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限划7处4分的短句 正文

限划7处4分的短句

时间:2025-05-02 13:30:37

王孙满对楚子阅读理解(附答案)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①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③。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④,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⑤。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③休:荫庇,保佑。④休明:美善光明。⑤止:限度,极限。

  9.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两处,4分)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⑵远方图物(▲)

  ⑶故民入川泽、山林(▲)⑷卜世三十(▲)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1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4分)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了▲,就以享有天下“▲”的妙论摧毁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

  13.比较本文中王孙满《曹刿论战》中曹刿对战争胜负的看法,他们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10.派画因此占卜

  11.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别人是不能过问的。

  12.楚王吞并天下的野心在德不在鼎

  13.都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君主的贤明和人心向背。(意思对即可)

《王孙满对楚子》阅读答案

  读了《王孙满对楚子》后,来练习一下课后练习题吧。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孙满对楚子》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①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③。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④,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⑤。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③休:荫庇,保佑。④休明:美善光明。⑤止:限度,极限。

  9.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两处,4分)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⑵远方图物(▲)

  ⑶故民入川泽、山林(▲)⑷卜世三十(▲)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

  1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4分)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了▲,就以享有天下“▲”的妙论摧毁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

  13.比较本文中王孙满《曹刿论战》中曹刿对战争胜负的看法,他们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9.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10.派画因此占卜

  11.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别人是不能过问的。

  12.楚王吞并天下的野心在德不在鼎

  13.都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君主的贤明和人心向背。(意思对即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曹松唐诗《南海旅次》阅读答案附赏析

2.铁凝《一千张糖纸》阅读答案

3.赵敏《燕子》阅读答案

4.《梨一样的苹果》阅读答案【推荐】

5.《父亲的名片》阅读答案【推荐】

6.田野的树阅读答案

7.秦观《春日》其一原文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8.《特殊的生日礼物》阅读答案【推荐】

9.许进雄《中国的龙》阅读答案

10.张九龄《归燕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楚子阅读答案

  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终朝(zhāo)而毕,不戮一人。子玉(楚现任令尹)复治兵于蒍②,终日而毕,鞭七人,贯③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④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zhěn)⑤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狐偃⑥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搜(sōu,举行搜礼阅兵)于被庐⑦,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xh)可。臣亟(q,屡次)闻其言矣,说礼、乐而尚《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苟林父御戎,魏犨(chōu)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⑧之教也。

  【注释】①睽(ku):楚地,今地不详。②蒍(wěi):楚地,今地不详。③贯:用箭贯穿。④蒍贾:字伯赢,孙叔敖之父。⑤先轸:晋国名将。⑥狐偃:晋国大夫,字子犯。⑦被庐:晋地,今地不详。⑧文:晋侯,即晋文公重耳。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诸内而败诸外诸:兼词,之于

  B.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昏:通婚,联姻

  C.及使郤縠将中率将:统率

  D.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易:容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之传政于子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举以败国,将何贺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晋侯始入而教其民其孰能讥之乎

  D.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丹不忍以己之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玉治军严厉,好用刑罚。蒍贾认为子玉将会给楚国带来危害,子文举荐子玉担任楚国的令尹是一个错误。

  B.楚成王与诸侯率军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军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讨伐曹、卫,最终解了宋国之围。

  C.晋国为了解救宋国,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训练军队,选拔将领。赵衰推荐了郤縠,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这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D.晋文公接受了子犯的建议,很重视对百姓进行义信礼的教育,解救宋国,取得霸权,这就是晋文公对百姓施行教化的结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4分)

  (2)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4分)

  (3)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4分)

  答案:

  10.D(易:交易,交换。)

  11.A(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末语气词,代词,哪里;C.代词,他的/语气词.难道;D.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原因,因为。)

  12.C(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错。)

  13.(1)超过三百辆战车,他就不能把这支军队带回到国内。假如他能回来我再祝贺,有什么迟后的呢?(乘苟各1分,何贺之有1分,句意1分。)

  (2)报答恩施,拯救危难,取得威名,确立霸业,就在于这次行动啊。(报患是各1分,句意1分。)

  (3)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信用。没有显示出他们的可用。(知信彰各1分,句意1分。)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3题。(11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为:筑复:又敛:征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齐之习辞者也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君不胜欲既筑台矣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小题3:甲文中晏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反击楚王,乙文则反映晏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2分)

  小题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熟练、善于只、仅仅经得住已经

  小题2:课内略

  做君主的.是不能把老百姓的悲哀当做快乐的。

  小题3:橘化为枳关心民生或爱国忧民

  小题4:机智勇敢能言善辩,以国事为重,以民为本的人意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课内重点字词的解释要严格按照注释来答,而课外字词的解释一是要以课内相关词语为基础,二是要结合所在句子的整体意思来理解。做此类题,关键是平常的积累,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对重点常用字词的解释和用法要掌握牢固,并能灵活运用。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1时,要注意“非”不要漏译,以及“焉”的用法;翻译句子2时要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同时要注意“以……为……”这一句式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关注每一个词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细读甲文不难概括出故事内容,由文中人物表现也可以推断出人物的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人物的评价。两文均讲了晏子的故事,所以在评价人物时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分析出人物机智、善辩、以国事为重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