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名言 > 皇帝内经之励志名言 正文

皇帝内经之励志名言

时间:2025-05-07 23:31:14

黄帝内经白话文:皇帝内经之素问

  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麽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

  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

  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陰陽的平衡。气血陰陽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陰陽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太陽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陰不足而陽有余,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陽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经的太溪穴。陽明经脉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气重并于陽明,当用泻陽补陰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陽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陰经的太白穴。少陽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陽蹻脉前的少陽劢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陽经的临泣穴。少陽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陽太过。太陰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陰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陽泻陰的治疗方法,补足陽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陰之太白穴。

  二陰经脉独盛,是少陰厥气上逆,而陽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陽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陰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陰经脉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决陰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黄帝说:太陽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陽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黄帝说:少陽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实。黄帝说:陽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象大而浮。太陰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陰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

  附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婬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婬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婬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陰陽,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婬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婬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陰陽,揆度以为常也。

  太陽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陽明脏独至,是陽气重并也,当泻陽补陰,取之下俞。少陽脏独至,是厥气也,足乔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独至者,一陽之过也。太陰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补陽泻陰。一陽独啸,少陽厥也,陽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陽补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陽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陽陰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陽脏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肾沉不浮也。

关于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书中除了包含医学的内容外还包括伦理学的内容,其中《素问》中有大量关于医德的记述。

  《素问》认为医生要认真研究医学理论,从事医疗实践,“通书受事众多”(《徵四失论》),否则,“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同上),等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埋怨自己学术不精或归罪老师教得不好,那就晚了。

  如果造成“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离合真邪论》)的悲剧发生,把痛苦留给了患者,把本不该死的人给治死了,那就更应该受到道德的遣责。

  鉴于此,医生必须从多方面下功夫,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的各个环节上去进行深钻细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加工骨角那样切之而复蹉之,像加工玉石那样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真精。

  《素问》中记载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原则,可谓“术之精”反映的一个侧面。有从八纲辨治入手的,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之治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同上),此表里之治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至真要大论》)等。

  也有从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入手的.,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六元纪大论》)还有从调整机体平衡关系入手的,如“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至真要大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阴阳应象大论》)等。

  《素问》中集中了丰富多彩的治法,可谓“术之精”反映的又一个侧面。有从整体出发而决定的标本先后和逆从正反的不同治法,在《标本病传论》和《至真要大论》中有详尽的论述,指出“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有从疾病的不同情况入手而采取各种不同治法的,分布于全书许多章节中。

  如以手法为主的针法、灸法、洗浴、熨贴、按摩(《玉机真藏论》)、导引(《奇病论)等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汗法(《玉机真藏论》)、下法(《热论》)、清法、消法(《六元纪大论》)、温法、补法、和法(《至真要大论》)等和放血(《三部九候论》)、食疗(《病能(态)论》)、隔离(《刺法论》)、康复(《热论》)等其它方法。

  《素问》中汇集了精要的药物学知识,这也可以认为是“术之精”的反映。它运用了谷、生铁落、血余炭、泽泻、鸡矢白、乌贼骨、佩兰、辰砂、雄黄、雌黄、金箔等多种动物、植物、矿物作为治病的药物,并制成汤、丸、散、膏、丹等多种供内服和外用的不同剂型,有的用于疾病的预防,有的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开创了我国方剂学的先河,而且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药物的认识也达到了相对臻善的程度,指出药物的性味与其作用于人体部位的关系是“味厚者为阴”,“阴味出下窍”“气厚者为阳”,“阳味出上窍”(《阴阳应象大论》)与治疗的关系是“味厚则泄,薄则通”(同上)具体作用是“甘缓”、“辛散”、“酸收”、“苦燥”、“淡泄”、“咸泻”(《至真要大论》)等。

黄帝内经·素问之评热病论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呜、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呜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

  《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内容是博大精深的。

  风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翻译】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翻译】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原文】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翻译】风邪由扬名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

  【原文】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府,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翻译】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也有的叫寒热。

  【原文】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翻译】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原文】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翻译】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逾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原文】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翻译】黄帝问道:五脏风证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

  【原文】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白并)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翻译】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

  【原文】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翻译】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躁,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

  【原文】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翻译】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

  【原文】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翻译】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

  【原文】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疒龍)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火台),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翻译】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疣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

  【原文】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翻译】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胀满,如少穿衣,腹即脘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

  【原文】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翻译】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

  【原文】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翻译】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侵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

  【原文】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翻译】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

  【原文】帝曰:善。

  【翻译】黄帝道: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