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蒸肉里思乡味散文随笔
外婆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街边的快餐店里吃着7元一份的炒面,干巴巴的炒面噎的我眼睛有点泛红。她说她“藏”了一坛子米粉肉就等着我回家,听到我暑假不回去后,她在电话那头半天没有言语。我知道她肯定很失落,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就像我在电话的这一头过的并不好却仍不舍得回家一样。
香椿粉蒸肉是我们这一群小孩的最爱。每每蒸香椿粉蒸肉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都要趴在灶台旁边守着。在升腾的热气里,粉蒸肉的米香裹着香椿叶的清香在空气里打着圈儿,直挠的人胃里痒痒的,于是等不及上桌,必要趁大人不注意取出一块放进嘴里,那种酥软爽口、糯而清香的滋味,至今回想起来都让人食指大动。
“椿树椿树你姓王,我长高了你长长。你长长了做架梁,我长高了穿衣裳”谷雨前后是采摘香椿叶最好的时节。每当这个时候,外婆就会搬出她的大铁锅,开始忙着炒米,磨米粉。我小时候是个小吃货,特别喜欢趴在灶台旁边看外婆炒米,看那些小米粒儿在外婆的大锅铲下跳来跳去,由白转黄,慢慢变成诱人的`金黄色,散发出阵阵香味。这个时候,外婆就会把金米粒儿盛出,摊开晾凉。而我总是会趁外婆不注意的时候抓一把炒米放进嘴里,但其实满嘴的米香早已暴露了我的小动作。
金黄的米粉,喷香的老椿叶,红白相间的五花肉,还有绘着大红牡丹的瓷坛子,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只需将腌渍好五花肉裹上一层黄灿灿的米粉,码入事先准备好的小坛子里,压实,再铺上层厚厚的香椿叶,封住坛口,过上四五天,香椿叶的香味渗入肉里,香味也更加浓郁。这个时候取出二三,放入蒸笼,用大火蒸上三十分钟,取出翻扣在盘中,撒上葱花,一道酥软爽口的香椿粉蒸肉就可以上桌了。
那个时候家里小孩多,我又长的比较瘦小,常常等我爬上八仙桌,粉蒸肉已经所剩无几了,我只好使出我的必杀技——嚎啕大哭,他们为此叫我爱哭鬼,却又不得不把他们碗里的粉蒸肉夹给我。当初的那一群小屁孩现在都已经长大,有了各自要奔的前程。外婆的厨房少了我们这些“贪吃鬼”似乎冷清了许多。
袁枚在他的的《随园食单》中这样称赞粉蒸肉,“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粉蒸肉的滋味其实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外婆的香椿粉蒸肉由于放入坛内的香椿叶用的谷雨前后的老椿叶,香味浓烈,因此做出来的粉蒸肉滋味也就更加劲道。
听外婆他们说,粉蒸肉是著名的"沔阳三蒸"之一。相传陈友谅从家乡沔阳率兵远征采石矶前夕,为了犒慰兵勇,鼓舞士气,令随军包厨按"征"字做一些家乡菜肴,寓意取得远征的胜利。聪明的厨师按"征""蒸"同音不同字的意思做出了蒸鱼、蒸肉、蒸圆子。陈友谅的夫人罗氏又乘兴用现成青菜――商蒿洗净切断,用蒸鱼肉的米粉加入调料拌匀蒸熟,送上餐桌,众将士极喜食,赞不绝口。从此这一带的老百姓纷纷效仿,在喜庆的日子里,也用"三蒸"作为大菜宴请宾客,粉蒸肉也开始流传于江浙一带,而智慧的老家人,因为在粉蒸肉里放入了香椿叶,使得这一道普通的粉蒸肉烙下了老家的印记。
让胃感到充实,心也就满满的。因为每一道家常菜的背后都是外婆和妈妈们在厨房的默默坚守,每一道菜都倾注了她们的,爱与时光。
冬日思秋-散文随笔
冬日思秋_散文随笔
南方的四季,不分明,模糊得惨白。
太阳照常升起,一月中到二月初,已经持续半个多月二十几度的温度。没有风、没有雨、更没有雪。这种天气让人很提不起精神。如这沉闷的天气,郁郁寡欢。不禁让人怀念起有金黄落叶的秋。虽然初秋、中秋、深秋、晚秋都没有明显的边界,但相对于一年四季,仍是让人留恋可想的。
春天的花,盛开太迟,太不明显,直接过度到夏天盛放,没有太多惊喜。只有秋天,在秋风萧瑟中,感受一年即将消逝,心生一丝暖凉。因这南方的温度,催生不一样的心境。
一年四季中,只有秋,给人更多的思考和怀念。不知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还是秋特有的魅力和气质。也和诗人、作家、歌词创作者写秋不无关系,很打动人,给人慰藉。
秋天仿佛充满了故事。一片落叶、一根枝梢、一阵微风,都饱含沧桑,像家里的老人,充满岁月的故事。年轻人,又该体会到怎样的秋,或许会把成长的记忆,写进岁月的年轮,在今后的日子里,找寻过去的回忆。又或许,秋风催生了留恋,进入生命中的秋,在树荫下,听风雨似歌。秋天埋藏了春天和夏天的故事,化作一片片收获的金黄,映着生命的成熟。谁又能在时光机里,寻回过去的记忆。在说了再见以后的告别里,又化做一片落叶,回归大地的怀抱,与大地柔语。落叶仿佛是信使,邮差般收容所有人的信,收集后倾述浑厚的大地,让一世的`牵挂落地。
落日更加缓缓,低头找寻,只剩落叶满地,氤氲了敏感的情愫,拉长了深秋的缠绵。我们都是尘世里渺小的一粒微尘,却也被感动得冗自洒落下泪水,作别深秋的思。如所有人都知道,世间不变的,是四季的轮回,在下一个轮回,谁又会被感动得痛彻心扉。四季依旧,人已苍老。花谢了,结了果,谁还记得曾经的艳丽,人们只要结果。如这缓缓的落日,人们也只被感动过往的种种,如这深秋的红枫,夕阳下,成为明晰的剪影,细节全无,却铭记在心里。
缓缓飘落的枯叶,为何树木的挽回都没有用。岁月已尽吧。像思念,唯有坠到心灵的土地,才结束一生的漂浮。落叶带走了秋的思念,在这秋末里,化作两行热烈的泪,温盈眼眶。这由盛夏转为秋末的余温,耗尽一生的追求。那铺满一地的渺小,在飘落的那一刻,承载了多少人的思念。半生的眷恋,化作最后的圆舞,落进大地的黄土。见证了初见即别离,落叶终归根,带着终生的乡愁。
如今花无语,只剩秋风秋叶,朝朝暮暮话秋雨。那不是花的世界。在春天夏天里,她已太过惹眼,秋是叶子的季节,花已不再陪伴,虽然春夏叶衬花。秋的伤,是伤花的别离吗?秋的悲,是悲花的凋零吗?秋天的一切,有花的情愫吗?谁来告知这个事实。如今花无语。花始终不是秋故事的主角。她属于欢乐的炽烈,与秋的曲调毫不相关。但是谁,定格这悲痛的格调,摒弃花的主角。要来一次争辩,冬作裁判如何?不是心里喜繁盛,话已寂寥,冬已沉寂。如果有情,已不是花无语。命运的安排,遵守自然的逻辑。
又何必妒忌、又何必思恋,又何必悲伤,有人在冬日思秋,必有人夏日盼冬,人世,南方、北方,怀念不堪。心若知晓,便也坦然。春日骄灼,夏日似歌,秋日愁思,冬日怀伤。四季一歌,转了风景舞台;年轮一圈,换了无穷年代。
南方的四季,不分明,感动得流泪,畅想了华彩。敏感得落泪,回忆得惘然。
归思无限散文随笔
入夜,倚在床头拨弄手机,浏览空间动态,看到好友更新的说说:中国最美丽的地方——被窝!后边全是偷笑的表情。忍不住莞尔,这小妮子,俏皮不减当年呢!
一下子联想到张爱玲《姑姑语录》里的“视睡如归”。觉得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俗一雅,却都道出了人生的情趣,后者的“归”字于平淡中更有无限况味。一念至“归”,顿觉思绪活跃起来。记得以前读古诗词,一直钟情“归”这个字。
少时读书,学到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特别喜欢那一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觉得有一种清幽、心安的意境。记得当时老师说后一句诗意的理解尚无定论,一是说诗人在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另一种说法是芙蓉山的主人风雪夜归。这么多年,我一直倾向于第二种理解,只因为一个温暖的“归”字。天色入暮,青山遥远模糊,风啸雪飘、天寒地冻,然而风雪再大,也挡不住对家的.眷恋;茅屋再贫,也能安定一颗夜归人的心。
后来读到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那一句“何日归家洗客袍”,让人顿生无限感慨。在一个羁旅他乡的游子心里,纵使眼前是令无数文人骚客浮想联翩的胜景,也无心欣赏,他心里惦记的只是何时结束这漂泊无定的生活,和家人团聚,回到家乡浣洗那沾染了一身风尘的客袍。
也特别喜欢《诗经》里“归”的另一种解释:出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当翠绿繁茂的桃树绽开一树红艳艳的桃花时,美丽的姑娘就出嫁了,找到了好婆家,她的贤惠善良定能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明艳的桃花,如花的姑娘,字里行间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多让人心醉啊!姑娘嫁人后也算找到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家,开始一段新生活,这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归”么?
时钟嗒嗒将我的思绪扯回,此时夜已阑珊,街上尚有行人的笑语,窗外呼呼的风声伴着汽车的鸣笛声不时响起,想到行人急匆匆在街上行走的样子,再看自己身处斗室内,身有归处,心境安然,不禁由衷地给好友的说说点赞。
雨后杂思散文随笔
午后下了场雨,雨下的不大,只是在裸露的土地上留下了一片湿湿的痕迹。天依然还是阴着似乎还有许多伤心的故事没有讲完。初秋的雨后有了几许的清凉,风儿从打开的窗户钻进来扑在人的身上使人顿感秋意绵绵。
我独自坐在写字桌前,手中的香烟已经燃过了大半,灰白的烟灰附在燃着的香烟上迟迟不肯落下,我不忍将那半截的烟灰弹在桌边的烟缸里,我静静地看着它,连手也不敢动一下,我猜想:那灰白的家伙是否在向它的另一半叙述着自己被燃烧的痛楚、或者还有着一丝深深地离别的眷恋!然而,一丝微风拂过,那家伙还是掉在了我面前的草纸上摔得粉碎。于是,我把落下的烟灰捡起和着我手中的小半截烟头一起放在了烟缸里,我想,它们原本是一体的同胞,还是把它们安放在一起吧!
面向窗外,我很想雨儿能再下起来。我对秋的雨并没有太多的情节,只是想着这初秋的雨水能让户外的鲜花小草和那些树们得到更多的滋润,在深秋到来以前能有一个更好的活法,仅此而已。而雨儿却一直保持着矜持,似一位老道的少妇一直努力地保护着自己的痛苦、、、、
往往人的心情是与天气相沟通的。而此时我的心境却与这阴郁的天气没有任何的撕扯,我甚至用我的心眺望到了氤氲以外的阳光,此时,除了盼着雨儿能重新地下起外也就再没有更多的思想,心情更不会被这样阴郁的天气所左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对身边的事都会用清淡的眼睛去看待,于是,一切也都变得很简单了。生活教会了我很多调适心情的方法,此时阴郁的天气无非是一道风景罢了。我不是那种有思想的人,我只是一个小人物、小人物的思想是不该太复杂的,因而,凡事我都不想动用我那根敏感的神经去挥泻我的欲望。近十几年来,我多少学会了一点做小人物的学问,那就是:万不可为虚渺的欲望而打碎你现有的平静与安逸。我不是个消极主义者,我只是在注意我的思想不要成为一个个自设的陷阱,我的行为不要伤害我身边的无辜,我时刻提醒自己: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我只认为,我能做的才是我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地配合妻子的情绪,也找一些小把戏逗老婆孩子开心,这是我能做的`。
生活里我有我的爱好,比如写一点我认为象文章一样的东西{决不是记叙文}自己把玩,也不想且也不能给人以多少的启示只是自娱自乐而已。我喜欢结交一些朋友-------同性异性的朋友,交一些人家能认可我、我亦能认可人家的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对于女性朋友我一直遵循夫子的教诲,做到“贤贤易色”。我也有一些养鱼观花的雅趣,但都不是“雅”的很深,因为我没有太多的钱来玩出一种风雅、也没有太多的经验不使自己深陷其间-------我想,这也是一种乐趣吧!
生活里我也会有我的孤独与痛苦。每当此时我会把自己深锁在黑夜里,吸一整盒的烟直到口中苦涩难耐便把空的烟盒扔掉、也一并扔掉我的痛苦与孤独。
此刻,在这个初秋的雨后我独享着一个人的清静,任户外初秋的风儿吹在我的脸上,任思绪在这个潮湿的午后荡漾,把心中的淡然与坦然倾泻在眼前的稿纸之上与人同喜同欢,这是一件多么舒心的事情呀!油然,我的脑海之中生出那篇散文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得意;尽管我不是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