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文学励志故事文章 正文

文学励志故事文章

时间:2025-04-30 07:59:23

文学经典励志散文

  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看透,便是最好的人生

  人,总是被心情左右着,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生活,总是被梦想包围着,有多大的梦想,就有多大的希望。

  人生,总有一些得不到的东西,在失落的情怀里,唏嘘感慨;也总有一些轻易就得到的东西,却不懂得如何去珍惜。

  总是在明白之后,才懂得失去的太多,而失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

  总是在懂得之后,才知道拥有的太多,以至于活得太累,而失去了生活原有的美好。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不要浪费时间。在时间面前,没有人能赢得过它,因为它从未等过任何人。

  昨天再精彩,已经成为过去;

  今天再忙碌,别忘享受幸福;

  明天再渺茫,总会存有希望。

  生命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人值得回忆的人或事。遇到了,就应该珍惜,因为该来的一定会来;错过了,也不必懊悔,因为该去的时候谁也留不住。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因为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做人别太执着,要懂得掌握好分寸;做事别太绝,要给人留有余地。

  学会忘记痛苦,并感谢每一位曾经给过你痛苦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让你学会在那些艰难的境遇里,拥有生命中的每一次坚强。

  人生总是快乐与烦恼并存,所谓心情,源于自己的心境。既然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为何不让快乐多些,让烦恼少些。

  拥有一颗平常心,看花开花谢皆喜,赏朝霞落日不悲。我温暖,阳光尚在;我快乐,生活尚好。

  生活,不是你想要多少,就会给你多少,要懂得知足。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知恩图报的人会有意想不到的福报。

  对一些人或事,尽量多些体谅,少些误会;多些宽容,少些计较。

  做正直的人,让心地多些善良,让生活少些虚伪;做正确的事,让人生多些风采,让命运少些无奈。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凡事看淡一点,遇事想开一点,累了,就抬抬头,看看天空的太阳,给自己的心一个舒适、温暖的拥抱。

  学会微笑,用微笑面对人生的一切,让微笑赢得世间所有的美好。

  草木枯容有时可待,人之华年却无再续。万物皆嗔,我亦闲庭信步。世上本无谓得失,终是一心贪念。倘若看透,便是最好的人生。

  格局决定人生

  今天早晨看到一篇文章说,说“钱只要够花就行了”的人是属于自己没有本事和能力赚钱的人。这话说的够直接的。应该说反映了真实现象,但也不完全是。

  有商业头脑或者非常关注利益的人,他们确实为了金钱不惜血本,甚至用健康和生命换取一搏,并以此为乐。我想生活在这个还有机会通过努力分层的国度里,他们非常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自己和家族带入上等人、上等社会。把这部分人暂列为有大智慧的人。

  但是,的确有不少的人,他们认为人只是一个动物,具有逃脱不掉的动物的本性,即使再富有,人也只需要这么多,也只有一辈子,同样要生老病死。对于人本身,并不会因为你富有,而给你更多的健康和生命。所以,他们愿意权衡,选择一种相对安逸的生活。暂把这类人列为具有慧根的人。

  那些选择完全脱俗的终南山人生的人,他们是真的修炼如此,还是对很多无奈的一种逃避?我想两类人都有吧,自己还没有修炼到如此高度,不可随意而论。

  站在人生的高度,并不能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我想,只要有目标和追求,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结果,差别只在于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

  富有并不意味更多的快乐,只是他们已经站在了这个高度,必须向前,这是责任。就如同马云曾经所云:我后悔创建了阿里巴巴;我不需要钱。可能是他的一个玩笑,但静下心来,也不能不说,可能是他真实的心声,真的累了。我们在小说里或者影视里不是也经常看到高官富豪的后代渴望自己是平凡人吗?可能存在演绎的成分,但肯定有一定的生活社会基础。

  人的本性是不珍惜已经拥有的,缺什么更关注和渴望什么。

  选择安逸生活的人肯定也有不少后悔和自责的'时候:啊呀,那个很好的大赚一把的机会我没有抓住;哎呀,那个年代,我选择经商、多买几套房就好了。但是,相信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内心深处并不是痛不欲生,因为这是这类人的人生观。

  站在历史的长河,没有永远的英雄,也没有永远的富豪。我们历代皇帝的家族现在怎么样了?和珅的后代是不是还在富甲天下?

  所以说,是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沧海中的一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完全取决于自己想要什么。

  经济学家们眼中只有金钱,但是人生还有很多可以追求,这样的世界才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是努力的、认真的、负责的、快乐的。

  有一句话还是有道理的:知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

  希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快乐的、不悔的人生!

我的文学梦经典散文

  只要一想起你,我就像仰望着,天空中的月亮。

  ——歌德

  像许多立志要有所作为的人一样,还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个梦想。

  我的梦想是将来要成为一名作家!

  孩提时代的梦想多半是不会变成现实的。第一,梦想大多虚无飘渺,不着边际;第二,大部分人很少将梦想当作一生的目标,化作具体的计划;第三,人们往往为眼前的生活所困扰,难以为梦想付出实在的努力。正如我们熟悉的激励培训师安子所说的,梦想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变为现实。

  而我却有了一个作家梦。后来才知道,作家并非谁人都可以做成的,甚至能否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这与主观的愿望似乎没有必然的关联,因为作家除了需要丰富的学识修养之外,还必须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有些感悟只能在特殊的经历包括磨难中才会产生,是强求不得的。

  当年我还不了解一个作家到底必需哪些方面的素质和准备。有一天,老师问我们将来想干什么?有人说当科学家,有人说当飞行员,有人说当老师,有人说当医生等等,那个年代的人都会这样说。大概出于好奇,也出于对书籍的喜爱,我也想成为一个写书的人,当一名作家。

  很多人说过之后,立刻就忘了。我没有忘记这个梦想,就像在地里播下了一颗种子,我的梦想从那时起就深埋在我的心里,并渐渐长出了树苗,这令我感动不已。

  认定一个目标并持之以恒,这与我的启蒙老师的教诲有关。在我走进小学校门的第一天,报名的时候,彭孟君老师见到拄着拐杖的我,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叫谢小衡,她沉默了片刻,微笑着对我说,我给你把后面这个字改一下,你的学名就叫谢小恒吧,从小就要有志向有恒心,将来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这句话从此铭记在我的.心里。

  童年对我来说是苦涩的,这除了我自己身体的原因外,也有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在那场众所周知的政治运动中,我同父母家人一道下放老家乡村,这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乡下生活场景和那些朴素、善良的农民。

  回城后我已无心念书,整天浑浑噩噩,不知所终。就在这时候,命运安排我与张治浩老师相遇。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因为新换了一位班主任而在下面交头接耳,谁也没有听他讲课,我自然也不例外。忽然间,新来的张老师点了我的名字,要我回答一个问题。我根本没有听课,哪里答得上来?后来他又问我:“你的身体情况跟他们不同,将来能做什么?”这句话问得我面红耳赤,我牢牢地记住了。

  后来,还是这位张老师,为了提起大家对语文课的兴致,在课堂上阅读了他自己的几篇日记,当时听起来觉得挺有意思的,于是我们开始喜欢上了语文课。我也是从那时起培养起写日记的习惯,这也许就是我作家梦的雏形。张老师当然注意到了我们的变化,更没有忽视我这个作文积极分子,每当我写出稍微令他满意的作文,他就拿到课堂上点评,并且极力赞赏和鼓励。他还把我叫到他的家中,讲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东西,比如托尔斯泰、鲁迅、老舍、巴金等等,听得我心里一愣一愣的。他讲起这些来就眉飞色舞,忘乎所以,甚至忘记了他本该要去吃饭或本该要去洗澡的事情。那时候,他特别向我推崇一位名叫肖育轩的工人作家,说他是如何执著于写作,如何勤奋笔耕,写出的草稿堆满了房间,甚至堆满了床底,他拿出载有那位作家作品的杂志给我看,我心里便生出一抹羡慕和敬佩,还有一些跃跃欲试的冲动。

  这样一来,便有了我那些自我感觉良好却屡遭报刊编辑呵斥的诗歌小说出笼,我的个人收藏中便有了数不胜数的退稿信。我每次向张老师诉苦,他总是微笑地鼓励我:坚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于是我又强作镇静,打起精神来安慰自己:我的退稿还没有堆满房间堆满床底呢!勇敢往前走吧,别急!

  走上社会,开始了艰难的人生之旅。为了工作和生计,有好多次我几乎又要放弃这看不到希望的文学之恋:搞什么劳神的文学呀,还不如找女朋友,谈恋爱,结婚生孩子来得实在。进厂的第三年我就恋爱了,可没谈多久对方却移情别恋,原因是我的腿有残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气之下,我跑到某部队医院去治疗腿疾,在医院与一位来自新疆的健全姑娘相识相爱,最终携手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她就是我的妻子李端秀。原以为从此之后可以安居乐业,过一种平淡无求的小日子。可结婚的第三天我就发觉自己打错了算盘,妻子望着我那满柜子的书籍,不合时宜地说:“你的书真多,读了这么多书的人,不会写书才怪!”一句话煽起我心中的文学之火。特别让我“只能前进不可后退”的是,她不仅仅是口头上支持我,更在行动上鼓励我坚韧前行。在她的爱心呵护下,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及创作之中,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深入到广阔的生活之中,于是,便有了我的长篇小说《一再疯狂》和诗歌集《蔚蓝的诱惑》的出版,还时不时地拿回一些大型文学竞赛的获奖证书,也便有了这本“写给心灵的文稿”,我的散文和诗歌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湖南文学》、《深圳特区报》等多种报刊发表,并被《中国作家网》等数十种网络文学专集转载。命运之于我是残酷的,而生活则给予我厚爱。如今,我已是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湖南省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自豪而骄傲地跻身于作家、诗人的行列。

  现在想来,我拥抱着作家梦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虽然并无多少值得夸奖的建树,然而,这种有梦相随的感觉真的很好。我一直对自己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的,在这追求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无与伦比的幸福与喜悦。尽管这过程中充满着坎坷和磨难,却又是这样奇妙,回味无穷。

  我的作家梦之所以能做到今日,还与我的恩师郭龙有关,与我的挚友周虹、黄永健教授有关,是包括他们在内所有的关爱、支持、帮助和鼓励着我的朋友和好心的人们,注视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并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向前进!

  因为梦想,我的心路没有黑暗,只有朗朗的月亮和灿烂的阳光。我踏着这无限爱的光明,实实在在地、永不放弃地生活着,追求着,并且快乐着!

我的文学之路的经典散文

  文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每一个作者都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每一篇文字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我可能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园丁,但是我很喜欢种花,并且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朵花。

  小时候,别人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都会说我想成为一名作家。那时候每周老师会给我们布置一篇日记。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份作业。我写过很多让我自己满意的日记。那时我的书桌总是很脏很乱,后来我反省到书桌是我学习的好伙伴,开始把桌子收拾得干净整洁。于是我写了日记《我的书桌》。文章写到了书桌的奉献精神。那时喜欢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读着读着有了灵感,于是自己写了一篇《端午的粽子》。文中由写粽子甜而不腻,味道香甜引入到写屈原的精神。由浅入深,笔调恬淡。我印象最深的一篇《雨中漫步》,想起来已经有了一些散文的味道。其中有的句子我现在仍然记得:“天下起了小雨,我有意无意地没有带伞。雨轻轻落在我的身上,带着几分忧伤。”当时我参加过征文活动,得过几次奖。心里欢喜,于是我开始羡慕那些作家,总是能把自己的文章印成铅字。小时候我就喜欢读《读者》和《青年文摘》,遇见上面有自己喜欢句子,就摘抄在小本子上面。时长拿出来温习一下,渐渐的,头脑里就有了很多的好词好句,读文章的能力也提高了。为了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我每天遇到事物都要认真观察,认真思索,因为语文老师说过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更有意义,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小时候还懵懂,却发现自己写字时总会很开心,于是即使不写作业,也经常写写字。现在想起来,我从那时候就开始种花了。

  长大一些,读了中学,能分给写作的时间变少了。平时写作文都是写议论文,我自己总是会完成作业后再用作文的题目写一篇随笔。起初只是仍然把那叫做日记。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写的东西字数多了,文章的内容也充实起来。就这样,我开始写散文和诗歌。起初当然写的不好,成句但成不了篇。于是我开始迫切需要一位老师。但是学校里的老师只是教我写好作文,就是这时后我认识了我文学道路上一位重要的老师《青春美文》。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它淡蓝色的封面正好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封皮又很唯美。翻开发现,里面的文字读起来带着美好的墨香,有着文艺的芬芳。于是我从买了一本发展成后来的每期必买。这本书里面的文章都有一个个诗意的名字,内容优雅。我学习其中的写法,写过很多首小诗,也开始写长篇幅的散文。现在看来那些诗都是不太成功的,散文相比之下好一些,但和诗歌有一样的毛病。都是太过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忽视了内在。在这些拙作里也有几篇写的相对还不错的。比如其中有一首《思绪温柔》:“凝视天空泪流满面/脚印失忆在旋转的水圈/缓缓流动的人流/渐默默了的街亭/却/一个小粥摊依然静静/立着的男子中年面孔/水洇染了半个肩头/定是有等待在微黄的灯影吧/此时皱着眉头的散币/一会儿便都给洒上亲情的笑容/我想着想着/思绪就温柔地笑了/”现在读起来还能将当时的场景还原,觉得心头一阵温暖。那时我这个园丁还没学好种花的本领,学艺不精。虽然写的不好,种出来的花也不漂亮,但是那个时期是我的文字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如果说《青春美文》是给了我写诗的启蒙,那么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就给我指引了写诗的方向。当时我把我的作品投稿到网站,但是没有被发表过,甚至有人批评我“这样空洞的一味堆砌辞藻到底是在干什么”。当时觉得很受打击,但是想来想去觉得这其实也不是简单的批评指责,其实更是在对我的作品提出质疑,希望我多关注辞藻之外的内涵的东西。可惜我没能自己悟出一条路来。于是很长时间内我都没有再写任何作品。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目送》这本书。这时感到发现了真正的好作品。读她写母亲的苍老,我能感到她对于生命沧桑的无奈。读她写儿子和她对话的少言少语,我想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对话,读懂了父母心中对儿女深沉的爱。她的每一篇文字都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有关父母有关子女的事情,但是我不是本着感悟中心思想去读,而是本着学习写作手法的目的去读。她写的是散文,我把她的写作手法运用到散文中,同时琢磨除了写诗歌的方法。其中使我受益匪浅的是一篇名叫《手镯》的文章。当时我的真实感受是,这篇文章如果是我写的该多好啊!《手镯》一文正是我喜欢的风格,我想追求的文章辞藻的美丽她做到了,而且她还写出了深刻的内涵。表达出对于失学孩子的同情,对于孩子现状未来的担忧。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悟出了一个道理:再华丽的辞藻都是为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和作者感情无关的句子就是再美也没有用。就这样,我写出了当时令我非常满意的作品《握住春天的手》,表达了对于春天的美好感受。这时,我学会了给花撒种,施肥,除草,开始真正懂得了种花。

  这次进步之后,我的写作热情得到了提高,写出了很多相对不错的作品。人生处处有偶然,但很多时候就是偶然造就了我们的进步。又是一个偶然机会,我加入了星月诗话社团。这里有很多优秀的作者。阅读他们的作品让我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在这里发表自己的作品时编辑精致到位的编者按和周到的评语让我受到了鼓舞。写出《饺子爱情》一文时,我开心极了,觉得自己终于写出了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仍然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星月诗话的社长鼓励我去做社团的编辑。感谢社长鼓励的同时,我努力地做好这份工作。编者按的撰写让我对于文章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丰富的社团活动也让我的生活充实多彩起来。偶然并不是单纯的偶然,而是自己努力后得到的机会。我珍惜自己一次次偶然所收获的。这时我除了种花之外又开始赏花,阅读他人的作品,感悟他人的心情,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一片小花丛,我把自己的泪水欢笑种在这里,把自己的思索感悟种在这里。这片花丛是我的陪伴,也是我的朋友。

  这就是我的文学之路。我钟情于种花,欣赏心情的美丽,收获生命的芬芳。希望做一个勤劳肯干的园丁,让这片花丛争奇斗艳,生机盎然。

文学散文

  突然想起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话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

  我很怃然。

  文学之梦始做于高中。那时正值文革之末,天下风雨飘摇,课桌上焉能摆着风雅之作。但因学农太多,自己和几位年少的同学不堪重负,便逃学淘书看,竞将《青春之歌》之类所谓“毒草”的东西,看了个八九不离十,可谓志同道合。既然如此,一不做二不休,几个人拈草为香,歃血为盟,搞起创作来,立志成为文学家。只是那时风声正紧,仅能悄悄地干活,打枪的不要。

  说实话,那时对文学很崇拜,觉得世间万物,一入文学,就会花枝招展、摇曳迷人、风情万种、有滋有味起来,仿佛世间能入口的动物花草,一至烹饪大师手中,便成美味佳肴一般,不由你不馋涎欲滴。

  我一直谑称文学家为烹调社会生活、人性百态的大厨。细细想来,倒并不贴切,古时劝人读书,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干钟粟”,想想倒真是极大诱惑。但那还不过是圣贤之书,枯燥如经冬衰草,焉有滋味,无非是劝那些读书人好好读书,博取功名,便会锦衣玉食,豪宅深院,妻妾成群。文学作品就不同,一花一草,惟妙惟肖,一颦一笑,栩栩如生,读《关睢》耳闻鸟唱情歌;览《桃夭》目见淑女粉面;看《三国》,遥见英雄煮酒长江边,横槊赋诗;品《聊斋》,切盼红狐幻着多情女,红袖添香……能把世事风景写到这等地步,哪个大厨有这种手笔。恐怕做得了满汉全席的大师傅也只好望洋兴叹。你想,不论是烹炸蒸烩,能让狐狸变成红颜知己么?

  高中时搞文学的那几个伙计,不久便各奔东西了,理由不便明说。倒是自己,真有些被这风骚之精灵迷上了。于是,便不停地写。后来,县文化馆恢复了文学小报,在上面发了一首诗,题目是《山路》,不长,十几行,具体内容记不得了,但算作我发表的处女作。

  以后写了《广寒宫》童话剧本,寄给《儿童文学》编辑部;写了《情殇》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一位农村知识青年考上大学,抛弃结发妻子的事,寄给《电影文学》编辑部;写了小说《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讲述女知青乡下结婚,后来又抛夫别子回城的悲剧,投到《奔流》编辑部。都回了音,让改后再寄过去。终因敝帚自珍,不愿动自己的文字,或许也因年轻,不知该如何改,于是抛在一边,就未发表,现在连手稿也不知去向了。

  我便知道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但痴心不改。一九八六年秋,回到老家,正是傍晚。我去灌河,坐在岸边西望,两边黄沙坦荡,中间一线河水,红日正悬在灌河的上方,沙和水上铺满了桔黄色,浮光跃金。这情景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想起了那些和自己一齐光屁股长大的`伙伴们,想起灌河滩上已因分田分地而被毁掉的连绵十几里的芦苇荡,每到秋来,芦花放歌,莽莽苍苍,红日点燃,让人激情澎湃。我一时泪水滂沱,冲动一起,便动笔写了长篇小说《生命》,写到自卫反击战,因背景问题卡了壳,便搁了笔,从此再没续起,计有十几万字。

  现在,我更知道自己不能成为文学家的原因了。2003年,席孝华先生出了文集《白色鸟》,在给他所写的评论《在忧伤中思想》一文中,我写道: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人开始站出来思考。这些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哲学家,“另一类用形象的语言告诉人类怎样运动左脚和右脚,怎样迈动物质之腿和精神之腿,是委婉的、深情的,他们是文学家。但不管他们(包括哲学家和文学家)声音的形式如何不同,本质上他们都是思想者。”

  我不是思想者,所以不能为文学。“穷”与文学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