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辛弃疾的词集长短句 正文

辛弃疾的词集长短句

时间:2025-05-15 08:18:21

辛弃疾的词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文学成就】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辛弃疾的词】

  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沁园春(送赵江陵东归,再用前韵)

  伫立潇湘,黄鹄高飞,望君不来。被东风吹堕,西江对语,急呼斗酒,旋拂征埃。却怪英姿,有如君者,犹欠封侯万里哉。空赢得,道江南佳句,只有方回。

  锦帆画舫行斋。怅雪浪沾天江影开。记我行南浦,送君折柳,君逢驿使,为我攀梅。落帽山前,呼鹰台下,人道花须满县栽。都休问,看云霄高处,鹏翼徘徊。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甲辰岁寿)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空芳,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公安否。

  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后,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岁,伴庄椿寿。

辛弃疾的豪迈词

  辛弃疾是南宋爱词人。创作过不少豪放的诗词,为后世所传唱。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1]英雄泪!

  《水龙吟 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君知否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的词繁体

  辛弃疾以在文学中以词著名,对文学的影响颇大,他的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代: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清平樂·村居

  宋代: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通:無)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代: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棄疾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愁餘一作:愁予)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辛棄疾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欄杆一作:闌幹)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鷓鴣天·送人

  宋代: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幹,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的特点是什么呢?在众多的宋代词人中,辛弃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辛弃疾的词是别具一格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词的特点,欢迎阅读!

  一、慢词长调的大量使用

  词的产生时是用来表情,诗是作来言志的,一旦词来言志,则词风进入了另一个时代。豪放之词风在北宋时还如初春之花,时时偶见。虽不甚艳丽,但它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而可爱。如王安石、范仲淹等作词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活动。脱离那种依红偎绿的娇软的词风,使词的表达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到了苏轼以诗入词,使这一词风更加引人注目。王力曾言:豪是雄壮之笔调,放即不爱任何拘束”。在南宋则以辛弃疾为代表,词以言情,但辛词更多的是言志的色彩,或所言之情也是报国壮志未酬之情。因而不可能有旖旎之声,是铿锵刀剑之鸣。这两个人的词风又略有不同。苏词在阔大中有一种平和之气,象风静两岸阔的那种淡定一种美。这与他精通佛教有关,也与他虽数次被贬谪,但总的来说,在地方上大多还是一把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有一定的作为。即使到了海南的儋州,也为那里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为他的不得意,给了一定的心理安慰,况且他在政治舞台上也确实辉煌过,曾为皇帝起草昭书,有足以展示才华的机会。而且作为国家来讲,虽然边疆不太安定,但还不足以危害到国家的安全,所以外患的成分要少一些,也少了一个思虑的内容。

  而辛弃疾则是南宋王朝刚建立几十年,政权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国不断的南侵,经常打到淮河、长江沿岸。直接威胁到南宋统治,而当权者只想苟且偏安一隅,而不用枪杆子来巩固政权,只是靠和谈送去贡品来保住地位,这无疑是饮鸩止渴。而辛弃疾等人则主张积蓄力量,力主抗战收复旧山河。并且他有收复失之才能,想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当年是何等的英雄,当年他自是万马营中可单枪匹马取上将首级。“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曲,沙场秋点兵。那是何等壮观的战争场景,又是何等畅快之事。身当此中怎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现在虽远离了沙场,但依然时刻准备冲杀于疆场之上,了却君王天下事,于公可安邦定国,于私可留万世之名,但这一切都已是曾经了,现在只能留在了记忆之中了。现在已是弃置不用数十年了,虽曾为官,但走马灯一样,调来调去的很难有所作为,因此有多少理想也是落了空。所以他只能感叹白发生,感叹青春不在,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与当权者的大政方针相背谬结果使他的《美芹十论》不如东临种树书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他有更多的不平之气,这样的强烈的情感决不是小令所能表达清楚的,所以他的词中慢词较多。尤其是辛词以散文的手法入词,似乎更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他满腔的报国之情。

  二、大量典故的使用

  这位率部南归的英雄空有满腹经纶,要去补天裂却受到主和派的排挤,生平抱负百不一施,只好将平戎万里的壮志与试手补天裂的宏愿化作满腔忠愤,一一表现于词中。辛弃疾词中大量用典,而且用了许多生典,所以读他的词时往往不明白典故就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此读起来总有一种隔膜的感觉。而且典故不仅是要知所陈之事,还要分析典故的背后的指向,这样才能体会到词的意向。所以有些词读来相当的费解。在理解时,更要联系他的朝代背景,要联系他的思想情感,才能透彻的理解词意所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的政治主张是坚持抗战,收复失地,但这理想与当权者相背离。因此这就注定了他的理想是无法实现。这样他自然想到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从那找到了理想的共鸣点。而这当中最让辛弃疾仰慕的就是孙权,他在几首词中都提到了这个人物。如“生子当如孙仲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吴楚地,东西圻,英雄事,曹刘敌”。等。孙仲谋处无可寻觅,借此也是说当权者没有孙仲谋的谋略,他们只图一时之安,不如孙权抗衡于曹、刘终能保住东南那一角之江山,而现在妥协政策,最终的命运也是相反的。这些都在反复的强调他的战略主张的正确。他有远大志向,是鄙视求田问舍,但他的词中又流露出幸有橘千头,这似乎是相矛盾的,其实幸有橘千头,这当中有多少的自嘲,多少的无奈又有谁能说的清呢?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候。

  这首词开始回忆了,当年抗击完颜亮南侵的胜利情景,致其内乱身死的结局。共用了三个贴切的典故,投鞭飞渡是指符坚南侵东晋,败于淝水。鸣髇血污指头曼单于被杀于太子冒顿。佛狸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字。拓拔焘统一中原,欲征南朝宋,败于江北瓜步。后为宦官所杀。为什么要说这三个失败的人呢,仔细一看他们都是胡人南侵而败,以此也来说明只要认真抗敌是可以取得胜利的。季子战国时策士苏秦,字季子。说六国合纵抗秦。比于自己年青时也曾如此的为国事奔走。这为下阙用如今年老却大无成的落寞相对比。无奈之下用了,他橘千头李衡事,谓治产业以备不虞。其实这是他所鄙视,不是曾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由此可知这当中他有多少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莫射南山虎汉将军李广故事。直觅富民候。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这是讽刺南宋弃武修文,推行投降政策,使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这样的词只有了解了典故和他真实的思想才能理解到它的妙处。

  三、清新自然的'农村题材

  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处在完全弃置不用的状态,这样他能近距离的接触到农民的生活。因而能生动的描摹出他们生活的场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在上阙中有几个地方渲染了夜晚的宁静。「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使鹊儿惊起的是一轮将西去的明月,而不是过往的行人或什么动物经过的响声。蝉儿受到半点惊吓也不会鸣叫。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寂静。淡月疏星空旷的原野,再加上,稻花香里的一个富足的年景,人们大可能安居乐业了,这不正是一幅恬静的世外桃园的画卷。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村总是给人以淡静从容和谐的这样一个印象。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虽然加快了,但同城市相比来说那里的亲情,许多优秀传统还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它时时的成为慰藉我们心灵的家园。在这首词中被完整的表达了出来。这些想毕也让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北正分裂。他见南北分裂,而他统一南北的理想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现实的处境上他象笼中之虎,无法有一刻的安静。他愤怒,他咆哮。而面婉如轻音乐般的生活情景,他的心一定能够平静下来。

  辛弃疾的词是要慢慢的来品的,这样才能感悟到它的深刻。同时他的词也并不总是壮怀激烈,题材是多样的,他词的风格是多样的,其中不乏幽默之词,如“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如此一来,辛弃疾不在词坛上称为大家也太难了。

  知识扩展:辛弃疾的代表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的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姜夔。其古诗全文如下: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西江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翻译】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带着醉意,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摸鱼儿》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翻译】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水龙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