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短句 正文

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短句

时间:2025-08-06 22:12:56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原文答案及译文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若屈伸呼吸

  (4)其人舍然大喜

  2.翻译句子。

  (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忧天”的杞人的?

  参考答案

  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你(4)放心的样子

  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

  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没根据更没必要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杞人忧天传说中蕴含的造福于民、泽被后世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杜牧《寄远人》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1、作品介绍:《寄远人》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2、原文:

  寄远人

  作者:唐·杜牧

  终日求人卜,回回道好音。

  那时离别后,入梦到如今。

  3、注释:

  卜:用龟甲、蓍草、金钱等取兆,以预测吉凶。

  4、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5、繁体对照

  杜牧

  終日求人蔔,回回道好音。

  那時離別後,入夢到如今。

《秦废封建》阅读答案及译文

  吴陆抗闻步阐叛,亟遣将军左奕、吾彦等讨之。帝遣荆州刺史杨肇迎阐于西陵,车骑将军羊祜帅步军出江陵,巴东监军徐胤帅水军击建平,以救阐。陆抗敕西陵诸军筑严围,自赤溪至于故市,内以围阐,外从御晋兵,昼夜催切,如敌已至,众甚苦之。诸将谏曰:“今宜及三军之锐,急攻阐,比晋救至,必可拔也,何事于围,以敝士民之力!”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凡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攻之,不可猝拔。北兵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皆欲攻阐,抗欲服众心,听令一攻,果无利。围备始合,而羊祜兵五万至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可忧者,假令敌得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若晋据西陵,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其患不可量也!”乃自帅众赴西陵。

  初,抗以江陵之北,道路平易,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土以绝寇叛。羊祜欲因所遏水以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之,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粮,大费功力。

  十一月,杨肇至西陵。陆抗令公安督孙遵循南岸御羊祜,水军督留虑拒徐胤,抗自将大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守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十二月,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步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兵大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拔西陵,诛阐及同谋将吏数十人,皆夷三族,自余所请赦者数万口。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吴主加抗都护。羊祜坐贬平南将军,杨肇免为庶人。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凡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宿:原先

  B-羊祜欲因所遏水以船运粮因:依靠

  C.十二月,肇计屈,夜遁屈:竭尽

  D.抗使轻兵蹑之,肇兵大败蹑:踩踏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抗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陆抗敕西陵诸军筑严围②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

  ③抗闻之,使咸亟破之④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守之

  ⑤抗命击之,矢石雨下.⑥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⑤⑥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陆抗不急于攻打叛将步阐,是因为西陵粮谷充足,城池险固,易守难攻;同时吴军又受到晋军攻击,“表里受难”。

  B.面对晋军的多路进攻,陆抗指挥若定,分兵御敌,用次要兵力牵制晋军主力,用主力抓住战机最终击败晋军,攻克西陵。

  C.陆抗采用“围而不打”“毁坝绝粮”“夜易夷兵”等策略,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是苦苦思索和缜密分析的结果。

  D.陆抗对江陵和西陵的战略地位、布防情况了然于胸,担心西陵失守带来连锁反应,于是亲赴西陵镇守,朝胜利迈近了一步。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比晋救至,必可拔也,何事于围,以敝士民之力!(14分)②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3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伊尹,其表也,亦有三仁。

  参考答案

  8.D(蹑:追赶。)

  9.B(②是西陵的客观情况;⑤是陆抗攻击杨肇的战斗场景。)

  10.C(A“受到晋军攻击,让吴军‘表里受难’”不是事实。B主要兵力、次要兵力之说在

  原文中没有根据。D西陵为叛将步阐所据,“失守”之说不当。)

  11.(1)①等晋军的救兵到来,必定已攻克西陵,为什么要修筑工事,使士兵、百姓的气力

  都疲惫呢!(4分)

  ②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分开对付两头,就只是擂鼓命令部队,做出好像要追击的样子。(3分)

  (2)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

  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每处0.5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东吴镇军大将军陆抗听到步阐背叛的消息,立刻派遣将军左奕、吾彦等去讨伐。晋武帝派遣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迎接步阐,车骑将军羊祜统率步兵进攻江陵,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攻打建平来救援步阐。陆抗命令西陵各军筑造坚固的围墙,从赤溪一直到故市,内可用来围困步阐,外可以此抵御晋兵。陆抗白天黑夜地催促逼迫修筑围墙,就好像敌人已经来到眼前,众人为此异常劳苦。诸位将官进谏说:“当前应乘三军的锐气,急速攻打步阐,等晋军的救兵到来,必定已攻克西陵,为什么要修筑工事,使士兵、百姓的气力都疲惫呢!”陆抗说:“西陵城所处的地势已是很坚固了,粮谷又充足,况且所有守备、防御的设施、器具,都是我早先在西陵任职时所设置准备的`,现在反过来攻打它,不可能很快取胜。晋兵到来而我们没有防备,内外受敌,靠什么来抵御?”诸将都想攻打步阐,陆抗想使众人心服,就听任他们去试一试,果然没有得到好处。防御的围墙刚刚完工,羊祜的五万兵就到了江陵。诸位将官都认为陆抗不适宜西上去西陵,陆抗说:“江陵城池坚固,兵马充足,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假如敌人得到了江陵,必然守不住,我们的损失小。如果晋兵占据了西陵,那么南山的众多

  夷人都会骚乱动摇,那祸患就不可估量了!”于是,亲自率领部众奔赴西陵。

  当初,陆抗因江陵的北面,道路平坦易行,命令江陵督张咸兴造大坝阻断水流,浸润平地以断绝敌人侵犯和内部叛乱。羊祜想依靠大坝阻住的水用船运送粮草,扬言要破坏水坝来让步兵通行。陆抗听到这个消息,让张咸急速毁坏大坝。诸将都迷感不解,多次谏阻陆抗也不听。羊祜到了当阳,听说大坝已毁,只好改用车子运粮,耗费了许多人力和时间。

  十一月,晋朝杨肇到达西陵。陆抗命令公安督孙遵沿着南岸抵御羊祜,水军督留虑抵御徐胤,陆抗亲自率领大军凭借长围与杨肇对峙。将军朱乔营中的都督俞赞逃到了杨肇那里。陆抗说:“俞赞是军队中的旧官吏,了解我军虚实。我常常担心夷兵平时没有挑选后加以训练,敌人如果攻打围墙,必定先打夷兵防守的地方。”于是当夜更换夷兵,全都用精兵把守。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来夷兵防守的地方,陆抗下令反击,利箭、巨石如同雨下,杨肇的部众死伤者一个接一个。十二月,杨肇无计可施,在夜里逃走。陆抗想追杨肇,又担心步阐积蓄力量,窥伺时机(出兵),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分开对付两头,就只是擂鼓命令部队,做出好像要追击的样子。杨肇的部众恐惧,全都丢弃铠甲脱身而逃。陆抗派轻装部队追赶他们,杨肇的军队大败,羊祜等人也都带领军队撤退。陆抗于是攻克西陵,杀死步阐以及与他同谋的将吏共几十人,全都诛灭三族,请求对余下几万人赦免。陆抗返回东边的乐乡,脸上没有骄傲的神色,还像以往一样谦虚。吴主加封陆抗为都护。晋朝羊祜为此事获罪,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被免去官职成为平民。

杜甫《寄赞上人》原文及译文鉴赏

  《寄赞上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前言:

  《寄赞上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写于诗人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期,当时作者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搭建草堂居住。诗中表明了那里的宜居情景,想象诗人自己在那里的“惬意”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

  注释:

  ⑴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和尚

  ⑵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

  ⑶卜邻:选择邻居。《左传·昭公三年》:“惟邻是卜。”

  ⑷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

  ⑸未便:不便

  ⑹竟日:终日,整天

  ⑺买:《全唐诗》校:“一作置。”

  ⑻杉:指树。黍:指庄稼。《全唐诗》校:“一作漆,即黍。”稠:多

  ⑼亭午:中午

  ⑽石:《全唐诗》校:“一作沙。”

  ⑾塞:《全唐诗》校:“一作寒。”

  ⑿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齿疾:才病。廖:病愈

  ⒀裴回:今写作“徘徊”。虎穴:山名

  ⒁面势:对面。龙泓:水名

  ⒂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

  ⒃径:《全唐诗》校:“一作遥。”

  ⒄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翻译: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在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区)所作。当年,杜甫在天水西枝村与赞上人一同寻置草堂地,杜甫一心想找一处向阳暖和的地方搭建自己居住的草堂,然而,当时节气已临深秋,树藤已沉入暗色,土地露出潮湿,直到西阳抹山草蔓沾上露水夜色即将来临,两人仍没有找到如意的地方,只好权且回去歇息。到了晚上,两位老朋友点燃松明灯,烧火煮茶,通宵攀谈。两人回顾京城往事,感慨万千。这天晚上,两人聊了一夜,不知不觉,已是东方朦胧,仍谈兴不减。最后商定稍作休息后,继续出外寻找理想的卜居地。然而杜甫和赞公在西枝村周围看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如意的卜居地,杜甫只好暂时回到秦州城里。过了几天他又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一条山谷,那儿风光无限,条件不错。于是又产生了再去西枝村与赞上人一同寻找卜居地的想法。为此杜甫用诗的形式给赞上人写了一封信,再次谈到自己对卜居地的基本要求和与赞上人作邻往来的美好憧憬。

  鉴赏:

  《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