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帕金森患者励志故事 正文

帕金森患者励志故事

时间:2025-04-30 19:46:02

中国帕金森患者调查报告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流行病学显示,患病率为15~328/10万人口,>65岁人群约1%;发病率为10~21/10万人口/年。P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社会因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等有关。PD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蓝斑神经元色素脱失,黑质色素变淡及出现路易小体。PD神经生化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蓝斑神经元脱失致上述部位及其神经末梢处多巴胺(DA)减少,(DA减少≥70%时产生PD临床表现),而黑质纹状体系统中与DA功能拮抗的乙酰胆碱(ACH)作用相对亢进,DA与ACH平衡失调。


医院患者满情况调查报告

  老百姓到医院看病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希望医院改进哪些服务?日前,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南川区人民医院等12家市内三甲医院及二级医院纷纷进行了患者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总体满意度超过八成,其中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挂号排队时间、医生拒收红包等给予了点赞,但是,对医院收费高、医生看诊时间太短、就诊环境拥挤等问题表示还不够满意。

  满意挂号时间缩短获点赞

  据了解,这些医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查,除了传统的纸质问卷,不少医院还采用了电子测评器、手机APP等多种“与时俱进”的方式。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医院门诊、住院等环节的服务质量上。

  南川区人民医院在全院各个楼层科室安装了78台患者满意度电子测评器;重医附一院则采取了纸质问卷、电子问卷结合的方式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则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患者体验评价”,将17项指标共45个问题制作成电子问卷,利用iPad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进行抽样调查。

  记者对12家市内医院发布的最新患者满意度报告进行调查对比后发现,这12家市内医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超过八成,平均得分达到87.56分。其中,就医环境、医护人员服务、医风医德及诊疗水平满意度较高。其中“就医安全”“挂号排队时间”等事项获患者点赞数最多,他们表示,不少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纷纷开设了微信公号、手机APP、自助挂号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挂号排队时间比以前缩短了至少40分钟。

  不足候诊时间长、药品价格偏高

  据了解,患者对医院提出的批评建议集中在医疗费用、看病时间等方面。为此,记者连日来前往多家市内医院实地采访,零距离听取患者的声音。

  “早上7点挂号,要等到上午10点以后才能看上病”,“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话没讲几句,医生药方都开好了。”这是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听到患者说得最多的话。

  其次,有不少患者认为医院药品价格偏高。“治一个感冒要花好几百,感觉偏贵。”九龙坡区的程女士说。

  此外,有少数患者表示,有的医院工作人员对待患者的沟通解释不够细致,对医疗措施、药物疗效、出院康复注意事项等告知还不到位,希望医院能进一步加强和病人的沟通。

  未来调查结果与考评挂钩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各大医院对照患者医疗满意度调查结果,开出了“处方”。

  “我们将患者满意度调查评分结果与医务人员的绩效挂钩,而且将其与其年度考核、晋职晋级和医德医风考评挂钩,力求做得更好。”九龙坡区西彭镇卫生院院长文雪梅说。

  “‘门诊就医等候时间长’的.确是许多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市某三甲医院医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门诊就医等候时间长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患者就医太集中,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区首诊,分流那些本不该上大医院就诊的普通患者。另一方面,各大医院应积极听取患者的意见,更加完善自己的服务。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公立医院应进一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患者的需求中发现可更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方向,并尽力加以改善。每年市卫计委也将对市级医院进行一次患者满意度调查并定期公布调查结果。

上海发布患者满意率调查报告

  上午,来自第三方的“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病人满意度调查”称,2016年,上海市门诊和住院病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总体处于较高满意水平,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总评分平均分别为4.69分和4.89分(满分为5分)。

  将发布数据与上一年度的进行比较后发现,本年度调查的样本量仍为近1.5万人次,但调查覆盖的公立医疗机构数有所减少(103家/65家);病人对公立医院住院服务的满意率基本持平(97.79%/97.94%),而对门诊服务的满意率则略有下降(93.83%/92.73%)。

  患者满意度哪些最高

  这是由上海医药卫生行风建设促进会主导、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开展专题调查,并连续第4年向社会发布的调查结果。

  15220份的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门诊病人满意率(满意或较满意)最高的前3个项目是:“医生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护我的隐私”(95.90%)、“今后若需门诊,我仍将选择在此医院就诊”(95.73%)、“医院标识清晰”(95.46%)。

  住院病人满意率(满意或较满意)最高的前3个项目是:“医生每天巡

  视病房”(99.63%)、“医生的诊疗服务有礼貌”(99.23%)、“病区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护我的隐私”(99.23%)。

  总计60余项的测评量表中,门诊诊疗中的等候时间、门诊区域洗手间清洁卫生、医疗费用合理及医院伙食等项,在病人满意度排序中名次靠后。

  门诊病人候诊时间长

  特别引起记者注意的是,门诊病人对门诊诊疗中的等候时间总体满意率为75.41%。

  尤其是针对三级综合性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门诊病人对“门诊等候时间”的满意率,分别只有72.66%和67.73%。调查发现,在本市三级综合性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门诊病人在医院逗留时间超过2小时的.比例分别为52.83%和61.21%。

  调查显示的门诊病人在医生诊室“初始诊疗时间为平均7.45分钟”,显然是不够充裕的。

  “分级诊疗”很有必要

  “门诊病人在医院的逗留时间较长,以及初诊时间较短,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病人的总体满意率和对医生服务的满意率”,有关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尖锐地指出。

  此外,调查并发布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病人满意度,旨在分析全市公立服务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为行政部门和办医主体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提示关键点,相关数据也为一些卫生决策提供了依据。

  据市卫生计生委的最新披露,全市210余家试点社区中,截至2016年底已有超过120万人签约“1+1+1”,签约居民70%以上的门诊发生在社区。本次调查中病人有关三级医院、三级专科医院“门诊等候时间”的反映,恰为本市继续有效地推动“分级诊疗”,做了又一个有力的“注解”。

中国宗教调查报告

  7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xx)》。该调查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的持续支持,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联合设计、组织、实施,是我国首个严格按照社会调查的国际标准和概率抽样原则执行,是从个人、组织、区域等多个层次全面反映我国宗教状况与发展趋势的连续性学术性社会调查项目。

  该项目自2011年启动,到今天发布数据,历时5年。笔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在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集中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范围内的243个县、市、区的4392家宗教活动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县、市、区的宗教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

  就国家与宗教的关系而言,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就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次调查所揭示的事实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宗教已经基本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从国家的引导方面说,各级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和统战部门都以主动的态势访问宗教场所,推动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权利实现,并帮助宗教场所解决实际困难。调查显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访问宗教场所的频率是每年3.8次,统战部门是1.8次,宗教场所回访的次数则分别是3.5次和1.3次。从宗教的适应方面讲,90%的宗教场所建立了以民主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制度;30%以上的宗教场所有教职人员在各级人大、政协等国家机构参政议政,以宗教人士的身份实践着公民的政治权利;60%的宗教场所负责人认为宗教政策松紧适度,40%以上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在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宗教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据调查发现,中国宗教愿意接受国家的指导,保持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西方式的“政教分离”原则,宗教场所负责人保持了审慎的态度。而对于用司法途径管理宗教、国家出钱修建宗教场所、国家给教职人员发生活补助、国家出钱办宗教慈善、宗教纳入国民教育、增加宗教人士的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比例等问题,宗教场所负责人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中国宗教与国家之间更多地呈现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关系。

  与许多人想象的“和尚都很有钱”大相径庭的是,当代宗教教职人员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团体,其经济收入远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五大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为506元,佛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则为397元,属于苦行僧的类型。另外,还有41%的宗教场所完全没有为教职人员购买养老保险,26%的场所完全没有购买医疗保险。五大教中只有2.5%的宗教活动场所收取门票。佛教也只有6%的场所收取门票,略低于道教的7%。其他的宗教活动场所则基本不收取门票。这显然与公众印象有巨大的差距。

  宗教界最希望的,是增加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宗教需求。在有关宗教政策调整的内容中,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新建场所的审批(50%)、宗教场所登记(32%)和教职人员的认定(23%)。

  中国宗教调查将在第一期对宗教活动场所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向延伸,高质量的采集社会与个人两个层面的基础数据,建成系统化、层次化的中国宗教研究数据集,并将以5年为一期,对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各个层次的调查持续不断地进行,为中国宗教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动态、稳定、且可靠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