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老马识途原文短句 正文

老马识途原文短句

时间:2025-05-24 10:30:02

《道同河间人》文言文翻译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下面小编收集了《道同河间人》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所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②徐本素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以此取祸。

  ——《明史》

  【注】①番禺故号烦剧:番禺从前以事物多而杂乱闻名。

  ②布政使:明代官名,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令率不能堪   堪:胜任

  B、同械其魁通衢   械:用刑具绑缚

  C、其兄弟因怙势为奸  怙:依靠、依仗

  D、后使者甫到   甫:刚刚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数以威福撼同  ③条其事奏之

  ②辄巧诋以罪  ④帝不知其由

  A、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数鞭辱县中佐吏

  ②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③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④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⑤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

  ⑥笞竟始遣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同作番禺知县,不像以往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使当地百姓能够过上稍微安定的生活。

  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权贵朱亮祖接受土豪贿赂,摆下酒宴向道同说情,被道同严辞拒绝。道同也因此遭到朱亮祖的报复。

  C、道同虽然只是个小官吏,却敢上书谈论大臣不守法纪的事。因此,皇帝看过道同的奏本后,认为道同为人正直。但是最终,道同还是因为皇帝的命令而被错杀了。

  D、道同在世时是有求必应,因此,百姓纷纷传说道同为神灵。道同死后,百姓纷纷悼念痛惜他,甚至有的百姓将道同的牌位立在家中,以寄托哀思。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天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战国策·燕策》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

  参考答案:

  1、A(A项中,“堪”应解释为“承受、忍受”)

  2、A(①、②中的“以”都解释为“用”;③中的“其”解释为“他的”,④中的“其”解释为“其中的”。)

  3、D

  4、C(C项错在,富民罗氏并非娶了朱亮祖的女儿,而是送一美女给朱亮祖。)

  5、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天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6、燕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但)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有为了匹死马而白白费掉五百金的?’这个近侍对君王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买活马呢?全天下的人一定都认为您想买千里马,千里马如今就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现在如果(您真的)想要招纳人才,就请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您)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道同河间人》文言文翻译:

  道同是河间人,他的祖先是蒙古族。道同侍奉母亲因为孝敬而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任命为太常司赞礼郎,调出作番禺知县。番禺此前以事务杂乱难理而闻名,而且防守当地的军士尤其蛮横,他们多次鞭打羞辱县中的副佐官吏,以前的县令全都不能忍受。道同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人民依靠他才稍微过上安定的生活。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他多次用权势想操纵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贵物品,他们稍不如意,就用各种罪名诬陷别人。道同用刑具铐住他们中领头的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示众),各个恶霸争着贿赂朱亮祖求他给免罪脱身。亮祖设酒席召来道同,语气和缓地(与他)说这件事情。道同声音严厉地说:“您是大臣,怎么能受小人的`役使呢?”亮祖不能使他屈服。一天,亮祖打破了脚镣和手铐把那个领头的恶霸放走了,他还借口别的事情用板子打了道同。一个姓罗的富民,送美女给朱亮祖,他们兄弟于是依仗权势作坏事。道同还是追究惩处了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了回去。道同郁积不平之气,分条陈述朱亮祖的坏事上奏朝廷。道同的奏章还没到,朱亮祖揭发道同讥讽傲慢不重礼节情况的奏章就先到了。皇帝不知其中的缘由,于是派使臣诛杀道同。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皇帝才明白了,认为道同的职位虽低,却敢于指出大臣不法的事情,他这个人耿直可用,又派使臣宽恕道同。两个使臣同一天到达番禺,后面的使臣刚到,道同已经被杀了。县民哀悼痛惜他,有的人刻木头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问卜事情总是应验,于是传说道同成了神。当道同未被杀死时,布政使徐本向来敬重道同。一次,道同正打一个犯法医生的板子,还没打完,可是徐本急着想要找那个医生,派了士兵告诉道同释放他。道同严厉地说:“徐公竟然也效法永嘉侯吗?”打完了板子才送走那个医生。从此,上级官员更加畏惧道同,然而道同终究因此召来了灾祸。

  正文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驻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

  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②引手:伸手。

  ③祷:祈祷。

  ④举国:全城。

  ⑤研:碾细,磨碎。

  ⑥为:做。

  ⑦信然:确实这样。信,确实。

  ⑧市:集市。

  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千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河间游僧文言文的翻译

  《河间游僧》是清代纪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一个河间的游僧在市集中卖药的故事。下面就是小整理的河间游僧文言文的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作品原文

  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②,以一铜佛置③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④取物状。有买者先祷⑤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⑥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⑦寺内,见其闭户研⑧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⑨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⑩,其术乃败。

  注释

  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②市:集市。

  ③置:放

  ④引手:伸手。

  ⑤祷:祈祷。

  ⑥举国:全城。

  ⑦寓,住宿。

  ⑧研:碾细,磨碎。

  ⑨为:做。

  ⑩信然:确实这样。信,确实。

  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是可以医治的病,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中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吏道》文言文翻译

  《吏道》是元代思想家邓牧的一篇议论文。文中提出为官吏应当如何去做事。以下是《吏道》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吏道》作者: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布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秦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shi始),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hui)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译文

  与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之内(即中央政权机构)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级的长官)、县令,其次为佐(州县长官的辅佐)、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胥是承办书牍的僚属,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这样的人,级别不同,但都属于官员。

  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所以不紧缺官吏,人员不多。陶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虞氏(远古部落,其首领为舜)设置官制,这是可以考查的,这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贴近百姓的需要)。选择有才学并且高尚的人,但贤士又不愿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国君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恐怕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虽无采邑的奉养,却也依靠(在衙门里的差事)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贤之人和游手好闲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让虎狼来放牧猪羊,而希望它们繁衍滋生,怎么能够得到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啊?(这样一来)好像应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恨。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诞生了这些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皆能够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人民的财物,搜刮而得到它们,不也同盗贼之心吗?盗贼危害百姓,一有盗贼就予以消灭(刚站起来就倒下),(因此盗贼)没有达到很厉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顾忌的缘故。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难道是上天不仁义,鼓励、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豹蛇虺(一种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吗?

  然而拿它怎么办呢?说:得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启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