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最好的出身散文
之前的家境贫穷与我无关,我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贫困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的贫穷,与我有关,却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我终于明白,贫穷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因素、所处的时代、地域以及经济环境所限,当然也有个人不努力不奋进的原因。
我出生在贫困年代的贫困地区,父亲在煤矿工作,母亲在农业社务农。即使如此,父母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是入不敷出,虽然不致于饿肚子,但每天都是千篇一律的窝窝头大楂子,白菜萝卜土豆子。从记事时候起,家里的餐桌上就很少有鱼有肉有白面馒头。记忆中,半年不知肉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有过年时候才会杀鸡杀猪有肉吃。
贫穷让我的生活窘迫,贫穷也让我有了许多羡慕。因为自家餐饭的单一单调,我羡慕别家餐桌上雪白的馒头,也羡慕别家飘出的诱人肉香。
贫穷的无奈让我坦然面对现实。虽然贫穷,但我们有志气。既使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许多诱惑,也从没被美味的诱惑绊住手脚。每次去小伙伴家里玩时,到了吃饭时间,都会告辞回家,享用自家的粗粮淡菜。既使这样也丝毫不妨碍我的食欲,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也是津津有味。
时常在寒冬盼望春天的事。小时候常去附近煤矿的职工浴池洗澡,看着矿工们手里的面包,馋的直咽口水。过年过节时候,看到他们手里拿的矿上发的苹果,更是羡慕不已。在那个一年到头看到苹果都很难的年月,想象着自己长大后也要做一名矿工,也要好好地工作,不但每月有工资拿,每天有面包吃,偶尔还会有苹果吃。梦想着下班之后,吃过晚饭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喝着茶水,听着收音机里的小说,吃着苹果……这就是小时候心中最大的期盼。于是在走进校门的时候就认真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文化课。小学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或许,苹果和面包就是心中最大的动力吧。
因为贫穷,养成了吃苦与勤劳的习性,努力去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小时候,常常在睡梦中被钟声惊醒,确切地说敲打的不是钟,而是挂在生产队院子里的一截旧铁道。清晨的钟声是生产队催促早班下菜人员出工的号令。我从睡梦中醒来时候,有了意识有了味觉,首先感受到的是母亲在厨房忙碌的声息,闻到的是弥漫在低矮茅草屋里的炊烟味。这就是童年时代留在我心里最清晰而深刻的记忆。
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几乎一年都不休一个工,既使这样还是难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工作之余,总是想方设法做一些有效益的劳动。家里养着猪羊,养着鸡鹅,还养了几箱蜜蜂,种着自留地。父亲还时常出去干一些手艺活,挣些零用钱。父亲如铁板一样的身躯,几乎每天都在重压之下奔波着,劳作着。常年不离药的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做饭做家务,还要参加农业生产队的劳动。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从心里体谅父母的辛苦。每天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放羊,或侍弄那几亩自留地,或帮着父母做家务,每天的作业都是晚饭之后,在昏暗的灯光下去完成。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知道父母辛勤劳作的辛苦,从心里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也有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自己从心里就想着多为家里承担一些家务,为父母分担一些劳动。
忙碌的童年就这样一天天走过了,被风吹过的夏天也在风雨的沐浴中年复一年的渡过了。
上学期间,看着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没黑没白的劳累,也改变不了家庭的贫穷,从心里非常体谅父母的难处。常常为买一把尺子,买一个本子、买一支笔而难于启齿。一支铅笔用得两个指头夹不住的时候才丢掉,一个本子用完了,翻过来用背面写作业,既使为此换来了老师的挖苦,既使从心里感觉到给老师批改作业带来了一些不方便,自己仍然是一个本子用了正面用背面,直到再无处写字的时候,才向父母要钱去买新本子。
一件衣服从新年穿到身上,穿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直到下一年的新年,才会换上新年时候做的新衣服。年复一年,年年如此,穿着同一件衣服走过春夏秋冬,只是不同的季节在这件衣服里面或添加或减掉不同的内容。不敢想象几十年后的今天能有薄款厚款长袖短袖之分,只要在新年时候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没有替换的衣服,每次洗衣服都要选择一个空闲的有阳光的下午,而在阴天或冬天就只能把衣服平铺在热炕头上或挂在火墙的晾衣蝇上,借助一些热度来加快烘烤的速度。
贫穷,让我自卑;贫穷也让我坚守一份责任。
父亲虽然在煤矿工作,却不在井下一线采煤。因此,工资收入自然比别家少了很多。父亲不下井我们也就没有面包吃,也没有苹果吃,生活条件也比别人家困难一些。
上学时候,最不想面对的就是每学期开学之际交学费的时候。即使那个年代每学期只有三元或五元钱的学费,但三五元钱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笔很大的款项了。因为家里贫穷,每学期都不能及时交上学费,或是很畏难地向老师交上自己的免费申请。为此却时常遭到老师的白眼。
学校每年一次的运动会,很多同学都会有几元钱或几毛钱的零花钱,而我却一毛钱都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今天这样品种繁多的.小食品和多种口味的饮料,条件好的同学们也只是吃根麻花或吃个烧饼,吃根冰棍或买瓶汽水,自己只能偷偷溜回家里吃窝窝头,吃白菜土豆。
因为贫穷,拿不出两毛钱交电影票钱,不得不放弃喜爱的电影;因为贫穷,没有钱买训练服,不能参加喜爱的篮球队、乒乓球队训练,而且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参加训练,放学后还要回到家里干活。虽然放弃了自己的许多喜爱,却坚守了家里的一份责任。
贫穷是一种经历,贫穷也是一种财富。贫穷让我养成了做事执着认真、无所畏惧、知难而进的性格。
走进工厂工作时,脏活累活我从不畏惧,既使一时有些难度,也会想办法去克服;以前没接触过的工作,只要有图纸,就会保质保量地完成。后来走进机关坐进办公室,从写小文章,到写大材料,从不畏难,从不退缩。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得到了一次次的提高,直到挑起了科室的大梁。这些都缘于当年的贫穷,贫穷之中蕴藏着无尽的能量,贫穷让我有了一种挑战精神,在贫穷的经历中锻炼了我的意志、耐力和能力。
当年贫穷时候也企盼着丰衣足食,但那时候对富足只是一种奢望、一种想象,奢望能吃一顿肉,吃一次油条,吃一次西瓜,奢望着不只在过年时候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那时候认为,这些奢望只是梦想而已,现实是遥远的。时间走到今天,改善一下生活、买件新衣服不再是奢望。当年的贫穷虽然承受了许多苦难,但我感悟到人生真正的财富不是今天的温饱,也不是明天的富足,而是当年遭受贫穷的经历。
贫穷如水一样流过我的心田,贫穷的影子在我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因为经历了贫穷,所以我不惧怕贫穷。贫穷的窘境激励我去改变贫穷,贫困的生活让我自立自强勇于面对贫穷,勇于担当责任。正是当年的贫穷,养就了勤劳、朴实、吃苦、担当等好的品质。
纵观诸多不同的出身,我认为贫穷是最好的出身。
《贫穷是最好的“大学”》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心系祖国,健康成长》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贫穷是最好的“大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天津武靖县大友岱村的一户农家里,有一个叫金鹏的小男孩,在他四岁那年爷爷得了半身不遂,家里一日不如一日,他上小学时的学费都是妈妈向别有借的,就连他写字的铅笔也拾起小伙伴们扔掉的铅笔头。虽然他家很贫穷,但他是一个很懂事、学习非常刻苦用功的'好孩子,每次无论大考小考,他的数学总是满分,也总是以最好的成绩报答父母的艰辛。
记得1999年6月,他接到了天津一中的破格录取通知书,当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时,迎接他的却是家人满脸的忧愁。为了爷爷奶奶家里已欠下了一万多元的债务。金鹏知道后流着眼泪悄悄的把录取通知书塞进了枕头里。但是为了他的前途,妈妈还是把家里唯一的牲口――驴给卖了。
他来到了学校,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不吃菜的学生天津一中的英语水平很高,他为了能很快跟上同学,就含着小石子练习,当他取得比赛第二名时,就会暗下决心要向第一名冲刺……就是在这样的勤奋刻苦下,金鹏终于登上了国际领奖台。
与多鹏相比,我学得非常惭愧。记得四年级时,我的英语并不是很好,在一次期中考试一落千丈,从班上的前十名落到了三十名,就这样,我对英语失去了信心,总认为自己的英语怎么学也学不好了,我很泄气,不管妈妈怎么说,我都没有把自信从自悲的魔掌中解脱出来。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想:金鹏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学习还能考上名牌大学,而我生活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为什么就不能呢?他考上名牌大学,我也一定要考上。
这学期一开学,我就马上找到英语老师,叫他帮我补课,每天早我就早早起床,在阳台上背诵英语单词,平时英语课我专心听课,生怕漏掉一逐步形成单词。放学后我仍然会跟着复读机反复地读。我要好好学习,以金鹏为榜样,把英语学好,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金鹏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别人能够做得到的事,我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出身决定待遇的散文
“双选会”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落下帷幕。但到去应聘的同学们,兴高采烈而来,怏怏不乐而归,我首先想到了一句话:““出身”决定待遇”。
是的,我们“出身”不好,当然,这里说的出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身,要论这种出身,我们差不多可都是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现在对入党的出身要求也没有当初那么高了。可是,就现在的就业形势而言,却不能不看到出身问题:“出身”或许是找工作的第一道屏障。
我去参观了“双选会”。说是双选,其实我们别无选择。作为一名大三学生,参加双选会似乎有点过早,可是也就抱着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去了解一下就业形势。看看来招聘的单位:几乎全是中小型企业,而且绝大部分是私营企业,特别就教师而言,多是都是私立学校,门槛相对低些,可是就业等却没有保障。而且,来招聘的单位都是一些学校周边的企事业单位,没有发达城市的或者一些有名的企业。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招聘现实。
我们无意诋毁我的学校。相反,我很喜欢它,可是我也会清醒的看清现实。
尽管现实如此,可是双选会上依旧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一天下来,学生疲惫不说,招聘人员更是精疲力竭。可是看看效果吧:几乎没有几位同学与招聘单位签约。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意外?我觉得,一方面学生希望到更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双方断节。
当然,这些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缺乏人才,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去那些地方可以充分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现实是,谁不希望到更好的地方发展,谁不希望找一个好的`工作,有好的待遇和条件?可是现实与期待似乎永远达不成一致。可是,梦想再美好,我们也要看清现实,就现在的就业形势而言,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还哪有什么机会去挑三拣四?特别是联系到我们的“出身”问题,工作好工作似乎是天边的云,看得见去摸不着。
再谈一下“出身”问题。我们学校位居大西部,是西部迅速崛起的一颗“新星”。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学校在全国没有什么知名度,在重庆也只是一个最为普通的本科院校。有人这样形容它:“一流的设施,二流的教师,三流的学生,四流的院校。”想来不禁哑然。其实想想这样的学校在全国比比皆是。学校知名度不高,所以录取分数低,所以学生质量不高。学生质量上不去,造成就业率不高,就业率不高也影响学生的主观选择,于是造成录取分数更低。就这样成了恶性循环。学生质量好比是木桶中的一块木板,质量上不去,导致整个木桶总储水量的缺失。学校如果一味的扩大生源,而不去想方设法的提升学校的水平,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招的学生人数多了,分数必然低,分数低了,学生质量上不去,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就缺失,然后就业又是一大难题,之后,录取分数更低,又陷入了这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可是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质量呢?我觉得,一个学校的就业率或许是录取分数的直接准绳,如果就业率好了,那么录取分数就可以上去,分数高了,学生质量或许会更高,虽然学生质量与分数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要是分数高了,学习氛围一般都要浓厚的多,那么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就会上去,校风也就好,这也就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修养,就业率或许就会更好。可是,就业率如何才能提高呢?很难。
经常听到有同学这么说:“不小心裁在这了”,“倒霉啊”。似乎学校成了摧毁他天才的摇篮。我认为这种方式很不可取。明明是自己的选择怎么怨得了别人?再说了,埋怨学校水平的人也只能说明他自己的水平低。“这种水平的学生只配在这种水平的学校读书!”
就我而言,我是非常喜欢这个学校。我喜欢它湖边的微风,喜欢它参天的进入大门的青春长廊,喜欢它古老的、巍峨的图书馆,喜欢这里的一切一切。学校为了学生的学习,的确是付出了很多。巍峨的、浩瀚的图书馆。在这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可惜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不加以利用。还有就是自习室。洁净的窗棂,窗台上跳跃的阳光,我总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学校在资源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当游戏大行其道的今天,所有人的关注点都远离了这些,还一味的埋怨学校,我想这是很低级的。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有利的条件是自己主观不努力,学生技能不高,怨谁呢?大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环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却埋怨学校管太严。主观不努力,客观上找理由---养成了这样的性格。
很恐怖。
俗话说:再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也就是说,反过来也就是说,再不好的地方也会出人才。而人才的出世,绝对需要自己全部的努力。选择了这所学校已成事实,这是我们已经无法决定的“出身”,可是出身已定,难道就不能做点主观努力?加强修炼自己的技能。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的知识、技能完备起来。相信吧,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一天。
贫穷的幸福散文
我没有否认过贫穷,也没有逃避过贫穷,贫穷算不上好事,但也不是一件坏事。
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也是一个贫穷的时代。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也是一个悲伤的时代,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倒退的时代。对于贫穷的定义,我没有多大兴趣,反正我的生活就像是北京的春天,阴晴不定,偶尔阴雨连绵,好在大部分时间都是阳光灿烂。如若没有风,那便是最美的季节了。当然,能吃饱饭,能随性的生活,那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和往常一样,携二三好友去逛街,习惯走河边,一边赏景,一边嘀咕着见不得人的秘密。路边总是有很多卖菜和卖水果的人,大多是一些中年以上的,他们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也是饱经风霜过来的。看着穿作打扮,也不像是日子阔绰的人。当然,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这时,一个卖橘子的大叔把担子歇在路边,抱着胳膊闲看景致,扁圆脸上的大眼睛黑白分明,虽然明显的被皱纹抢了几分风采,却也还是明亮有光,一顶退了色的草帽,年头也应该不小了,有些星星点点的黑斑,可能是风雨的杰作吧。
发白的蓝色外套也有点风烛残年,稍微有点风就摇摇欲坠了。我心里祈祷着不要吹风,不是出于同情,而是本能吧。他左边的袖子似卷非卷,有几个循规蹈矩的破洞并排着,好像是下过命令的队形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他右边的裤脚也呈现出似卷非卷的状态,和左边的衣袖刚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整体看起来有几分讨趣的意味。值得注意的当然是那两筐红红的橘子了,没办法,心里的馋虫已经捣鼓个不停了。
我们互相会意一笑,瞬间奔向了大叔的橘子筐,这个阵势要是在战争年代算得上冲锋了。“妹妹,卖橘子啊,5元三斤。”大叔热情地说。这个价格可是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啊,那么好的事,想都不用想,买吧。我们三个开始挑选橘子,一边挑选,一边和大叔攀谈起来。大叔说:“这个橘子是我自己家里种的,儿子在外面打工,我和老婆子就在家里,自己养活自己,卖点菜,卖点水果,生活就过去了,挺好的,妹妹,你们多买点吧,这个橘子没有用化肥,挺甜的。”
说着就掰开一个让我们尝尝,真的是太热情了。我们都来不及拒绝,就递过来了,尝起来,味道那个叫美啊!看着我们比较满意,大叔也露出了快乐的笑容。我就询问他是否辛苦,他说:“我和老婆子收入不多,是计算着过日子,但是很幸福。”付过钱道过谢后,我们走了,大叔也挑起担子走了。大叔的生活过得不富裕,但是大叔却很幸福,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每个人的出身不同,这点谁也无法改变,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无论怎样的生活都不要抱怨,有时候接受也是一种态度,正如卖橘子的大叔一样,我也是一样,我觉得生活得贫穷同样可以体验到幸福。
人生需要磨练也需要挫折,我从小因为家庭的原因,生活过得很贫苦,但是我觉得自己非常的幸福,因为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就是幸福的,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而来的东西也是幸福的。课余,我在餐厅里端过盘子,常常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也在学校里勤工助学,500多份报纸,20多层楼,几百间寝室,有时候腿也发麻了,手也发麻了,但是我从来不觉得生活不公平,从来没有嫌弃过生活过得贫穷。
我在这样的工作中是幸福的,我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的。我也感谢上天给我这样磨练的机会,让我感受到幸福的'味道。就好像一句说:人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的确如此,不管是生活的态度,还是生活的眼睛,都应该是幸福的。西装革履不一定就是美景,衣衫褴褛不一定就是泪流满面。
贫穷的人更懂得珍惜,也就更懂得幸福的原则。每天初升的朝阳就是微笑,路过的每个景,都可以用生命来赞美。不信,你看,校园的小径边上了又开了几朵不知名的花,红粉的花瓣,娇滴滴的的耷拉着脑袋,有几棵树的叶子已经开始飞舞,为这个季节献上一支优美的舞蹈。这些都是足以值得幸福的事啊。
那边又是一棵开花的树,寻着香味,我不得不去欣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