱熹
16.性情气暴刚烈,或多思焦虑容易衰老;性情缓慢柔和,或少思寡欲常可延年。
17.补药要少用,烟酒要少尝。骨折要防止,运动要坚持。
18.举世尽从愁里老。 ——魏床之
19.三分治病七分养,八分护理十分防。忙着治病不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20.食过则成积聚,饮过则成痰癖。清代文学家 梁章矩
21.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22.长吁短叹,缓解紧张。稳定情绪,血压下降;畅快微笑,解除疲劳。消除烦恼,灵丹妙药。
23.柳颜赵欧四大圣,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24.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养生主》
25.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
26.人该顺时,不可趋时。 ——申居郧
27.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
28.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29.善养者终之,旁忧者半之,虚用者夭之。三国文学家 曹植
30.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 ——李光庭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 秋天养收,对应西方。容平就是开始收,收敛,特别壮大,盛极的意思。
天气以急 天上的气只能为燥气了。燥气是正气,是从火的。衣服在秋天易干,这个干,是燥气的收敛功能发生作用。如果生病,再出现烦躁的症,是很严重的病。烦,是虚火上头,虚火敛不住,头疼,头晕,是心病,心经,心血的问题。躁,从足字边,乱动,烦躁不安,属于肾病,精不足的病。有一种老人快临终时就是循衣摸缝,天天在那里捻衣服扣子,不知手往哪里放,这是肾精大亏的象。抖腿,也是精不足,相书上说,男抖穷。肾精不足,他就没法不上脑,脑子思维就有问题,做事就会有问题,不顺,就会穷。
地气以明 地也就跟着明亮透彻,就像金属一样,所以西方属金。肺气也是,肺为娇脏,也要非常地清澈。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早起,和鸡叫一起起来。五点到七点,天门开,人的气也应该开了。
使志安宁 志是肾神的表现,要收敛了,不能再发散。性生活也要收敛了。动物交配有节律,有季节,人好像随时随地都可以,其实在秋天也应该有所收敛。动物在冬天冬眠养精,人在这时候也应该收敛然后养精。人虽然摆脱了季节性,但也要按照天地自然的顺序去做,否则也会生大病和重病。
以缓秋刑 舒缓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后问斩。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把神收回来,使秋气平,让秋气不那么肃杀。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不要再往外扩散了,这样就能够使肺气比较清肃。
此秋气之应 这是秋天时正常的'人和自然的对应。
养收之道也 养收敛,秋天就是酉时,酉时主气味的味。大蒜和辣椒气味最厚,但不入药。
古人认为大蒜入气分,凡是入气分的药,都走清窍,如人体的眼睛,小便。大蒜气味厚重,吃后会流眼泪,小便有味。中药虽取其偏性,但也是因人而定。大蒜、辣椒每人承受量不一样,能吃多少吃多少。
辣椒走味道,入味就是入血分,血、味道都属于阴。入血分的药走人的浊窍,如口,大便。辣椒吃多了,会生口疮,肛门疼痛。
秋天就是味厚,果实,所谓五谷,要取其味,味入血分,万物收获,要吃入血分的层面。
逆则伤肺 如果忤逆了它,就会伤肺,因为肺对应秋天。
冬为飧泄 飧是夕食,晚饭,飧泄是食谷不化,吃的东西没有消化就拉出来了。肺与大肠成表里,如果肺气虚弱,大便成形能力就会很差。这些毛病冬天就会显出来。
奉藏者少 收敛气没收住,奉献给冬天的东西很少,藏不住。
拓展阅读:内经名言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论述】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指得到阳气之精粹的温煦,可以使人精神爽慧。而得到阳气之温柔的养育,可以使人筋脉柔和,肢体运动自如,指出人体之神,得阳气以温养,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筋,得阳气的温养,才能弛张自如,使肢体屈伸灵活。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委靡,思维迟钝,形寒蜷缩,肢体疼痛等症,这时当温阳补气。而阳气暴张,又可导致中风,使人神识昏迷,肢体偏瘫,这时又当平肝潜阳。可见无论人之形或神,均不能离开阳气的温煦作用。而人身之阳气,既不可亏虚耗损,亦不可暴亢无制。
【病案举例】
《名医类案》中载有明代汪石山所治一病案:一人年逾三十,神色清减,初以伤寒过汗,嗣后两足时冷,身多恶寒,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久伏枕榻。医用滋阴降火,罔效。汪视左脉浮虚而缓,右则浮弦而缓,此阳虚耳。病者曰:易饥善食、梦遗,似属阴虚,若作阳虚而用参、芪,恐益予病。汪曰:古人谓脉数而无力者,阴虚也;脉缓而无力者,阳虚也。今脉浮虚弦缓,则为阳虚可知。以症论之,病属阴虚,阴虚则发热,午后属阴,则午后当遍身热发,不恶寒,揭胸露手,蒸蒸热闷烦躁矣。兹患是症俱无,何以认为阴虚?夫阳虚则恶寒恶风,虽天暖日融,犹畏出门庭。今患两足时冷,身多恶寒,皆阳虚之验。又汗多亡阳,非阳虚而何?食则易饥者,非阴虚火动也。盖脾胃以气为主,属阳,脾胃之阳已虚,又泻以苦寒属阴之药,故阳愈虚而内空竭,须假谷气以扶助之,是以易饥而欲食,虽食亦不生肌肉也。《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饮食不为肌肤,其此之谓欤!梦遗亦非特阴虚,《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既虚,则阳之精气不能养神,心以藏神;神失所养,飘荡飞扬而多梦;阳之柔气不能养筋,肝主筋以藏魂,筋失所养,则浑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梦寐弗宁,安得而不遗乎?《经》曰:气固形实。阳虚则不能固而精门失守,此遗之所以频而不禁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今若助阳以使其固,养胃以守其关,何虑遗之不止。乃以参、芪各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五分,枳实、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载,随时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调理乃安。
按语:本例患者症见两足时冷,身多恶寒,明为阳虚之症,而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又似阴虚火旺之象。前医不明阴阳,用滋阴降火之法未效。汪氏据其脉浮缓不数,断为阳虚,并用《内经》理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正确解释了“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之症状。因其辨证准确,因而取得疗效,可见熟读了《内经》,临床当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