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励志胜经101个智慧故事》中,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和一些伟大人物的经历故事,比如说《蝙蝠的秘密》、《讳疾忌医的蔡恒公》、《狐狸之死》、《公私分明的惩罚》。
其中,让我百读不厌的一个故事就是《狐狸之死》。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森林里有一个称霸的老虎生病了,狡猾的护理就想去探望老虎。于是随手抓了一只鸡带去给老虎,老虎看到肥鸡后很是高兴,狐狸借着这个机会对邻居家的乌龟进行报复,因为前两天,它俩发生了争吵,所以护理心存报复,就对老虎说:“大王,你看所有动物都来看你了,就差乌龟了。“这句话正巧被刚来的乌龟听见,说:“我那是替大王求医去了,大王只要披上狐狸皮,您的病马上就会好了。”
就这样,狐狸的皮最终裹在了老虎的身上。
狐狸心存恶念,总是算计他人,可他却不明白,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落入他人的圈套,正所谓“害人终害己”。如果狐狸不在老虎的面前说乌龟的坏话,自己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千万不要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这是最愚蠢的办法了。
《本愿经》智慧法门
切莫以为地藏法门简单,本愿经是甚深的修持法门,消业障,求福报,不可思议。下面是《本愿经》智慧法门,一起来看看吧。
《本愿经》属于华严部,很详细的开示了培养福报和智慧的方法。培养福报,地藏菩萨教授要布施,而且要发大慈悲,下心含笑。以这个慈悲心来布施,能得到大福报。那求智慧呢,佛也做了详细的开示。
想要开智慧,佛说,末法时代众生,发心度众生,但佛经却常常忘记,怎么办?佛很慈悲的说,你去求地藏菩萨。念经会打哈欠,全身难受,经典记不住,地藏菩萨说,这就是业障。那要怎么办呢?就在地藏菩萨前供一杯水。同时“要戒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即诸杀害,一七日至三七日。”
首先,戒五辛酒肉。要开智慧,不要吃肉和五辛。人的身心是互相影响的。吃五辛,就是葱蒜,会让人很臭。那鬼神就喜欢靠近你。护法神就远离了。酒肉呢,肉是带着浊气。人吃肉了,就带着动物愚痴的信息,脑袋昏沉,智慧就开发不了。
佛到达圆满状态,就是身如琉璃的状态。没有染污,那本有的智慧就容易开发。人的欲望越重,那智慧就越低。比如说,动物身上很臭,这也是愚痴的果报。那愚痴的人,身上也有股臭味。多念佛诵经,身心清净后,自然不想吃肉,那智慧也开发了。
第二,戒邪淫。淫欲能伤肾。中医说,脑髓,骨髓,肾精。三个是连在一起的。肾精亏损后,就要从脑髓和骨髓来补充。像罗汉,脑袋上有个包,这其实是脑髓也特别发达。脑量都在脑部。那凡夫刚好相反,能量往下走,走到肾精处。所以修禅者要打坐,也是改变色身能量的一方面。这个邪淫,不仅是包括色身行为。脑袋一直有这个意念,比色身行为更可怕。意念更是伤肾。那意念淫欲重的人,一般都有啖精气鬼神干扰,其实也是业障重的'行为。应该忏悔。
第三,要戒妄语。妄语就是欺骗心,欺骗心是入不了道。修道人心一定要很直,不要拐弯抹角,也不要太会算计,太会思维。这都是属于分别念头。这样子也很难入道。世俗人为了自己利益,常常打妄语,这已经和道相违背了。心要直,比较容易入道。
以前有个人,求智慧拜《本愿经》,不会字,那怎么办呢?每个字做个标记。比如说鬼,就画个鬼的形象,就知道是鬼。每个字的拜,他心很直,拜到后面,一部经都会了。许多老太婆不会字,根据拼音自然能念下《本愿经》。这也是他们业障小的缘故。有的人,会字,一念经就头疼,那就要好好忏悔了。
佛经的开智慧,和世俗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佛经的智慧,是自性的流露,人只要走在道上,他就得到能量加持。这也不难了解念佛老太婆,会背诵经。而读书人,却很难背经了。修行,要走在道上。智慧就容易开发。
《本愿经》很殊胜,修行一定要从福德智慧开始,否则想要修空性般若,很难,甚至很容易遭到魔难,因为无福慧嘛。金刚经讲的先要“持戒修福”才能入般若性海。那持戒修福,就是从地藏菩萨的教授开始。
拓展阅读:发觉不了《本愿经》的功德,是我们业障
有个道友,跟我说,好像《本愿经》很简单,就是讲地狱,讲出生死亡怎么做。我说,如果觉得《本愿经》简单,那是我们业障。或者说,《本愿经》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她的每个字都有很深的密意。不是嘴巴简单一念就过去了。
《本愿经》中,佛赞叹这部经,是不可思议经典。就说这个经典,不是一般人能懂得,懂也是浅浅的懂。那每个字都有护法神在护持。因为这部经,直接介绍了地藏菩萨,和娑婆世界的众生缘分最为深刻。
许多经典都说功德很大,但一个简单比喻。假设其他经典是太阳,那《本愿经》好比一堆柴火。一个饥饿又寒冷的人,如果有米,但他需要的是一堆柴火。用柴火能煮饭。《本愿经》和我们靠的最近,而且诵经呢,坚牢地神就来护持,让我们现世得到安乐。现实安乐很关键。古人讲的,贫穷布施难,又说法轮为转,食轮先转。要先身安,才能修道。可见《本愿经》加持力不可思议。
佛灭度后,等到弥勒佛出世,这个一劫的时间,五十六亿年,这些众生,都要靠地藏菩萨来救拔。修任何经典,都要基础,《本愿经》就是基础。基础没有牢固,爬的多高,都会摔下来。所以这部经,很关键,是救命的经典。修行要踏实的行走在路上,不是飘浮在空中。《本愿经》就让人走在路上。
以前我也轻慢《本愿经》,说:“哦,《本愿经》太显白了。而且经常超度鬼,阴气太重。”你看,那时我也是业障。慢慢的接触后,发觉地藏菩萨太伟大了,很忏悔过去轻慢《本愿经》的罪业。现在死心塌地的好好修《本愿经》,鼓励大家多多来念《本愿经》。近代弘一大师说,《本愿经》属于华严部,属于华严经的部分。是心地的宝藏。也是富贵的华严,富贵的《本愿经》。弘一大师也劝修净土的人,要多念《本愿经》。地藏菩萨又让我们得到现世安乐的神通。虽然说,太富贵了修道困难,但凡夫太苦了,修道一样困难,也会生退心。很多人每天为生活奔波,哪有时间来念经修行。可见现世安乐,是很重要的。
要得到佛经的利益,不容易,以前人不懂佛经时,都是一字一拜,佛经的字。甚至用刺血来写经文。像梦参老和尚,也是靠燃臂供佛,开发智慧的。梦老一辈子就弘扬地藏三经。劝人多念《本愿经》,现在活了一百多岁了。近代如弘一大师,梦参老和尚,大愿法师都是弘扬《本愿经》的大德。
《金刚经》佛法智慧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读、诵、书写或帮人解说《金刚经》,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下面是《金刚经》佛法智慧,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金刚经》的宗趣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缘起修善业,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一)离一切相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众生受妄想执著的缠缚而体证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妄想,指因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包括人我执、法我执,由人我执就生烦恼障,由法我执生所知障。必须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刚宝剑,才能斩断妄想执著。
金刚的特性有三个字:第一、坚,金刚是很坚固的,不坏不灭;第二、利,很锋利;第三、明,金刚是透明体。所以金刚具足坚固、锋利、透明的特性。坚固就能不坏不灭,代表实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确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观照般若,指能够观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说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刚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够斩断妄想执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由文字了解以后至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就可以离一切相。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执著有个我,我能够度众生,执著有个我体。人相,这个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种种差别,那个人是我所度的,执著差别。众生相,众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众生,属能所执,能度的执著,所度的执著。寿者相,就是以上“我、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相续不断的,有个实体,也包括执著长远的寿命,执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执,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远都不坏。非法相,一切法现在存在,消灭了就没有了,还有人、一切物质都是这样。法相就是常见论,非法相就是断灭论。般若就可以消除众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到四摄六度。六度中特别以施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舍众生,不离众生,所以《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关于《金刚经》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显示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具体就体现在第一段里,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就体现了六度的修行。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钵。穿起衣,拿起钵,形象很好,端庄肃静安祥的形象,表示持戒精严。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众生以饮食供养佛,而佛以法味布施众生,这就代表第一度,布施度。彼以财施,我以法施,广行布施,使众生都能够有见佛闻法,广种福田的机会。这就是修布施度。
第三,次第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来,不分别贫富贵贱,不分别是得到半钵还是满钵,也不分别食物的好坏。这种不分别、平等对待一切的心就是广大忍辱的心,这就修忍辱度。
第四,饭食乞,收衣钵。说明穿衣吃饭,收饭具,不假手于人,亲自动手。这代表精进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脚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坐下来。这代表守静,修禅定。禅定就是消灭妄想,消灭内心的散乱,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代表禅定度。
第六,以上几项能够做到圆满,而且很自然,不着相,就是般若度。
我们来看一看,般若由世尊来显示,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间就可以显示般若的妙趣和般若的生活。不是说离开生活,离开行住坐卧,另外去找个般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是道。”所以说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如何发心
[经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就要发这个心,这是什么心呢?菩提心!具有对象广、空间宽、时间长、目标高的特点。对象广就包括胎卵湿化,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间宽就包括整个众生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时间长,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目标高,使众生都能得到解脱,都能证得无余涅槃,这就是最高的目的.。无余涅槃就是阿罗汉,没有余报可受,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不受后有,为无余涅槃。
四、如何修行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提出的以布施为首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另外还有无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金刚经》上很突出的。
(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心胸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这个苦就是环境造成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在灾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随缘生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第三,谛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坚定不疑惑。
(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金刚经》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在赞扬“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分别、有矛盾,就要斗争,引起混乱,各种混乱因此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家庭混乱、社会混乱、世界混乱,都引起来了,全是因为不能够无诤。所以特别提到“无诤三昧”,是“人中最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应如何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内心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著;以无住为本,不管内外,内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著。
“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
《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里讲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无住的精神,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动上,行住坐卧,纯一正直,无私无杂。要保持纯一,保持正直,没有私心,没有杂念,如如不动,在一切行动中保持不动的佛性,动中有静,就可安坐道场,真成净土,这样你存在的地方,走过的地方,以这个精神对待,无不是净土,无不是道场。所以这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释“无住生心”的。
(二)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著,三轮体空。乃至于修忍辱而不执著忍辱,修般若而不执著般若,修禅定而不执著禅定,修精进而不执著精进。修一切善法,都要达到三轮体空,才可铲除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
这是《金刚经》中典型的三段论式,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1.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想);
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1.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2.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13.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十四种论式就代表般若,为般若的论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著,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说”就代表立,言语假立,为有;“非”就是不要执著这个,代表空,要空相、空执著;“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够从假名中了解空的道理,了解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道思想。
天台宗发挥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修“空”得一切智;修“假”得道种智;修“中”就得一切种智。由空可以证般若,由假可以得解脱,由中可以证法身。
六、由大行趣大果
何谓大行?就是菩萨的六度行,四摄六度。虽然《金刚经》讲空,但它不是断灭空。修一分善就证一分果,积累一分功德就有一分功德的果,这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功德是不落虚空的。修一切善法,具“空除执著、空除烦恼、空除妄情”之真空,因果相应,必有“妙有”之功德。
大果是什么呢?就是无住涅槃,这是佛菩萨的果。无住,以大智故不住于生死,以大悲故不住于涅槃,而度众生。不管佛还是菩萨,都是住的无住涅槃,叫住大涅槃,也可以证得大菩提。
《金刚经》中有一段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遣相去执,不着相,这样来修一切善法,即能得大涅槃,证大菩提。
大涅槃就是大解脱,离开生死就是大解脱,虽然离开生死证大解脱,但不舍众生,所以叫无住涅槃。同时也可以证大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就是般若的果,般若就是证菩提的因,般若里边包括六度,在六度中,般若是指导思想。
所以能够从真空妙有之中,了解真空而不执著一切相,了解妙有生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就可以证得大涅槃、大菩提。大涅槃是已经解脱生死,虽然已经解脱生死而不舍众生;大菩提是最高的智慧的结果。这样就可证得如来法身,为菩提之果,包括三身、四智。三身指法、报、化三身;四智指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拓展阅读:惠能说《金刚经》
又一日,韦刺史请求多听些佛法,所以惠能就升法座法堂,让大家先把心都静下去,先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
又讲到了所有的人都一样,只是有人执迷不悟,自己不能明白,所有的人的佛性都是没有分别的,只是有迷有悟不一样,所以才有蠢人和智者。然后为人们说《摩诃般波若波罗密多》(《金刚经》)法。告诉人们应用大智慧打破五种烦恼,而不是小智慧。
惠能讲到念经时不要妄想,就有这么个小故事,说以前有个人天天念金刚经,有一天做了个梦,梦见有一个鬼请他念经超度他,这个人问鬼要念多少经,鬼让他念一卷就可以了。第二天这个人就开始念,念到一半的时候,他的仆人送来一杯茶,他挥了挥手,心里说不要,而继续念经。晚上鬼又来问他还有一半经没念。而这个人却说他念完了一卷经。鬼说他念的经中有‘不要’两个字,所以后面的功德都没有了。这个人想得是不要茶,不是不要经。但就是因为那两个字,鬼神就以为他不要功德,大概经的功德被鬼神抢去了。后来此人有为他们念了一遍,这个鬼很喜欢向他叩头行礼,谢谢他的帮忙。
所以念经时候惠明告诉大家要静下心来。
《金刚经》人生智慧
《金刚经》在中国的盛行不仅表现在历代高僧的竞相翻译注释上,而且表现在各大宗派的普遍尊奉习诵上。下面是《金刚经》人生智慧,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各有所好
或许是因为人类有逃避孤独的本能吧,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喜欢上一些什么,有的人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喜欢逛街,有的喜欢听音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在闲暇喜欢读《金刚经》。每于临睡前受持诵读几句,想想其中的道理。虽然《金刚经》是佛为“最上乘者说”,但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慢慢的我这个凡夫俗子也开始觉得《金刚经》之中确实有大智慧了。
何谓《金刚经》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以金刚般的智慧到达彼岸。
“金刚”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金属,能断万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语音译,意为大智慧;“波罗蜜”也是梵语音译,就是摆脱烦恼,到达彼岸。因此,《金刚经》经名的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众所周知,《金刚经》一卷是《般若经》六百卷的精华所在。其思想深刻而文字简洁优美,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以致于几千年后的我也有机会读到它。
如何清净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这其实是所有的科学想要解决的人类的终极问题,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实现自己的心灵宁静,还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其实佛学是人学,是心学,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人生在世,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会给人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如何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安心,在人自身能力感到无所企及的时候,往往会想要借助于神的启迪和保佑。但是佛教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佛,不需要求神拜佛,要求就求你自己——就是通过参悟,启发智慧,感悟生命,不断寻找更高层次的生存智慧和力量,开发、实现自己心中的潜能。这其实和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无私奉献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提到布施,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悉心的问候,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而真心给予无私奉献是不容易的,有人给予是为了沽名吊誉,或是谋取钱财……。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说的,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献。
我觉得给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奉献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心无所往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传说禅宗六祖慧能一闻此言,当下即便开悟。
《金刚经》的“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境由心生自由自在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了贪、嗔、痴、疑、慢,这个世界就会是战争、偷盗、强暴、抢劫、欺骗、淫乱;相反,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智慧、慈悲,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成安定、和谐、友善的人间天堂。万法唯心,境由心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饱受心理疾病之苦,如恐怖、焦虑、抑郁、无助、甚至精神分裂、人格变异等。但是现在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才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这些困境还要靠自己去积极的化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可以从《金刚经》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为现代人解脱烦恼、增进幸福、提升生命意义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具有一般心理学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拓展阅读:诵持《金刚经》的功德利益
金刚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将分别进行说明。
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先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
因为财富的布施,身体的奉献,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获得彻底的安乐。所以,它的功德远非财施所能及。
消除业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使我们造下许多不善的业力。所以现实中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而受持《金刚经》能够消除业障。
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受持《金刚经》之前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不必担心,这正是重罪轻报的缘故。
开发智慧,通达实相
《金刚经》为般若系经典,首要在于开发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而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
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乃是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消除烦恼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帮助我们解脱烦恼。
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
本经旨在成就智慧,而智慧能断除烦恼。住相是烦恼生起的根源,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