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公元1057年中进士,调福昌主簿,授凤翔府签书判官。1065年,通过殿试,正式授直史官,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各朝,先后任通判、知州、翰林学士兼侍读,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散文和诗、词方面,更是成绩斐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家并称“三苏”。
苏轼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其父苏洵以散文著称,被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母亲程氏,也是名门才女,未出阁时,就在诗文方面有着较高的声誉。共同的情趣、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作诗联对,成了他们沟通思想、抒发情怀的主要方式。
苏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两三岁便经常观察父母作诗联对的活动,而苏洵和程氏,也根据自己学习成才的经验,从小对他进行最基本的培养和教育。先教他识字、背诗。后让他致力于学习经书。苏轼非常聪明,读书刻苦,到他十多岁的时候,家中的所有藏书,从先秦时的诸子百家,到隋唐时期的大家名著,全都读了个遍,并且对其中不少篇目都能背出。这时,他写的文章、作出的诗词,常常受到一些名家的称赞,于是,自满情绪油然而生,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便在书房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几天之后,一位自称姓朱的老人登门拜访。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从袖筒中拿出一本书来,十分谦恭地向苏轼求教。苏轼打开一看,是一本古书,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就连里边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便笑着说:“天下那么多书,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我再去请教别人吧,就不难为你了。”
老人短短几句话,苏轼听了,顿时像芒针刺背,感到无地自容。待把老人送走后,他快步回到书房门口,将那副对联撕得粉碎,然后回到屋中,又重写了一副,贴在书房的门上。这重写的对联是: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件事使苏轼受到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他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在读书上也更加刻苦认真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到,靠自学虽能成才,总不如拜师求学的速度快些,便在苏轼八岁那年,送他到眉山道士张易简办的一所私塾中去读书。
苏轼到眉山私塾读书的第二天,京师来了一个官样打扮的.人,送给张道士一封信。张道士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长诗,便高兴地吟诵起来,其内容是赞颂提倡改革朝政的十一位名臣,其中包括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
就在张道士吟诵的时候,苏轼躲在他的身后,早已把这长诗看了一遍,并且明白了诗中的基本内容。
待老师的声音一落,苏轼便大着胆子问道:“老师,诗中提到的这十一个人,都是谁呀?”
张易简这才发现苏轼站在他的身后,于是有些不耐烦地说:“这都是大人的事,你还是个孩子,何必要问这些?”
苏轼却不服气地说:“经书中讲的也都是大人的事,可老师给我们讲得很详细;对现实中的凡人实事,小孩子更应该多知道一些,您说我说的不对吗?”
苏轼的回答,使张易简感到很惊奇,认为他虽然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讲出话来,却有理有据,表明他才气非凡。他心中很是高兴,遂把苏轼拉到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孩子,你说的没错,是老师错了。快坐下来,为师现在就讲给你听。”
接着,张易简便把推行新政的十一位名人,给苏轼一一作了详细的介绍。
也就是这一次,苏轼第一次听到了韩琦、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名字,并且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也是从这件事开始,张易简对苏轼另眼看待,在教育中用不同于对一般孩子的教学方法,重点是解疑、释难,并且为他开了不少“小灶”,使苏轼的学业有了飞速的提高。
一晃三年过去,苏轼修业期满,回到家中。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不久,又央求父亲继续让他外出拜师求学。苏洵见儿子求知欲望如此强烈,也很高兴,经过多方打听,听说有个叫刘巨的人,精通诗文,学识渊博,很有名气,现于眉州的官办学府任教;于是,便将苏轼送到刘巨那里,继续深造。
刘巨知道眉山道士张易简学问深厚,很是佩服,听说苏轼在来眉州之前,曾在眉山就读三年,便把苏轼叫来,详细询问了他在眉山的受业情况。通过询问,知道苏轼在眉山受益匪浅,特别是在诗、词方面已经功底雄厚,而在文学理论方面尚嫌不足。因此,他在对苏轼的教学中,采取有所侧重的教学方法,重点教他学习文学理论,而把诗词作为课外内容,和苏轼互相切磋,不计较师生身分。
刘巨的诗在当时很有名气。有一天,他写了首诗,题目叫做《鹭鹫》,其结尾两句是:
渔人忽惊起,
雪片逐风斜。
其意思是说:当打鱼人忽然惊醒时,天空中的大片雪花正被寒风吹得在斜斜地起舞。
刘巨写完这首诗,越读越高兴,越诵越满意,觉得这是他多年来的一首得意之作。
恰在此时,苏轼来到室内,因刘巨专心吟诵他这首佳作,没有发现苏轼的到来。
苏轼见老师专心吟诗,便站在其身后,一边听,一边琢磨诗的内容。他琢磨来琢磨去,感到这首诗的确写得好,可还是有不足之处,于是,他在老师又诵完一遍的间隙,对刘巨说:“好诗,好诗,先生所作的确是好诗!”
刘巨听到苏轼的称赞,心中更加高兴,可是,他仍然谦虚地说:“拙作,拙作,我想听到的,是这首诗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你能说说看吗?”
苏轼便直言道:“依学生看来,整首诗作气势雄伟,辞藻华丽,别具一格;不过,这最后一句,若改为‘雪片落蒹葭’,既指出了鹭鸶的出处,又令人想起白鹭如雪的意境,岂不更好一些?”
刘巨听后,细一琢磨,不由拍手叫道:“改得好,改得好啊!”
然后,他又情不自禁地叹道:“看来还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的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啊!”
接着,他亲切地对苏轼说:“看来我已经当不了你的老师了!”
苏轼见状,不好意思地说:“先生今日这么说,该不是赶我走吧?”
刘巨说:“不,我说的是真心话,不做老师,可做诗友,互相学习,为何要赶你走呢?”
关于苏轼的读书故事
相传,北宋年间,苏轼因朝政被贬到汝州,任团练使。初到汝州,看到这里到处穷山恶水,苏轼自恃才高,很瞧不起那里的文武官员,经常闭门谢客。
一日,他在衙门里觉得闷,便独自溯汝河而上去游云梦山。踏着两山夹峙树林生的林间小径过了紫逻口,穿过水流哗哗的汝河桥,随着熙熙攘攘笑语喧哗的滚滚人流,苏轼走到云梦山下。只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钟楼巍巍桃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在绿树掩映下,云梦寺深藏不露,古朴静雅。苏轼顿时悟道,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又是鬼谷讲学授徒的地方,必有文海高僧,若能暗访出来,也算是一个他乡知已了。
于是他折下一银树枝当拐杖,化装成一个土老冒儿走进寺院。这时已近中午,睛空万里,骄阳似火,苏轼走了半日口喝难耐,便走在寺内讨口茶喝。他看见寺内一个小和尚手拿鸡毛帚子正在大殿里给香案扫尘,苏轼忽发异想,先试试这云梦寺的.小和尚有多少才智,不就知道寺内高僧的智慧之水有多深了吗?于是,他大大洋洋踱进大殿,在香案前正襟危坐,还没顾上说口渴,谁知那小和尚一看见他,忙停下手里活计,双手一合施一礼说:“阿弥佗佛,请施主暂在殿内消汗,贫僧马上去取茶伺候,并且一定给施主送上您点要的杜仲名茶。”
小和尚退出大殿去了,苏轼坐在香案前惊得目瞪口呆。一会儿,一壶泡得浓香扑鼻的杜仲茶献了上来,苏轼静坐在大殿里品茶,仍不理解小和尚是如何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所求,苏轼还敢去和云梦高僧高谈阔论吗?他顿时泄了气,喝完茶以后,他连身份也没敢亮出来,忙匆匆随着进香的人流去观党云梦仙境,然后便直出云梦山去了。
苏轼回到汝州,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不服气,难道这汝州还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还真有文比孔丘、武赛子龙的能人,他遍览群书熟知云梦古今,又搜肠刮肚拟出《咏云梦》诗八道,便再赴云梦山想与云梦僧一决高低。
这天,苏轼穿戴整齐官袍官衣,领着大小随从12人,前夹后拥又赴云梦山。走到寺院门前,只见一座云梦寺张灯结彩,十几个僧人分列寺门两旁,两幅长幡由两个小僧人举着列在队前,苏轼抬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学士游云梦鬼谷生辉,
练使赋佳作汝河增光。”
苏轼大吃一惊,急步上前与云梦众僧一阵寒喧,急步走入大殿,只见殿内一张八仙桌上摆着十二只茶杯,还为他另备一张香案,放着文房四宝,很明显,云梦寺早有准备等待他来挥笔赋诗呢?
苏轼十分吃惊,当云梦寺主持请苏轼挥毫命笔的时候,苏轼一定要让云梦僧说出他们神算的奥秘,小和尚笑着说:“那天你手柱拐杖为木,风尘仆仆为土,就是一个仁字;你头顶草帽,两手甩开,两腿夹杖巍巍而立不是一个“茶”字吗?我就知道先生是向我求杜仲茶!“苏轼说:“那么今天呢?”
云梦寺主持说:“今天知晓你要登云梦山就更没有什么秘密了。云梦山之颠有御药园,御药园上有观天台,在台上天尚可观,练使官样打扮而来,我远远已从观天镜里看见了你,并且山上早有传闻,苏学士荣任汝州团练使,我们自然应有所准备,为练使接风了。”
苏轼闻听后惊愕不已,他想,自己饱读诗书,在当朝皇帝面前尚敢舞文弄墨,而在云梦山里竟被一个小和尚猜得入木三分。老主持在观天台窥视知我要来不算什么高悟,但出家之人竟对我这么了解,早有所备不得不使苏轼十二分地佩服。于是苏轼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汝河河清清,云梦梦长长,鬼谷谷渊渊,古今难思量!”
从此以后,苏轼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学问再高天外有天。他更加苦读万卷书,认真做学问,写出了不少名篇佳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苏轼的读书故事阅读
相传,北宋年间,苏轼因诽谤朝政被贬到汝州,任团练使。初到汝州,看到这里到处穷山恶水,苏轼自恃才高,很瞧不起那里的文武官员,经常闭门谢客。
一日,他在衙门里觉得闷,便独自溯汝河而上去游云梦山。踏着两山夹峙树林生的林间小径过了紫逻口,穿过水流哗哗的汝河桥,随着熙熙攘攘笑语喧哗的滚滚人流,苏轼走到云梦山下。只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钟楼巍巍桃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在绿树掩映下,云梦寺深藏不露,古朴静雅。苏轼顿时悟道,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又是鬼谷讲学授徒的'地方,必有文海高僧,若能暗访出来,也算是一个他乡知已了。
于是他折下一银树枝当拐杖,化装成一个土老冒儿走进寺院。这时已近中午,睛空万里,骄阳似火,苏轼走了半日口喝难耐,便走在寺内讨口茶喝。他看见寺内一个小和尚手拿鸡毛帚子正在大殿里给香案扫尘,苏轼忽发异想,先试试这云梦寺的小和尚有多少才智,不就知道寺内高僧的智慧之水有多深了吗?于是,他大大洋洋踱进大殿,在香案前正襟危坐,还没顾上说口渴,谁知那小和尚一看见他,忙停下手里活计,双手一合施一礼说:“阿弥佗佛,请施主暂在殿内消汗,贫僧马上去取茶伺候,并且一定给施主送上您点要的杜仲名茶。”
小和尚退出大殿去了,苏轼坐在香案前惊得目瞪口呆。一会儿,一壶泡得浓香扑鼻的杜仲茶献了上来,苏轼静坐在大殿里品茶,仍不理解小和尚是如何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所求,苏轼还敢去和云梦高僧高谈阔论吗?他顿时泄了气,喝完茶以后,他连身份也没敢亮出来,忙匆匆随着进香的人流去观党云梦仙境,然后便直出云梦山去了。
苏轼回到汝州,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不服气,难道这汝州还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还真有文比孔丘、武赛子龙的能人,他遍览群书熟知云梦古今,又搜肠刮肚拟出《咏云梦》诗八道,便再赴云梦山想与云梦僧一决高低。
这天,苏轼穿戴整齐官袍官衣,领着大小随从12人,前夹后拥又赴云梦山。走到寺院门前,只见一座云梦寺张灯结彩,十几个僧人分列寺门两旁,两幅长幡由两个小僧人举着列在队前,苏轼抬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学士游云梦鬼谷生辉,
练使赋佳作汝河增光。”
苏轼大吃一惊,急步上前与云梦众僧一阵寒喧,急步走入大殿,只见殿内一张八仙桌上摆着十二只茶杯,还为他另备一张香案,放着文房四宝,很明显,云梦寺早有准备等待他来挥笔赋诗呢?
苏轼十分吃惊,当云梦寺主持请苏轼挥毫命笔的时候,苏轼一定要让云梦僧说出他们神算的奥秘,小和尚笑着说:“那天你手柱拐杖为木,风尘仆仆为土,就是一个仁字;你头顶草帽,两手甩开,两腿夹杖巍巍而立不是一个“茶”字吗?我就知道先生是向我求杜仲茶!“苏轼说:“那么今天呢?”
云梦寺主持说:“今天知晓你要登云梦山就更没有什么秘密了。云梦山之颠有御药园,御药园上有观天台,在台上天尚可观,练使官样打扮而来,我远远已从观天镜里看见了你,并且山上早有传闻,苏学士荣任汝州团练使,我们自然应有所准备,为练使接风了。”
苏轼闻听后惊愕不已,他想,自己饱读诗书,在当朝皇帝面前尚敢舞文弄墨,而在云梦山里竟被一个小和尚猜得入木三分。老主持在观天台窥视知我要来不算什么高悟,但出家之人竟对我这么了解,早有所备不得不使苏轼十二分地佩服。于是苏轼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汝河河清清,云梦梦长长,鬼谷谷渊渊,古今难思量!”
从此以后,苏轼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学问再高天外有天。他更加苦读万卷书,认真做学问,写出了不少名篇佳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7、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