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译本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经的译本,欢迎大家阅读!
在中国《般若心经》的翻译有很多异本;到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古译本大约有九种,其中有两种已经佚失了。现代也有许多种译本,如霍韬晦先生,台大叶阿月教授都有翻译,另有从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心经》。
《般若心经》在中国翻译主要有两大系统,一属略本,另一则属广本。略本的只有正宗分,而广本的除正宗分外,尚有叙分和流通分,是一部完整的经典。但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略本,为玄奘大师翻译的。《般若心经》除玄奘大师翻译外,还有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义净译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多经》;广本系则有唐朝法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有法月重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般若、利言共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智慧轮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法成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朝施护译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九个译本。
其中,鸠摩罗什译的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可见咒和心,翻译时意思很接近,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心」字,指精髓、心脏的意思。在西藏也有所谓的「心中心」,就是精妙、精髓,含有秘密的意义。所以,有人认为《般若心经》就是整个《大般若经》的心髓,若依据我们所看到的经典来讲,确实有这样的意思。因此,若认为我们读诵《般若心经》,就可以把《大般若经》了知、通达,这样想也不见得没道理;但希望大家不要存有这个想法,因为这种想法,恐怕是大家的苟且或偷懒,而非真正掌握到《般若心经》的精义。
《心经》玄奘译本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含义最深,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心经》玄奘译本,更多佛经阅读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全文注音)
bōrěbōluómìduōxīn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zìzàipúsà,xíngshēnbōrěbōluómìduōshí,zhàojiànwǔyùnjiēkōng,dùyīqiēkǔ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lìzǐ,sèbùyìkōng,kōngbùyìsè,sèjíshìkōng,kōngjíshì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xiǎngxíngshí,yìfùrú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lìzǐ,shìzhūfǎkōng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shēngbùmiè,bùgòubùjìng,bùzēngbùjiǎn,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gùkōngzhōngwúsè,wúshòuxiǎngxíng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yǎněrbíshéshēnyì,wúsèshēngxiāngwèichùfǎ,wúyǎn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zhìwúyìshíjiè,wúwúmíng,yìwúwúmíng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zhìwúlǎosǐ,yìwúlǎosǐ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kǔjímièdào,wúzhìyìwúdé,yǐwúsuǒdé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tísàduǒ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xīnwúguà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guààigù,wúyǒukǒngbù,yuǎnlídiāndǎomèngxiǎng,jiūjìngniè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shìzhūfó,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déānuò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zhībōrěbōluómìduō,shìdàshénzhòu,shìdàmíng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wúshàngzhòu,shìwúděngděngzhòu。néngchúyīqiēkǔ,zhēnshíbù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shuōzhòuyuē:
即说咒曰:
jiēdìjiēdì,bōluójiēdì,bōluósēngjiēdì,pútísàpó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多少字?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是哪个?
心经是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心经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心经有多少译本?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是哪个?有多少个字?
其中以玄奘法师汉译本流通最广,共260字。其译本内容约有20处与今日所见的梵文本不同。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
拓展:
《心经》可破除三障
一、报障 报障又分正报和依报。怎么叫正报?怎么叫依报?正报就是正当来受报的,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依报就是依靠这个来生活而受报,也就是衣、食、住等。
我们人这个正报的身体,有好的,有坏的。有的相貌生来就非常英俊、非常的圆满,人人见着人人就欢喜,人人爱敬。见着这个人哪,人人都欢喜他,看着他有这种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样子。什么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这样的人,人人见了都赞叹:“喔!这个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这又分出两种。
有的人,你看他有智慧,但没有善根,这是什么呢?这种人多数是妖魔鬼怪来到世界上。什么叫妖魔鬼怪呀?好像山精,在山里头藏的妖怪,就是那个精灵、魑魅、魍魉等,这些妖怪年头多了,成了老妖精,可以吃人的。后来他也死了,死了来做人,他就比一般人多少聪明一点。但是他做事一点也不聪明,尽做糊涂事。什么坏他做什么,啊!专门不守规矩。哪一种事情是对人最有害处,他大约就做这一种事情,所谓“唯恐天下不乱”,专门扰乱社会的秩序。这一类就是有智慧而无善根的。又有些人在前生尽作好事,但是不研究经典,所以智慧就没有那么多,很愚痴的,这是有善根而无智慧。又有的人,相貌既美满,寿命又长,也富贵,也富有;有的人相貌既丑陋,寿命也不长,很小的岁数就死了,这都是前因后果所现出来的正报。
依报,就是我们依以为生的衣、食、住、行。依报也是由前生所种的因来的。你前生种善因,今生果报就好;前生种恶因,今生果报就坏。所以,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种恶因,将来就不会受恶的果报了,这叫报障。
二、业障 业就是事业的业,不论出家人、在家人,一定都有一种事业来做。一做事业,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很多困难的事情发生。遇到困难的问题,就会生出烦恼,生出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这就叫业障。
三、烦恼障 我们人都有烦恼,这烦恼多数由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多数由贪心生出的,由瞋心生出的,由痴心生出的。
你怎么会有烦恼?你有贪心,贪不来,就生出烦恼了。你有脾气,事情不合你的意了,就生出烦恼。你愚痴,不明白了,就生出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慢心,你有一种骄傲心,你看不起人,于是乎就生出一种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疑心,对一切的事情都生出怀疑,一怀疑也就生出烦恼。还为什么生出烦恼?因为你有邪见,见解不正当,所以就有烦恼生出来。如果你有正知正见,你有真正的这个智慧,对一切事情就都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始至终都非常的明了;你既然明了,就不会有烦恼。所以烦恼障是由贪、瞋、痴、慢、疑、邪见生出来的。
这部《心经》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破除报障、业障、烦恼障。它怎么破除的?因为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动的真心,所以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我们明白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会有真正的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就能把三障给破除了。
心无挂碍离报障。你这个心没有挂碍,就离开你这个报障了。什么叫报障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叫报障。为什么我们有这个身体?就因为有所挂碍。你若无挂碍了,也就是苦乐一如,也无苦、也无乐;也就生死一如,也没有生、也没有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都无动于衷了。苦乐一如也就是顺逆一如,在顺的'境界是这样子,逆的境界也是这样子。总而言之,没有什么可以把他的心给摇动的。为什么不能摇动他的心呢?因为他无挂碍了。有所挂才有所碍,无所挂就无所碍。
这“挂”是怎么样呢?就是吊上,在这儿挂着。“碍”,就是有所障碍。你若无所挂,根本就没有一个挂,又怎么会有个碍呢?你能无挂就无碍,所以说“无所挂碍”。无挂碍,也就是了生死了,这时候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二乘人在他没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就告诉他:“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就慌上来了,就要跑了,说:“我从来没听见这个法,怎么‘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个我不相信!”二乘人不相信这种道理,所以现在说的是菩萨。
菩萨悟得“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要你能回头转身,能以一回头就是了;就是你一转、一转身也就是了。为什么我们不明白菩提?就因为我们背觉合尘,你再能背尘就合觉了。心无挂碍这个时候对一切生死、苦乐、顺逆的境界都无动于衷,这就无挂碍。这个时候就离报障了,这个身体的障碍就会离开了。我们为什么离不开这个身体?因为我们把身体看得很重。所有的人求名、求利,日夜奔波忙碌,为的什么?就为了这个身体。想法子给这个身体做个好好的奴隶,做个好好的马牛,不愿意对不起这个身体。
可是这个身体对你毫不客气,为什么呢?你对它再好,啊!好像那个波斯匿王在孩孺的时候,肤腠也润泽,气血也充满;等到老的时候,就“发白面皱,逮将不久”了,发也白了、面也生了水波浪了。面上的皱纹就好像大海的波浪似的,在这脸上一层一层的走。“逮将不久”,很快就会死了。这都是因为有挂碍,挂着这个身体就有报障。你若无挂碍了,不执着这个业报的身,就是无我了,无我就没有报障了,所以才说“心无挂碍离报障”。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是说你若是无所挂碍,就没有恐怖,就不怕了。没有恐怖,就能远离颠倒梦想,一切的颠倒、梦想都没有了。没有恐怖就破除你的业障,没有颠倒梦想就破除你的烦恼障。
这个“无挂碍”是很不容易做得到的,好像说我什么都不想,我就想我的父亲、母亲,不错这是孝道,虽然是孝道但这也是挂碍。或者说我什么都不想了,我就想着我的儿子和女儿,这是一种慈悲心,虽然是慈悲心也是一种挂碍,这是好的挂碍。又或者说我有个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我朝思暮想,早晨也想、晚间也想,虽然这么想,但是就见不着面,这也是挂碍。总而言之,你放不下的就是挂碍,你能放下就是无挂碍了,所以说“无挂碍名真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了。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我在中国的时候,在苏州灵岩山遇到一个真正放下的和尚。我在去年暑假的时候讲过一次,不过有很多人没有听过,所以再讲一次。这个和尚是参禅的,一天到晚参禅打坐,他的名字叫大休。这个大休禅师,他专门参禅打坐,以后他真放下了。怎么放下呢?我告诉你,他写了一幅对联,他说:“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无大,也没有大;无小,也没有小;无内外,也没有内、也没有外,你说这是个什么?“自休自了自安排”,我自己休、自己了,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他安排什么事情呢?很奇怪的,他在那个石壁上凿出个窟窿来,这窟窿正能坐下一个人。他又用石头做了一块石门,这个石门又用铁凿上,可以开、可以关的。他就自己坐进那石壁里,把石头门关上,就圆寂了、入涅槃了,就了了!你说这多简单。
无挂碍名真放下。什么都不执着了。再无恐怖业障除。为什么恐怖?就因为有业障;你没有恐怖,业障也没有了。远离颠倒生相破。我们众生就是颠倒;若能离开颠倒,就是生相无明也破了。梦想粗细沙惑如。你若没有颠倒,就没有梦想了;没有梦想,也就没有粗惑、细惑,也没有尘沙惑了,都是合真如的妙理了。
三障消融圆三德。这时候你的业障、报障、烦恼障都消融了。“圆三德”,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这三德也圆满了、圆融了。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中,比较受推崇的有卞之琳译本、梁实秋译本、朱生豪译本。那么梁实秋作家的大家了解?
《哈姆雷特》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
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梁实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人生完成煌煌四十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海内外能独自把莎剧全部译成汉语的,迄今只有梁实秋先生一人。并且他对待翻译的态度与他的人生观一样,传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在翻译莎士比亚时,他经过大量的“爬梳剖析”,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增删的牛津版本作为原文材料,还广泛阅读了许多莎剧专家的大量注释,作细致的比较鉴别,尽量使译作与原作保持一致。
梁实秋的译文: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究竟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恨事拼命相斗,才是英雄气概呢?死,——长眠,——如此而已;梁实秋采用了散文体,把原文中的“无韵体”一律译成散文,而“原文中押韵之处则悉数译为韵语。”用散文体翻译莎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白话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于译为散文的原因,他在30年代出版的莎剧译本的《例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这样谈到,“莎翁的原文大部分是‘无韵诗’,凡原文为‘无韵诗’,则亦译为散文。因为‘无韵诗’中文根本无此体裁,莎翁之运用‘无韵诗’体亦甚自由,实已接近散文,不过节奏稍微齐整;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上演员并不咿呀吟诵,亦读若散文一般。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不过,所谓无韵诗并不是等于把散文拿来分开排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他的译文不是单纯的直译,逐字直译会成为令人无法卒读的文字,也不是完全意译,因为意译能产生流畅的文字,但与原文的语气和节奏相差太远了。梁实秋的散文译本通俗易懂,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索然无味。“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一个踌躇满志又迷茫敏感的王子形象跃然纸上。三.卞之琳的诗体翻译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有孙大雨,方平,林同济等人,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卞之琳先生。
卞之琳先生认为莎剧本身是一种诗体,而他本人也是诗人,所以卞之琳是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莎剧既然是诗剧,译文也要还其诗剧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复制出同样或相似的效果。周珏良在《卞译莎士比亚悲剧与素体诗的移植》一文中说:“卞译莎士比亚悲剧试用‘顿’的方法把英语素体诗移植到汉语中来是成功的,译文中诗的部分是能让读者感到一种节奏感的。”
卞之琳的译文: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扫它个干净?死,就是睡眠——因为汉语中没有音步,所以卞译采用了模拟办法,以一个两个单音汉字作为一个节拍单位,合成一个“音组”为一“顿”,以顿代步。
再来看看行数的对应。原文是12行半,译文也是12行半,做到了行数相等。不仅行数相等,而且尽可能“对行翻译”,也就是说,译文的诗行顺序与原文尽量取得一致。在他看来,形似,而后神似,得形方可传神。“形似”和“神似”,原本是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力求兼备的品质。真正的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这样强调形式,卞之琳先生是这样说的,“莎士比亚原著的面目是这样,要让读者看到莎士比亚的原来面目。”总之言之,卞先生的译文相当严格地保存了原文的结构,形成了吞吐起伏的节奏,忠实地传达了哈姆雷特王子沉思的内容。
《哈姆雷特》哪个中文译本最好?
近百年来,中国已有多达近二十个不同译本的.《哈姆雷特》,诸如邵挺、梁实秋、田汉、曹未风、朱生豪、孙大雨、卞之琳、方平、林同济,以及姜维枫、北塔等翻译家的汉译本。
在《哈姆雷特》几个有代表性的重要译本中,卞之琳的译本几乎是出现得最迟的,却是最被称道的“精品译作”。卞译《哈姆雷特》初版于1956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他晚年编校定稿的三卷本《卞之琳译文集》(2000年安徽教育出版社)中,他把译名最后确定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剧》。作为著名的诗人与文学翻译家,卞译《哈姆雷特》的优长,主要是吸取了此前各家译本的长处,用他自己的话说:“曾参考曹未风、朱生豪译本(及其吴兴华校本),加工中发现个别不谋而合处,未加更动,个别受启发处,已另行改进,即使晚近才出版的林同济译本,也在新近校订中用以鉴照。”可谓集思广益。此外,卞译还按照莎剧的原样,剧词有诗体与散文体的区别,而不像别的一些译本几乎全是散文化的。
梁实秋翻译的莎剧,每个剧本的前面都有《序言》,分别概述该剧的故事来源、著作年代、版本历史与舞台历史,以及译本所根据的版本等等,而且梁实秋还是唯一以一人之力完成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全部作品的中国作家。莎剧中原文多有猥亵语,梁译做到“悉照译,以存其真”。
朱生豪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