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分工不分家的短句 正文

分工不分家的短句

时间:2025-04-29 06:46:06

鱼我所欲也练习

  平时多多练习,才可以对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题型有所了解。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练习,欢迎大家阅读。

  (一)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答案:6.C7.B8.B

  (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故不为苟得了

  ②故患有所不避也

  10.请找出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成王封伯禽于鲁       B.告之于帝

  C.熟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D.今诸生学于太学

  11.翻译文中画句子(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2.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2分)

  1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2分)

  (三)

  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D.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14.(3分)D

  15.(3分)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

  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扩展:鱼我所欲也的背景资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默写练习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

  鱼我所欲也理解性默写

  1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3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得”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6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8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卢雪鹏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9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某党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鱼我所欲也全文练习题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练习题与答案

  1.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表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取义”,在“死”和“不义”之间要痛恨不义而不“避患”。

  ②举例论证,在接受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③举例论证,接受优厚的俸禄,也要合乎礼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舍生取义。

  3.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

  ①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

  ②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合乎礼义。

  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论证,请举例说明。

  ①“鱼”与“熊掌”对比。②生与死(义)对比。③先前与现在对比。

  5.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6.“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

  8.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文章表现了“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9.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又告诫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1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1.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怒对反动派威胁而不屈服。

  12.“舍生取义”的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作用如何?

  ①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变得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练习课件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相关的阅读练习题大家学习了哪些?

  鱼我所欲也练习

  《鱼,我所欲也》选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④故不为苟得也()...

  10.翻译句子(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①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用文段中的

  “”四个字概括。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

  1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种设喻论证有什么好处?(3分)

  13.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3分)

  参考答案:

  9.①同时得到②同“避”,躲避③因此④苟且

  10.并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会丧失罢了。

  11.①舍生取义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2.生与义形象生动地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3.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4、《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课内外均可)(3分)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鱼我所欲也课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

  读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齐读全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5.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散文家。儒家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世称“亚圣”。

  二、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dān)食

  ⑤蹴(cù)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xìe)也

  三、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四、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五、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六、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第二部分:片断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所缺诗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二者不可得兼(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得之则生

  (5)今为妻妾之奉为之(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于我何加焉!

  4、简要回答

  (1)上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3)《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5、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7、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8、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9、《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二、阅读原文,回答问题。

  1、从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2、本文选自一书,此书与《》《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4、“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6、“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7、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8、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或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叙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9、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10、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11、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2、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2)、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

  三、阅读上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⒈上文出自,选自一书,此书与、《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⒉解释加点的词。

  ⑴欲()⑵得兼()⑶于()⑷苟得()

  ⑸患()⑹如使()⑺莫()⑻辟()

  ⑼恶()⑽由是()⑾是()⑿则()

  ⒀丧()⒁是故()⒂耳()

  ⒊本文作者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其中心论点可用四个字“”概括。

  ⒋翻译下面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⑶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四、读上面一段文字,回答。

  ⒈解释加点的词。

  ⑴箪()⑵豆()⑶蹴()

  ⑷屑()⑸万钟()⑹辩()

  ⑺于()⑻何加()⑼奉()

  ⑽得()⑾乡()⑿已()

  ⒀本心()

  ⒉文段可分为3层。第一层,以古代“”的事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所共有的本心;第二层,用“”与上层“”对照,论述见利忘义是因为失其本心;第三层,指出现在为了“”而忘义,得出结论是因为“失其本心”

  ⒊“乡为身死而不受”的原因是。

  ⒋从文中看,人们为什么会接受万钟?

  答:。

  ⒌翻译下面句子。

  ⑴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本心。

  五、阅读上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⒈解释加点的词。

  ⑴呼尔而与之()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乡为身死而不受()⑷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⑸所欲有甚于生者(   )⑹万钟于我何加焉()

  ⑺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⑻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⑼所恶有甚于死者()⑽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⒉解释下面的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

  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这是为什么?

  答:。

  ⒋本段作者的观点是:“”。开头提出观点后,接着从、(填内容要点)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从而得出的结论是“”。

  ⒌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以“”比喻生与义,并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所恶有甚于死者”就是。

  ⒍对比也是本文的主要特色,文中“”和“”对举,“”和“”对举,“”和“”比较,“”和“”比较,突出了所要说明的问题。

  ⒎本文主要论述“”的重要性,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正面论述是人的本心;第二段从反面论述是“失本心”,从而阐明“”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的道理。

  ⒏人生面临着各种选择,学过本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

  ⒐翻译下边句子。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⑶故患有所不辟也。

  ⑷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⒑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⑴

  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