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倒装句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5、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
(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四、自测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5)果得于数里外()(6)如是再啮()..
(7)如其言()(8)啮沙为坎穴()..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6.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④求之下流,固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士卒多为用者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④本来。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
遂、溯)
12.(2分)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河中石兽说课稿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
一、说教材
第一、课文所处位置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第五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与“科学”有关密切关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熟读课文;(2)、把握文章条理;(3)、理清作者思路。
第二、教学目标
依据单元目标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借助工具书以及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文本的基本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朗读文章并背诵文章。(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2、过程与方法:学习诵读文章,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在反复诵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严密的逻辑性。3、情感与价值感: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文中的哲理。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部分词汇的含义,理解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定位朗读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二、说教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深入分析课文,体会作者意图。
2、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说理性文章,因此对课文的阅读至关重要,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阅读方法的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阅读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河中石兽》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一篇文章,课堂从介绍《阅微草堂笔记》导入。纪晓岚曾专门为阅微草堂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这一句是介绍了“阅微”的来历。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就是以笔记的形式记叙一些奇闻异事,以达到说理的目的。
文本的分析采用四步阅读法:第一步:学生自读文章,一遍读一遍疏通生字生词,然后听老师范读,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学生仔细阅读,一遍读一遍读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用“这是一个关于干什么的”的形式说说文本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学生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
第四步:学生细细读每一段,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结果怎么样?
最后师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本课拓展作业:积累几句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说板书|:
河中石兽: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理论+实践=成功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河中石兽注解
文言文《河中石兽》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
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推究。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
21、湮:埋没。
22、颠:颠倒。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25、盖:承接上文,表原因。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洞坑。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的推断。
40、欤:吗,表反问。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yān)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目标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疑读正其音。
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齐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译读明其意。
我设置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译一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翻译,并将个人以及小组不能翻译的句子在班内质疑,师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点突破文章中最有难度的几个句子: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学生完成表格既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之后采用“画一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笔画演示最有难度的句子的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事例,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道理。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中心。
消除了语言障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如果将富有丰富内涵的文言词语仅仅停留在释义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教学中玩味文言文的语言呢?
除了诵读外,“比较法”“想象法”是一种有效而且实在的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精辟的概括,精心的选择比较点,并且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琢磨字词,就必能使得学生登上语言之堂,入运用之室。于是我在第三步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让学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补白的练习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记叙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发我们的联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所谓是一个字写活一个人,一个字激活了一群人。
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是意无穷。让我们带着情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语气语调,实现了读的又一层次的提高。
第三环节:创读悟其理
在前面朗读、理解、赏析、比较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作者纪晓岚文章的三个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耐人寻味;
2、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于是我又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一次穿越,再现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力争演出人物的神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又能走出文本,深刻感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并且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背诵的目的。
第四环节:背读得其法
我采用减字法帮助学生背诵,降低了难度,交给了方法。
最后是课堂小结:让学生感悟,说出自己所得。
六、说作业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或诗句。
七、说板书
河中石兽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借
讲学人:空谈理论事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说《河中石兽》说课稿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理
强调“实践出真知”。
八、思维导图(见下页)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的教学理想。尽管在备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语文组姐妹的帮助,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平实在有限,而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河中石兽》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第一、课文所处位置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第五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与“科学”有关密切关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熟读课文;
(2)把握文章条理;
(3)理清作者思路。
第二、教学目标
依据单元目标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工具书以及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文本的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朗读文章并背诵文章。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诵读文章,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在反复诵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严密的逻辑性。
3、情感与价值感:
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文中的哲理。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部分词汇的含义,理解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定位朗读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二、说教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深入分析课文,体会作者意图。
2、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说理性文章,因此对课文的阅读至关重要,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阅读方法的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阅读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导入:《河中石兽》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一篇文章,课堂从介绍《阅微草堂笔记》导入。纪晓岚曾专门为阅微草堂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这一句是介绍了“阅微”的来历。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就是以笔记的形式记叙一些奇闻异事,以达到说理的目的。
文本的分析采用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学生自读文章,一遍读一遍疏通生字生词,然后听老师范读,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学生仔细阅读,一遍读一遍读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用“这是一个关于干什么的”的形式说说文本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学生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
第四步:学生细细读每一段,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结果怎么样?
最后师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本课拓展作业:积累几句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说板书:
河中石兽: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理论+实践=成功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