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季羡林励志故事50字 正文

季羡林励志故事50字

时间:2025-05-02 07:34:50

  一代宗师季羡林博学多才。他精通的十多种语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很少有人了解。他研究的东西我们也许一点也不懂。但他的为人。从下面的几个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了解一二。

  一、高考数学4分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他的妻子叫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婚后。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既无爱情可言。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缺少共同语言。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也许一辈子也没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个什么学问。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他自从1929年结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异国爱情:

  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房东邻居迈耶家的大女儿叫伊姆加德。1935年。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伊姆加德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也就是从那天起。每天晚上7点半后。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而且内容复杂枯燥的梵文。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而她纤细的手指。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也快要迸发时。有一天季羡林手有些颤抖说:“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当女孩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但是。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四天后他离开了德国。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去年季老接受记者访谈时谈到对出国见世面、学本领时他还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五、六百本书:

  季老住在301医院期间。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六、传达室的翻译:

  “文革”期间季老先是蹲牛棚。后来他是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在传达室当门房。他除收发信件报纸外。就在那里翻译。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他偷偷地在家里头把原文抄在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翻译。他说严复翻译。“一名之力。旬月踟蹰”。而他是“一脚(韵脚)之找。失神落魄”。文革结束。这篇长得惊人的巨著翻译才完成了前三篇。

  《罗摩衍那》多达八万行。是古印度悲欢离合有爱情史诗。对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西游记》里可以找到影子。时至今日。在泰国的很多寺庙里。都绘有罗摩王子故事的系列精美壁画。

  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

关于季羡林的爱情故事

  季羡林在中国的原配夫人是彭德华,一位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女性。但是在季羡林眼里,她是一位善良的人,一生没有和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孝下慈,对季羡林也是贤内助,不让季羡林花心思。但是季羡林在留学德国的时候还是与一位德国姑娘相爱了,但是季羡林还是理智的选择了回国、回归家庭,与德国恋人再无联系。

  季羡林在《留德十年》的书中第一次将自己的这段异国之恋告诉众人,这是一个不能相守的故事,后来中国香港的女导演找到季羡林的德国恋人的时候,发现这位德国女子一生没有结婚,等了季羡林60年,于是季羡林的爱情故事变得更加的动人,让人感叹。

  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留学,当时第一次见到伊姆加德是在受到校友田德旺的邀请,去房东家共进晚餐。在1937年的时候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伊姆加德主动提出要帮忙打印论文,而提出的报酬就是让季羡林陪她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渐渐地两人产生了感情,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并肩走过了许多地方,那段时光是季羡林有生以来最幸福的时光,也是他晚年中常常回忆的.时光。但是季羡林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个有妻儿的人,所以在反复的挣扎中季羡林决定放弃这段不会幸福的感情,让年轻的伊姆加德找到一个更适合她的人,所以季羡林最后回国不再与伊姆加德联系,但是他一直想念着伊姆加德。

  季羡林被誉为什么

  季羡林是当代一位文学大师,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永远不会磨灭掉,凭借这些成就,季羡林被誉为学界泰斗,这个称号一点都不为过,季羡林有这个资格得到这个称号,因为季羡林对文学方面的研究让语言文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像精通多种语言的季羡林,对各国的一些经典文化都进行深究。还有对佛学的研究。这些成就都是季羡林对社会的贡献。

  季羡林的称号有三个,除了学界泰斗,季羡林被誉为国学大师,国学大师也很好理解,这个称号象征着季羡林在文学领域的巨大成就。季羡林不仅精通多门语言,还十分擅长写作,尤其是散文的创作,因为他的散文写的好还选为义务教育阶语文课本所学的文章,那么季老的文章不仅很有教育意义,而且还是那种通俗易懂的,这都归结于季羡林对文学的深度了解,所以季羡林被誉为国学大师一点都不为过。

  季羡林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国宝,国宝我们都很熟悉,也知道是代指类似大熊猫级别的事物。那么季羡林被誉为国宝,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季羡林对文学的贡献了,他所研究的一系列语言及文学知识都是一笔宝贵的国家财富。所以综合以上这三个称号,都是对季羡林对国家的贡献的高度评价。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季羡林先生却做到了。

季羡林的生平故事

  引导语:国学大师季羡林已经逝世,然而,这位富有才华的大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下面小编分享一下关于季羡林先生的生平故事。

  季羡林的故事

  恩师朋友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季羡林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季羡林毕生难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苦涩童年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负笈清华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留德十年

  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书籍,另一类是中文书籍。这一时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研究工作。

  1945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

  谦和待人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季羡林的故事1、一字不改的真性情

  “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会想,这又是哪个不成器的顽皮学生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吧。错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己故国学大师季羡林。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日记中的一部分。

  200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把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的日记出版,当时,针对这段话,编辑曾向季羡林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蕴林坚决不同意,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就因为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羡林在清华园学习时的“原生态”的青春记录。

  点评:

  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人,在漫长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中,谁又没有过对某一学科老师或者学校类似的抱怨和苦脑呢,我们只能说这是“人之常情”。在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后,他也丝毫没有脱离“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饰得多么高大脱俗,多么完美无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级”本色主动暴露在众人面前,可谓真性情也。

  不得不说,季羡林在学术上的造诣,必定和他做人的境界大有关系。也许季羡林的学问我们难以企及,可是季羡林的“真性情”是否会让我们愧对自己呢?

  季羡林的故事2、用最便宜饭菜充饥

  这一年,德国的冬天格外的冷。柏林一所大学食堂的厨师们却发现最近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然后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读、一边咀嚼。

  时间一长,热心的厨师们就和这个名叫季羡林的年轻人成了好朋友。这时,大家才知道季羡林生活窘迫,所以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得不避开用餐的高峰,选择在没人的时候用最便宜的饭菜充饥。说这些话的时候,季羡林的脸上始终带着平淡的笑容,好心的厨师们听完之后,鼻子有些发酸,大家都被这个年轻人的坚韧打动了,纷纷出谋划策,让他在大学外找一些兼职来做,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缓解他的经济压力了。

  没想到季羡林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我兼职打工,的确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服一些,但是我的祖国现在贫弱异常,她需要的是我们这些学子更快更多地学到能让国家富强的技术和知识。不去打工,只是我自己生活拮据,却能尽快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尽早回国尽力。”

  听了季羡林的话,大家都沉默了。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食堂的厨师们总是尽量多地给这个坚强的中国男孩留一些热菜,然后看着他一边吃饭一边埋头苦读。

  点评:

  在德国留学的岁月里,季羡林几乎把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钻研学问上,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季羡林付出的多,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多。这些良好的知识储备为他后来成为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季羡林的故事3、没有创见别写论文

  季羡林《我的治学之道》演讲:1936年,我师从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第四个学期念完,我开始慢慢写论文。过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一篇,相当长,费了一番心血,自我感觉良好。

  可当教授在研究所内把文章退还给我时,里面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划上了一个后括号。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括了起来,意思是说全不要了。这真是“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掉了。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

  这时候教授才慢慢地开了口:“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这是我—生第一次受到剧烈的打击。然而,它使我终生头脑能够比较清醒。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

  点评:

  季羡林坦言自己最初不会写论文,对自己的“笨拙”进行了真实、细致的“解剖”,表现了一位学者磊落的情怀和严谨的态度。

  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在缺点面前,不绕道而过,不蜻蜒点水,不强词狡辩,大胆地“曝光”,更显示演讲者的诚实、坦荡,从而使演讲的内容更有可信度,更有参考价值。

  季羡林的故事4、她等待季羡林一生

  1935年,季羡林来到德国格廷根大学留学,房东女儿名叫伊姆加,时年二十三岁。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几天后,伊姆加德首次造访季羡林:“我父亲的工厂淘汰了一部打字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季羡林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窘迫地问:“你不会要很高的报酬吧?我可是个穷学生。”伊姆加德笑了:“我要的报酬,是让你陪我走遍格廷根。”接下来的四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集。一天,两人相约去森林咖啡屋,伊姆加德突然问季羡林:“当我们七十岁时,你还会带我来喝咖啡吗?”季羡林立即明白了对方的爱意,低头不语。

  经过无数次痛苦的思量后,季羡林作出了选择——回到中国去。那天凌晨三点,论文终于打完了,季羡林对伊姆加德说:“累了吧,让我帮你揉揉肩。”他按在她双肩的手有些颤抖:“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伊姆加德哭着央求:“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季羡林仰起脸不让泪水流出来,他痛苦地摇了摇头:“我要回到祖国去。将来,一定会有一个比我更好的呵护你一生的男子出现的。”伊姆加德没有再说什么,然后在论文稿的最后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请不要忘记。”

  2000年,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传记片时,专程前往格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依然是那个地址,开门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妇人。她笑盈盈地向来客问好。女导演激动地问:“还记得六十多年前那个中国留学生吗?”她迟疑片刻,潸然落泪:“是季羡林吧,我一直在等他。他还好吗?”得知季羡林尚在人问,而且是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时,伊姆加德欣慰地笑了:“我一直在等他回来,我的手指依然勤快灵活呢,我还能打字!”

  点评: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当年,羡林的心里充满矛盾,如果他留在格廷根,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亲人,而他留学的初衷是想等学有所成之后报效国家。在“我的祖国需要我”的爱国情操感召下,他最终选择了回国。

  女友伊姆加德从内心挚爱季羡林,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十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令世人感动和赞叹。

  季羡林的故事5、讲诚信千里寄条幅

  有一次,还在上大学的李里前去拜访季羡林,请求解答学问上的问题。上了楼,敲门,正是季羡林开的门。季羡林热情地说:“快进屋里坐。“季羡林的房子里到处都是书,满满当当。季羡林挪开书,才腾出一个位置,叫李里坐下。

  来见季羡林之前,李里拜访了老作家孙犁,孙犁在李里事先准备好的条幅上题了字。谈话临近束,他也请求季羡林题字,给自己留个纪念。季羡林爽快地答应了。

  正在这时,有人来敲门,说:“下午开会!”这时,电话铃也响了,忙中出错,季羡林竟然将题字写在了孙犁题字的背面。季羡林发现后,十分自责:“这样吧,我随后用毛笔写个条幅寄给你,怎么样?”李里连连点头离开。

  后来,李里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季羡林很忙,说不定时间一长就忘了。可是,他回重庆后,就收到了季羡林从千里之外寄来的条幅,上面写着:“做好学问大有可为!”李里感动万分。

  点评:

  季羡林工作虽然异常繁忙,但是,他答应了李里同学“用毛笔写个条幅寄给你”,后来说到做到,完全兑现。这充分显示了季羡林做人讲究诚信的高贵品质,令人信服和崇敬。值得我们学习!

  季羡林的故事6、附耳制服嚣张官员

  1986年4月,北大著名教授、国学大师季羨林去洛阳访问,在返京途中的列车上,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当时乘客非常多,北京与洛阳之间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火车,而坐软卧包厢只有县团级以上的官员才能乘坐。列车长出于对老人的尊重,不忍心让老人家挤来挤去,就临时决定把季羡林等4人安排在第一个软卧包厢。

  这时,原来被安排在这一包厢的一位司局级官员也带人上了火车,当发现被列车长调换到后面的包厢后,便大发雷霆。他拒不进入调换的包厢,还在过道上边跺脚边嚷嚷:“列车长擅用职权,随意调换包厢,我要向铁道部反映,撤了他的职!”气焰十分嚣张。

  季羡林教授见此情形很生气,于是他叫身边的工作人员去找那个官员,附在他耳边说了两句话:“你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过分了!如果你要去铁道部告状,撤列车长的职,包厢里的那个老人就要以人大常委的身份,去向总理告状,撤你的职!”奇怪的是,刚才还大呼小叫、不可一世的官员顿时噤若寒蝉,乖乖地服从了列车长的安排。

  点评:

  面对那个官员嚣张的言语和举止,季羡林针锋相对,仅仅用两句话就点中了对手死穴——缺乏最起码的道德修养和深怕丢掉乌纱帽的心理,让其不寒而栗,俯首听命,使一场一触即发的激烈冲突被轻而易举地化解。

  季羡林要求工作人员转述自己的讲话采用的是“附耳而言”的方式,这样做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教育了这个官员,又保护了他的自尊,给了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力图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季羡林的故事7、他人犯错常有己过

  有一次,国学大师季羡林受当地文联邀请,要去参加一个会议。临走前,他突然想起还没有给自己的君子兰浇水,于是便匆忙交代给了阿姨。可是,当他外出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君子兰已经枯萎死了。原来,阿姨浇完水后,看着天气晴好,便把君子兰搬到了太阳下。可她不知道,君子兰最怕高温。

  看着季老难过的样子,阿姨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满脸羞愧和尴尬。恰好季老的儿子季承前来探望,见此便准备开口说阿姨几句。没想到季老摆摆手,笑着说:“没事,没事,不怪阿姨的。”说完还好生安慰了阿姨一番,直到她放下芥蒂才放心地跟儿子进了屋。

  进屋后,季老跟儿子说:“我说这件事,其实确实不怪她,责任在我。”看着儿子疑惑的表情,季老接着说,“我明明知道阿姨不懂得怎样照顾君子兰,可还是把这件事交给了她,你说这是不是我的错?”季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季老又说:“孩子,你要记住,他人犯错,常有己过啊!”

  点评:

  “他人犯错,常有己过”,不仅反映出了一个人的自知和内省,更彰显出了其宽广的胸怀和风度。

  正是一向秉承“他人犯错,常有己过”这一做人处事的理念,使得季羡林成为深受国人敬重,被誉为我国“国宝”级的文学泰斗。

  季羡林的故事8、坦然面对他人挑衅

  羡林被许多人尊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然而,他却在《病榻杂记》写道:“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三顶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学术界的一名同行或出于嫉妒,或出于哗众取宠,竟公然挑衅道:“季羡林是个很弱很弱的教授,就是语文能力还不错。别人全死光了,他还没死,所以他就变成国学大师了!这三个桂冠,他都不及格,根本轮不到他!”

  如此大不敬的言论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然而季羡林却一笑而过,并未回应,可谓修“八风”不动之身,足见其内心之泰然平和。

  点评:

  季羡林能坦然面对他人的挑衅,不去反击而是心静如水,泰然处之,瞬间令他人的攻击变得苍白无力,对比之间,便彰显了季羡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心胸。

  世事如棋,人生如弈。他人的挑衅和讥讽,唯有意如磐石、八风(乃是佛禅中所指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吹不动者,方能在精神上先胜一筹,接着乘势而进,何愁大事不立、大功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