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评价兵马俑的句子
1、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昭示着中国伟大的未来。
2、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3、1982年9月,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到秦俑馆参观,金日成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古迹,中国考古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讲解员把马讲‘活’了,很感动人。”
4、当文物变为买卖的媒介时,是否就降低了自身的品格呢?靠着祖宗的宝藏,来融资上市是否不够尊重历史呢?似乎这都是我们有待解决的观念谜题。
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马车还要好!”
6、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于1979年至1987年期间先后3次参观秦俑馆,留下了“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的赞叹。
7、德国前总理科尔说:“今天看到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伟大的历史。”
8、美国总统克林顿发感慨:“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首先,秦始皇陵作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价值无可估量。
9、前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先生称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
10、约旦国王侯赛因赞扬道:“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人类的财富。古代制造它是伟大的劳动,今天修复它也同样是伟大的劳动。”
11、曾在90年代,有人提出过,“卖几件文物来盖博物馆”。当时,有人大代表针对文物工作的窘境,提出“卖它一个兵马俑如何”的动议。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博物馆就是为了更加良好的保护文物而兴建的,如果,出卖了文物,来盖博物馆,那这博物馆本身就一直悲哀和耻辱。秦始皇兵马俑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怎么能单纯因为其数量众多,就起了“倒卖几个又如何”的愚蠢无知的念头。破坏了这个完整的整体,于心何忍呢?在物质社会中,也同样不能将“卖”字作为文物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12、在2002年,“陕西旅游”上市以8000万股“卖”掉兵马俑再次引发争议。按照陕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初设想,“兵马俑”的上市借鉴的是“黄山旅游”(600054)的'模式,将门票经营权通过租赁等方式进入股份公司,进而上市融资。其中目的是开发旅游,资金重组,但要强调的是文物有没有经营权,文物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否分离?这才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所在。公司负责人一再强调不是“卖文物”,而是“卖门票”,以便于更好的保护文物。()目前,这种“卖兵马俑”的方式,仍然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
13、1976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有幸成为目睹秦兵马俑奇迹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
14、李光耀称赞“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5、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是先民们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文物的特殊性在于其不能再生。我们固然听说过像梵高、毕加索画作等艺术奇葩在国与国之间拍卖过,但从未听说过有哪家国立博物馆的藏品沦落到拍卖场上的,至于拍卖珍藏了几个世纪的顶尖的馆藏文化则更是匪夷所思。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整个民族的历史财富出卖。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给兵马俑定位价格,这是无价之宝。
描写兵马俑的句子
【好句】
马俑形体健壮,齐刷刷地排在一起,姿势各异,有的竖直双耳,有的张嘴嘶鸣,有的肃然静立,有的神情专注,好像在沉思着什么,又好像随时准备听从号令似的。
青铜剑显得锋利而沉重,闪着冷冰冰的寒光,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完好无损。
弓驽手一个个身强力壮,两眼紧紧地盯着前方,绷紧的脸上满是对敌人的仇恨,他们姿势各异,拈弓搭箭,有的跨步立着,有的跪在地上,随时准备将利箭射出去。
武士俑比将军俑小很多,头发束起,套着铁甲似的战袍,看起来刀剑不入般坚固,蹬着战靴,似一座小山似的站着,拳头紧握,满脸怒气直视前方。
我站在一个巨大的将军俑面前端详着,他可真高,魁梧的身材,威风凛凛,站得笔直,神态自若地望着前方,手上握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好像正在胸有成竹地指挥千军万马。
这些武士俑神态各异,有的昂然远望,神色坚毅,似乎对秦国统一天下充满了信心,有的侧目而视,好像对以卵击石的敌人充满了蔑视,有的凝神远望,好像在寻找敌阵的破绽似的。
这位将军俑束着头发,单膝脆地,左手手掌握着右手手腕,似乎正在接受命令。
【好段】
站在最前面的是横列的三队长长的陶武士俑,个个束着头发,挽弓,挎箭,看样子像是打头阵的先锋,后面是一队队纵列的士兵,每队最前面的推着战车,后面铺天盖地的一片,清一色的身穿铠甲,手执兵器,严阵以待,整支队伍似乎正处在战场上剑拔弩张的.紧要关头。
一号坑呈长方形,巨大的拱形大厅,站在高处向下一望,我顿时为眼气势恢宏的景象所折服,眼前的兵马密密麻麻,或横排或纵列,整整齐齐,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宛如一支训练千日的大军,踏起滚滚烟尘,直逼敌人城下。
沿着坑边转了一圈,我发现军阵的两侧和后面,各有一列面朝外的武士俑,一个个武士俑全神戒备,眼观四面。导游告诉我们,那是军队的侧翼和后卫,目的是及时发现欲图从侧面进攻或从背后包抄的敌人,瞧,古代劳动人民多聪明!
前面是一辆形象逼真的古代马车,由四匹膘肥的马、一个驭手和两个军士组成。驭手坐在战车上,一手拉着绳子,驭着马匹,两边站着两个军士,神情肃穆,全神贯注地保护着驭手。听导游说,这是秦始皇的御驾马车——铜马车,怪不得有专门的“保镖”分列两侧呢。
参观完这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我不仅看到了秦始皇的雄兵与战车的宏伟气势,而且看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强盛辉煌的一页,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深深地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将军俑个个气度不凡,有的平视着前方,一副临危不惊、镇定自若的神态,有的仰脸挑眉,意气风发,像刚刚打完一场胜仗似的,有的微低着头,若有所思,有的脸上有皱纹,一看就知道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他们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接着看骑兵俑:一匹高大健壮的马,长长的四蹄,背上伏着马鞍,一看就知道是一匹驰骋沙场的俊马。俊马旁边站着一个身材高大、匀称的士兵,他身披铠甲,脚穿长及膝盖的战靴,右手握着缰绳,左手持弓箭。
学生时代西南联大教授、友人对他的评价:罗常培:该生素具创作夙慧。闻一多:你的报告写的比汪曾祺还好。(这报告是汪曾祺代笔写的)
王了一: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存疑)
皮名举: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画马其顿地图)
沈从文:他的小说写的比我好。
朱自清:他连我的课都不来上。(拒绝汪曾祺做他的助教)
朱德熙:曾祺将来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工作后:
老舍:北京作协有两个人写文章写的好,一个是汪曾祺。
黄永玉:我的画只有他最懂。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江青:汪曾祺可以控制使用。
铁凝等人的评价就不写了。
________
下午出昆明机场就直奔翠湖,又从翠湖走到联大旧址。沿路看着那些熟悉的路名,想起先生笔下的联大生活,不禁感慨物是人非。多年前,这里一定充满活力和希望吧。
穿巷子的时候,天色已暗,无意经过闻一多先生遇难处,心中一凛。又想起汪先生和闻先生的互相批评、"俯射"故事。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
周海婴:
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母亲是父亲的一片绿叶,为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母亲当年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母亲告诉我,她后来也跟父亲提到过,想出去工作;父亲听到后,把笔放下叹了口气:“那你出去我又要过我原来的生活了……”于是母亲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想鲁迅最后十年能创造出那么多的传世作品,当中也有母亲的牺牲。虽然希望出去教书的母亲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觉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父亲创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臧克家《有的人》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革命者的勇敢。现以编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