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长短句的答题公式 正文

长短句的答题公式

时间:2025-05-15 00:58:54

高考古诗鉴赏题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高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导语:中国古代的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词,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古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高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欢迎借鉴!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2.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4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4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每年高考是三篇默写,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与技巧

  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答题时一般遵循先观点后分析的套路,结构上采取总分式、并列式(分点作答)。下面就常见的六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做详细解说。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设问方式】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背景知识】

  1.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括景和物。

  2.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常见意境特点术语:繁华热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等。

  【答题模式】

  形象画面分析:特征+形象画面定位

  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宋]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江南水乡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这道题属形象画面分析类题型。第一问,形象画面定位为“江南水乡画面”,特征是“清幽恬静”,简单整合即可得到答案。第二问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例2(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宋]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问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这道题要求直接就“月”这一意象进行赏析,属意象意境解说类。答案对涉及“月”这一意象的三个诗句,先描摹解说,后说明作用效果。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主旨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设问方式】

  情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要求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要求解析情感主旨。

  【背景知识】

  对古典诗歌常见的5种情感类型应该熟知: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情感特征或诗歌主题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问题: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鉴赏点为“情感”,答题思路为总分式,分述抓住诗句内容和情感特征。

  例2(2008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宋]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鉴赏点为“主旨”,答题思路先总后分,分述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围绕观点解说。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类题型特别要注意审题。首先揣摩命题意图,区分鉴赏要求。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思路结构。题干要求从什么角度鉴赏,这一点首先必须了然于心。一般说来,修辞手法着眼于诗歌小处(某个词句)设题,表现手法着眼诗歌大处(上下联甚至全诗)设题,思路结构着眼于整体设题。答题时术语必须准确,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解说内容,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

  手法类: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直接就某一诗句提出具体的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要求作分析。变体——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背景知识】

  要准确答题,必须掌握以下常见术语: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表达方式指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主要指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其中描写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答题模式】

  准确术语+诗句内容+情感效果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宋]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描写)的角度和结构思路方面回答,联系描写的相关术语(动静、声色)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例2(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宋]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从全诗整体来说,术语是“情景交融”,在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时还涉及一些术语,如“衬托”“渲染”,也要准确。诗句内容解说和情感效果分析也是重要得分点。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答题时一般遵循先观点后分析的套路,结构上采取总分式、并列式(分点作答)。下面就常见的六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做详细解说。

  四、语言炼字类

  语言炼字类题型主要考查三方面的内容: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情味、效果等),对语言特色或风格的把握(格调、境界等)。

  【设问方式】

  炼字类: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

  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背景知识】

  1.诗眼: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解说其在拓展诗歌意境、传达诗人情感方面起到的作用。

  2.炼字: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3.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平时在诗歌鉴赏中可结合具体诗歌多多积累。

  【答题模式】

  炼字类:表明观点+解释含义或还原景象+情感效果

  答题时把关键字词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观点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含义包括解释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原景象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结合诗歌整体表述诗句所描摹的景象。

  语言特色类:准确风格术语+分析解说(含情感效果)

  【真题印证】

  例1(2008全国卷I)(诗歌材料见上文《江间作四首(其三)》)

  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解析:解释含义和情感效果是得分点,此题中观点和还原景象融为一体。

  例2(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吴激[金]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元]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问题: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4分)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对语言风格的准确把握是答题的前提,同时要视赋分或鉴赏对象决定是否作具体分析。此题的该问赋分4分,对象是三首诗,简略解说即可。

  五、多角度综合类

  这类题型涉及意象意境、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技巧,一般从多个角度综合设问,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理清有几个问题,分清每个问题的类型,明确答问角度,依据提问的顺序分别作答。答案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设问方式】

  一般综合两到三个方面设问。如: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对这种题目的命题意图要心中有数,它实际上问了三个方面: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怎样?(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

  【答题模式】

  参考以上四个方面的答题模式,问什么答什么,简单分析,略有侧重。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问题: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第一问考查表达技巧;第二问考查情感,是侧重点;第三问实际上考查写作意图或诗歌主旨。

  例2(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严羽[宋]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问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意境、情感、表现手法三个方面的问题,答案整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六、开放题型类

  这种题型相比其他主观题而言,更能达到检测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代表着诗歌鉴赏题的发展方向。解答关键看观点是否合理,分析是否有理有据。

  (一)评价题型

  【设题方式】

  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并阐明理由。

  【答题模式】

  明确观点+有理有据的分析

  【真题印证】

  例(2009年全国卷Ⅰ)(诗歌材料见上文《次石湖书扇韵》)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解答这类题型,要充分调动积累,从整体上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答题时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二)续写型题

  【设题方式】

  列出对其中一首诗(联或句)诗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相关诗(联或句)的解说。

  【答题模式】

  此类题型和语言表达运用题型中的仿写题型有些类似,要求模仿已经给出的解说内容和形式补写,做到鉴赏角度前后一致,表述形式基本相同。

  【真题印证】

  例(20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宋]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元]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问题:《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解析:题目对起句的解说包括语言特色、诗面含义和效果作用三方面,补充按照这三点回答即可。

中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文鉴赏题目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难点,那么相关的答题技巧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中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理解内容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答题技巧】

  此类题考察理解概括能力,概括主要内容,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抓住诗中出现的重要意象。若重在画面刻画,就概括画面主要内容;若重在叙事,就概括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对句中词义的理解,有赖于平时的学习积累。

  二、领悟思想感情题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注意整首诗的基调,若是愉悦的,通常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等;若是愁苦的、悲凉的、孤单寂寞的',通常表现作者对现状的不满。要联系诗的背景,注意用典故的句子,及诗中抒情的句子。

  三、描绘画面题

  “半夜鲤色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涛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话面加以描写。

  【答题技巧】

  此类题考察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注意抓住诗中的刻画对象,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用自己的想象补充丰富诗句内容,注意语言优美。如兰州题答案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四、品味语言题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题技巧】

  此类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解答此类题通常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首先要理解这些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分析作者通过它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或者心情。如河南题,“悠然”指悠闲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则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