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呼兰河传励志句子 正文

呼兰河传励志句子

时间:2025-05-23 08:58:26

  《呼兰河传》经典词:

  眉如春山眉如卧蚕颧骨高耸黑里透红涂脂抹粉酒窝迷人

  笑厣动人轮廓分明面面相觑油头粉面方面大耳广额方颐

  气色红润容光焕发酒窝深陷白净柔嫩春风满面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和颜悦色喜形于色面黄肌瘦愁云满面

  面如银盘阔脸暴腮两腮圆润面容丰腴黑里透红涂脂抹粉

  耳目一新方面大耳肥头大耳耳聪目明两耳垂肩眉如新月

  眉如春山眉如卧蚕颧骨高耸黑里透红涂脂抹粉酒窝迷人

  笑厣动人轮廓分明面面相觑油头粉面方面大耳广额方颐

  气色红润容光焕发酒窝深陷白净柔嫩春风满面神采飞扬

  《呼兰河传》经典句子:

  1、过了几天,老胡家就打起了团圆媳妇,不分昼夜。我念诗时,总能听到她哭的声音。

  2、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3、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个园子,里面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很新鲜,让人感觉十分有活力。在园子里无论我怎样闹,祖父总是放纵我,宽容我。这玩玩,那玩玩,玩腻了,就去祖父那儿闹一阵。园子里所有不会动的东西,都活了,很自由,也很快乐,我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了。祖父常与我开玩笑,我很快乐。在我三岁的时,我喜欢把纸窗用手指捅,祖母用针刺我的手,所以我不喜爱她。在她临死前,我还吓了她一跳,她就又骂起我来,我不记仇,只是觉得好玩。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他的手走向后园,祖母就又骂起我来,一到后园,整个世界就变了,我摘了几朵玫瑰插在祖父的帽子了,祖父还说:“春雨大,二里路都闻到玫瑰的香,我窃笑起来,祖母见了大笑。

  4、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

  5、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6、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7、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8、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9、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10、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11、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2、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13、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14、婆婆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变本加厉的折磨小团圆媳妇,日久天长,团圆媳妇生了病,婆婆又给她治病,东家出个偏方,西家出个秘方,反正,只要是办法,不管好坏都用了。这下,团圆媳妇不但没好,反而更加严重了。一天,来了个云游真人,又是给她画符,又是在脚心上画记号,最后,又替团圆媳妇打抱不平。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没把团圆媳妇的病治好。

  15、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16、有时候玩,是自己一个人。一天,我躺在蒿草上似睡,突然听见说说笑笑的声音,老厨子告诉我老胡家团圆媳妇来了。我要去看,祖父让我吃饭,我吃了一点儿,在等祖父,祖父却吃得很慢。周三奶来了,拉着祖父要走,我心里埋怨着。到了老胡家,我一见那小姑娘就没兴趣了,出了门,老太太们就评价团圆媳妇不怎么好。

  17、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18、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9、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20、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21、老胡家跳大神了,这次是为团圆媳妇。我都学会歌词了,祖父母听到我唱时,就说要让老胡家二月搬走。

  22、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以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呼兰河传》主要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

  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开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第三章是整部小说的重彩油画的聚焦点,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

  第四章写“我”家,共五小节,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分别是: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每个小节就是一个完整的言说序列。该章节,从“我家”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

  第六章写有二伯。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第五章泼墨浇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大的耐心和顽强意志,筑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为缓冲和过渡,形成了一片独立而稳定的区域。

  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呼兰河传》一共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黑龙江人。原名张道莹,笔名萧红,悄吟。

  1930年,结识萧军,两人相爱,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3年与萧军自赞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主要作品有长篇《马伯乐》,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读后感:

  以前,我喜欢张爱玲,她笔下的故事多么精致,精致到每一声叹息。而萧红是不同的,萧红是大气的,萧红更是寂寞的。最平常不过的语句像一条悠悠的小河,从容地淌过心灵,进而渗透下空空落落的苍茫。正如茅盾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童年往事的欢欣悲伤,呼兰河小城生活的刻板单调,良善愚昧的人们所目睹的一切幸与不幸,都在萧红带着泪的讲述之中。边看《呼兰河传》是边要流泪的,它触动着每一根敏感的神经,仿佛每一个阅读者都成了萧红。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就是读到这里,我心中的酸楚达到了极点。书中的结局是后花园的主人都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而我童年的故事也有斑斓的后花园,而故事的延续,我不忍想像。

  回老家过的春节是最为落寞的,我的心境一下贴近了萧红。家里的一切似乎都很熟悉,地里仍是长着大片带霜的菜,房屋也仍是红瓦青砖,只不过路宽了,车子多了,桥宽了,河水浅了。门上贴着白联,外老太爷是年前走的。他年轻的时候在中学任职,我出生的时候,他就已经退休了,可说话一直是严厉先生的派头,哪个做事不周全,他都要训斥。对我们这般小孩,却总是拿出各种玩意讨好,小时候不喜他总是念经似的说教,拿了他的好处就跑,他就坐在藤椅上笑。转眼间,喜丧热热闹闹地办了,代替这白发老人的只剩下一张黑白照片,我一下回不过神来。奶奶愈发瘦了,新买的棉衣穿成了肥大的袍子,她看起来像八十多岁,老了十岁。她的脸颊瘦得快凹陷下去,牙齿快要全没了。没生病之前,奶奶一直很要强,家里也收拾得体面。小时候快过年,奶奶炸小肉圆,我在一旁唱歌。唱着唱着,馋虫便要出来,眼睛直直盯着沸腾油锅里翻腾的美味,就唱不下去了。要是夏天,奶奶便用钳子收拾田螺,大锅烙出来的锅巴蘸上田螺炒过的汤汁,再好吃不过。以前房屋中间的大榆树被砍掉了,爷爷靠墙围了一圈鸡圈,门前桃树生病也死了,唯有银杏树在风中瑟瑟颤动。麻雀叽叽喳喳,偶尔飞过一只喜鹊,小时候我听老人们讲了不少有关喜鹊的故事。可这种味道,此般情景,现在往后怕是不会有,老人们老了或是不在了,我也长大了。

  书中最值得同情的是小团圆媳妇,无意识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她被一步步折磨致死,丝微的欢唱活泼不被世人容下,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也被愚昧迷信的人们所诅咒。甚至于对于自己的不幸,他们也只有片刻的悲伤,之后仍是静静地活,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新年我也见到一位童年伙伴,她甚至比我小几岁,孩子却已抱在怀里。她的新房装饰得漂亮,婚纱照挂在正中间,被褥看起来是那么新。她神色愉快地说,年后可能和她的丈夫一起去上海,也可能去别的地方。不知为何,对于早早弃学,成家,外出,我总是在其中体悟出类似小团圆媳妇的悲哀,时代不同,这种悲哀仍是延续的。

  《呼兰河传》让我觉得亲近,怀念往事,感思亲人,甚至人生选择。没有谁如萧红般不幸了,可谁的所见不能写成一本《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节选)阅读答案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呼兰河传》(节选)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呼兰河传

  萧红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园子里边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给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趴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呼兰河传》(节选)阅读思考

  11.选文第二段中的划线句写出了榆树怎样不同的情态与特点?试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选文最后两段,品读加点字“义”,说说“我”是个怎样的孩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呼兰河传》是萧红成年时漂泊于香港所作的白传体长篇小说,下面儿段话选自该作品的尾声,请结合选文内容,仔细揣摩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3分)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节选阅读答案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地就睡醒了,醒了一听,处处有鸟叫着,回想昨夜的风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是每念必讲的,这是我的约请。

  祖父正在讲着诗,我家的老厨子就起来了。

  他咳嗽着,听得出来,他担着水桶到井边去挑水去了。

  井口离得我家的住房很远,他摇着井绳哗拉拉地响,日里是听不见的,可是在清晨,就听得分外地清明。

  老厨子挑完了水,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听得见老厨子刷锅的声音刷拉拉地响。老厨子刷完了锅,烧了一锅洗脸水了,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我和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祖父说:

  “起来吧。”

  “再念一首。”

  祖父说:

  “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太阳两丈高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

  我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我。我跳着,大黄狗摇着尾巴。

  大黄狗的头像盆那么大,又胖又圆,我总想要当一匹小马来骑它。祖父说骑不得。

  但是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

  鸡从架里出来了,鸭子从架里出来了,它们抖擞着毛,一出来就连跑带叫的,吵的声音很大。

  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

  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

  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

  我和祖父回到屋里,摆上小桌,祖父吃一碗饭米汤,浇白糖;我则不吃,我要吃烧包米;祖父领着我,到后园去,趟着露水去到包米丛中为我擗一穗包米来。

  擗来了包米,袜子、鞋,都湿了。

  祖父让老厨子把包米给我烧上,等包米烧好了,我已经吃了两碗以上的饭米汤浇白糖了。包米拿来,我吃了一两个粒,就说不好吃,因为我已吃饱了。

  于是我手里拿烧包米就到院子去喂大黄去了。

  “大黄”就是大黄狗的名字。

  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

  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荚豆和小葱子。

  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的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

  那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阅读题目:

  1、请结合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分析概括“祖父”的形象特征。(4分)

  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写到“荒凉”,请问是哪些原因使“我”感到荒凉?(5分)

  3、1946年小说《呼兰河传》出版,茅盾在序言中认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萧红小说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1、祖父的形象特征:从祖父反复念诗讲诗、掰苞米、放养鸡鸭等细节,可以看出祖父慈祥、耐心、细致、勤劳、从容等特点。

  (评分标准:①祖父形象特征答出两点得2分,结合文本举例2分。②如答“简朴、有文化、对‘我’宠爱”等的酌情给分。)

  2、答案:(1)客观环境使她感到荒凉,(满院子蒿草,草丛中有虫子瞎闹。破东西到处乱扔。我家房子多,院子大,人少。)(2)内心寂寞使她感到荒凉。

  (评分标准:①每个方面2分,表述1分。②如未概括,只答具体特征的如“玩伴少,只有祖父、厨子和黄狗,没有小朋友”等的,酌情给分。)

  (背景参考:《呼兰河传》是作者在她病逝前一年即1942年12月写于香港的一部自传性回忆录长篇小说。她以诗化的手法追忆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对人性及人类生存的无可奈何的慨叹。令人惊叹的是,小说中童稚的视野、悲凉的境况和心灵的伤痛竟然和谐统一。)

  3、答案:

  (1)题材选取富有诗意:念诗,阳光,通红的高粱和金黄的谷粒,露水中的后园,墙外的叫卖声,都是富有诗意的意象题材;

  (2)主题发掘富有诗意:祖父对任性的孙女的娇宠和爱怜,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富有诗意的亲情;

  (3)人物刻画富有诗意:慈爱的祖父,勤劳的厨子,任性的“我”,甚至隐身的小贩,似乎都游离于尘埃之外,生活在一种超凡脱俗的纯净世界中,很立体,有情感;

  (4)场景描写富有诗意:小说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画,每一幅画里又有一种自然流畅、情景交融、素朴淡雅的诗意之美。

  或:

  (5)原生态童年生活场景的刻画:赖床,学诗,吃饭,喂狗……

  (6)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描写:学诗,念诗

  (7)充满童稚情趣的俏皮情节:早餐

  (8)质朴直白、清新自然、明快鲜活的文字: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9)长短相近、结构相似、节奏明快、琅琅上口、韵律和谐、回环往复的句子:任举一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