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高手在民间短句完整版 正文

高手在民间短句完整版

时间:2025-05-15 01:40:02

高手在民间的散文

  中国人啊,就喜欢热闹,也许是人多吧,干什么事都挤来挤去的。这不,就七八个人乘轻轨,也让人踩了一脚。急匆匆进得轻轨里面,各自抢着座位,我刚一瞄准一空座位,准备坐下,却被一美女抢去了,还差点儿坐人家脸上。哎!自认倒霉吧!走廊里是空的,就站会儿呗,也没几步路程。

  没想到这美女没坐一分钟又站起来了,正自纳闷呢,在看她旁边,呵呵!原来有一位穿着寒酸,不修边幅的邋遢老头坐在她的旁边,她嫌弃人家脏,所以站起来了。走廊里站这么多人,我也不好意思坐过去,就站着吧。

  闲来无事,随着眼神儿观察着这位邋遢的老头,在这个美女帅哥如云的轻轨里,他的穿着打扮很显眼。穿着暗淡色的中山装,皱皱巴巴,衣服上还起着小毛疙瘩,再加上里面穿的特别厚,把衣服撑地鼓鼓的,上身就像一个装满粮食的麻袋,和他瘦弱的身材既不搭配。再看他的裤子,深蓝色的布裤子,在轻轨里面灯光的照射下,很亮,也许是很长时间没洗过了,如果下雨这裤子还能防水,尤其是裤子中间有一层特别油,如果能提炼出来的话,也许能炒一盘菜。穿着一双灰不溜秋的皮鞋,好像好长时间没上过油了,土里土气。哎~不对,他穿着一只黑色布暖鞋,还有一只是黑色皮鞋。这人穿着不一样的鞋跑出来了,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再抬头看看他的脸,真瘦!可以说是皮包骨头,眼睛很深。但我发现他的眼睛很亮,他有一双能穿透万物的眼睛,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这时我看见他半起身,给对面一美女接过去一样东西,给对面的美女手指着什么。因为在轻轨里,他们不能大声说话,所以用肢体语言交谈了起来,并且这位美女拿出手机给这位邋遢的老头拍了照。看到这一情景,我真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头,都六七十岁的人了,还能和美女搭讪成功,我甘拜下风,自愧不如啊!再看这位美女,她手里拿着一张纸剪的肖像,这个肖像剪得和她的侧面一模一样,这位美女拿着这张肖像照了张相发到了朋友圈。由于好奇,我坐到了这位老人旁边。他一只手里拿着一张白色的小长方形纸,另一只手里拿着小花剪,来回看着轻轨里面的旅客,他好像找准了目标,稍微观察了一会儿,他带上了黑边框老式眼镜,开始了他的工作,他又剪了起来。他剪一会儿,用右手拿下眼镜盯着他要剪的人物看一会儿,这样反复几次,他又剪出一个人物肖像来。这时我来回一对照,真像。他把剪下来的废纸装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又对自己的作品细心修改着,最后满意的点点头。我想他又要搭讪这位美女了,没想到,这次他没有,他把自己的作品装到了上衣口袋里。他再次拿出一张纸,在寻找着下一个待剪的目标。我不由得想跟这位民间艺术家,搭讪几句,想让他为我也剪一个肖像,可惜我到站了。

  走出轻轨,心里总不是滋味。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以貌取人的,这里面也包括我。如果我只见到这位老人却没有看到他还有这种手艺,有可能我会把他当成乞丐,疯子。但我看到了这一幕,我对我刚才行为,不由得心生自责。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但在这个社会也有对自己的穿着并不怎么讲究的人。衣服本身就是御寒的,是穿着让自己舒服的,而不是让别人看的'。人家穿的邋遢点,就是乞丐,就是疯子,这是以貌取人,这是瞧不起人的表现,这是自己狗眼看人低,看不出一个人的内在美。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事情。

  就拿今天我来说吧,出门时,换了好几套衣服,最后决定穿一套一千多的西装,皮鞋,把自己打扮的精精神神,帅气逼人才算满意。可自己的内在呢?自己有资本说人家吗?讨厌人家,看不起人家吗?没有。自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一个月拿着只能维持生计的工资,今天的穿着和自己的生活档次真的不符。

  想着,想着我脸红了,穿上这套衣服我都不会走路了,总觉得很别扭。这时,就怕别人看穿我的内心。心中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使我低下了头,不敢抬头行走。

  偶尔抬头看看在大街上行走的人们,他们穿着形形色色华丽的衣衫,但这其中又有谁和我一样呢?也许这其中就有,看着有绅士风度,其实就是一个空壳的人,他们也许就是装出来的。这是在给别人演戏,而他人眼中的你,你就是穿的再好也不会入他人的眼,因为我们每个人眼中只有自己,每个人都是自私的。由此我想到了这个社会,穿名牌,开豪车的人多如牛毛,但正真有内涵的人又有几人?那就不好说了。

  人是活给自己看的,马云穿着就像乞丐,人家也是马云,而你穿着再名贵,你如果没有内涵,你还是你,一文不值的你。朋友们,请不要以貌取人,看人要看他的内在美,而不是外表。花瓶虽美但他是摆设,中药虽丑吃起来还苦,但它可以救命。

祭先烈的诗歌《丰碑在民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先人的日子,借祭祀祖先,缅怀先烈,引导幼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祭先烈的诗歌《丰碑在民间》,希望对你有帮助。

  潮起潮落哟惊涛拍岸,

  海燕高旋哟云舒云卷。

  浮沉在大海的.东山岛哟,

  不堪回首话当年。

  忆往昔——

  兵荒马乱,

  生灵遭涂炭;

  且看那——

  黄沙滚滚

  吞噬村落毁良田;

  狂风怒号啊,

  飞沙走石埋家园!

  东山的百姓啊——

  灶中十日九无烟。

  老人饿得眼发黑,

  妙龄少女无衣穿。

  哭天喊地望北斗啊,

  月冷星稀凄惨惨!

  一缕春光——

  冉冉透过一线天。

  谷文昌啊

  欣然奉命到东山。

  他——

  一颗爱民心,

  一双铁脚板,

  一腔赤子情哟,

  一副英雄胆!

  他——

  顶着狂风,

  一山一岭探风向;

  他——

  冒着危险,

  一村一镇查灾源。

  黄沙扑面,

  他揉揉双眼,

  风雨交加,

  他拍拍双肩,

  继续挥镐在山巅;

  干粮断了顿,

  他勒勒腰带,

  忍着饥饿战荒原。

  冷风,

  吹不灭他心中的火焰;

  恶浪,

  冲不垮他爱民的情感;

  坎坷,

  挡不住他前进的脚步;

  挫折,

  吓不倒这铁骨铮铮英雄汉!

  他——

  风里雨里不回首,

  当官做官不像官。

  挑起水桶去浇树,

  拎起钢钎去开山。

  挽起袖子去筑坝,

  卷起裤腿去耕田。

  他唤起——

  东岛愚公齐上阵,

  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战荒滩。

  他率领乡亲们——

  修水渠、引清泉,

  建水库,灌苍原,

  造大桥,跨天堑,

  铺公路啊通山巅!

  撵得黄沙走西口,

  逼得荒凉出东山!

  天,在变,

  地,在变,

  人,在变。

  天地人啊都在变!

  孤岛变半岛,

  沙漠变良田。

  天堑变通途,

  旷野变校园。

  穷县变富县啊,

  荒山变金山!

  谷文昌——

  呕心沥血染重病,

  含笑而去上九天。

  骨灰撒在东山上,

  英灵日夜守家园。

  乡民泪水一串串,

  林海松涛在呼唤:

  谷书记是个大恩人呐,

  心血换来幸福泉;

  谷书记是棵菩提树哟,

  福荫久久罩东山!

  泉水咚咚——

  在赞美谷书记的心灵;

  山鸟嘤嘤——

  在歌唱谷书记的风范。

  政声人去后,

  美德更伟岸。

  政声人去后,

  真情出天然。

  政声人去后啊,

  丰碑在民间!

源自乡土,植根民间散文

  “冀东三枝花”之一的皮影,不管它走过繁华也好,历经萧条也罢,它都在燕山脚下肥沃的土地上,以顽强的生命力,独有的风姿,在历史长河中摇曳了千年。

  唐山皮影最早叫“乐亭影”。翻开浩渺的历史画卷,皮影过去叫傀儡戏。“五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便形象地描绘了在光影里舞动的皮影艺术的生动场景。皮影的演出形式灵活自由,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情趣,深受百姓喜爱,才得以穿透时光,走过千年的沧桑历程,植根民间这块艺术沃土,生生不息。

  皮影起源有两种传说:一是由中原传入冀东。能歌善乐的乐亭人在音乐曲调、演唱上改用乐亭方言、民歌、俚曲,演绎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乐亭影,传遍整个京东。二是唐山皮影界老艺人流传下来的:很久以前,冀东一带居民稀少,后来朝廷移民和逃难等原因,居民逐渐增多。居民杂乱,打架斗殴、伤人性命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南海观世音菩萨遂带领徒弟韦驮和红孩儿到此讲经说法,劝人向善。在观音菩萨的感召下,百姓逐渐醒悟,恶习减少,邻里和睦,到处呈现一片和谐景象。菩萨看到善果累累,人们安居乐业,于是留下经卷、海灯等带两徒弟返回南海。后来乐亭人为怀念观世音菩萨,用素纸刻成观世音菩萨、韦驮和红孩儿的影像,放在窗户纸上,用海灯照射,外边的人就看到观音菩萨,而让读过书有文化的人坐在旁边念经卷,由此产生了乐亭影。可见,唐山皮影有扬善弃恶的初衷,也有深入人心的根基。

  唐山皮影戏的影窗,最早是用白纸,后改用白布,横约230厘米,高约120厘米。演出时影人紧贴影窗,用灯光将影像映在窗上给窗外的观众观赏。影人的一举一动全靠幕后的演员操纵。演员操纵时,与伴唱、伴奏、音响效果严密配合,构成完整的戏曲表演形式。

  唐山皮影影卷传统剧目繁多,剧目取材大多从战国至明清的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主题大多是历史兴衰、忠孝节烈、因果报应、江湖义气、世态炎凉、扬善弃恶。

  六、七十年代,文艺下乡,电影、评剧、京剧下乡,皮影,这个民间艺术奇葩也在乡村兀自绽放。演出剧目大多是古典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记得,炎炎夏日的乡村,傍晚时分,火辣辣的日头已偏西,但火辣不减烘烤着村庄,队长在喇叭里的喊声高亢而热辣:社员们,今儿晚上八点在村头儿,有皮影戏《三打白骨精》……村庄顿时沸腾,孩子们的呼喊声淹没了喇叭声,村里的男人们吆喝女人,大树下纳鞋底儿的女人们,收起针线活儿,回家烧火做饭,屋顶的袅袅炊烟也雀跃了乡人的喜悦。而队长特会找时机,偏等皮影戏开场前说鸡毛蒜皮的事儿,惹得婆娘们吵嚷着让队长下去,他无奈地摇着头,挥手示意皮影班子开戏。村民才不管他的感受,眼珠子瞄着幕布上的皮影。

  那时对剧情似懂非懂,注意力更多的是关注幕布后边,对上蹿下跳的影人好奇,想看个究竟。操纵皮影的'是一对中年夫妻,男人边牵扯影人,边掐着嗓子唱着纯正的地方口音的皮影调子,拉长的音调,和他们手里的影人牵动着我们的好奇心。整个晚上,我们不顾蚊子叮咬,眼睛盯着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的皮影,艺人手里的皮影活了一般……幕布给我们大脑留下空白,但拿着金箍棒降妖治魔的孙悟空走进我们的世界,在孩提的心里种下善恶的种子。

  我带着疑惑问父亲。他借着灯光,用双手摆出各种姿势,白墙上显现一只雄鹰煽动翅膀展翅飞翔。父亲形象的展示,让我对皮影有了光影认知。

  经年之后,来到丰润车轴山,走进河北省工艺美术师张亚君的农家小院,这是普通的农家院落。屋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和摆设,扑面而来的却是皮影艺术气息,墙壁上挂满活灵活现的皮影作品,还有获奖奖状,彰显着主人曾经的荣耀。大炕上,临近窗户放着一张实木桌子,那是她刻皮影的工作台,桌子上有皮影雕刻的“两件宝”刻刀和蜡板。张老师说,这块刻板中间镶嵌着蜡板,已有三十年的历史,黑黑的蜡板上,布满了马蜂眼儿,随着刻刀闪亮时光流逝,留下了岁月的划痕,那些栩栩如生的皮影都出自这块蜡板。她拿过铅笔画好了古代女将帅人像画纸给我们演示影人雕刻技艺。

  皮影的雕刻工具主要是刻刀和蜡板。刻刀分宽、窄、大、小,多为斜刀直刀,刀把缠绕丝线以便雕刻。蜡板是以黄蜡为主,加少量的牛油、香灰搅拌,再添进木板槽制成蜡板。西北地区艺人善用工具凿子雕凿而成。唐山皮影是纯手工雕刻。人像雕刻结束,下一道工序便是给影人上色,先把影人的眼睛、头发、嘴唇、脸部等色彩确定,其他部分再分别配上红、绿、黑调整好关系完成上色。传统的色调基本用蓝、紫、黄等颜色。涂好颜色的影人要经过夹压,干透后可上油,让影人透亮、关节活动便利、经久耐用。早期的影人用桐油,后用清漆,上油后的皮影悬在室内阴干。组装时,将影人的上身、腰关节、双腿、双臂、双手十几个部位,按事前设计好的连接关系用线组装。其中,两只胳膊从影人身子的两侧订在肩部的同一个点上;双腿的装订是一前一后,但前腿要从影人的行进方向的右侧装订,后腿反之;在影人脖口处安置插头茬用的套口,并在脖口和双手安装操纵杆,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皮影幕后的影人便在像张老师这样的民间工艺师的妙手下鲜活。

  张老师的创作素材大多来自古代历史传说:有穆桂英挂帅、昭君出塞、观音菩萨等。

  七十五岁的张老师,穿着质朴,性情爽直,说话干脆。她的皮影艺术人生与老伴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老伴一生痴迷皮影戏拉弦,经常在自家窗户上表演皮影,有滋有味,唱着地道的皮影调,她便喜欢上了皮影,她去玉田、唐山和皮影雕刻艺人学艺,一发不可收拾。即便在灶台烧火做饭,她也想着雕刻皮影遇到的难题,若有答案,扔下柴火接着雕刻……遗憾的是老伴三年前过世。这个普通的农家,可谓是皮影艺术之家,除了她从事雕刻皮影外,她还把技艺传给了儿子,两个女儿受父亲的影响都会唱皮影,外孙女也受家庭熏陶,在市皮影剧团,既会唱皮影又会耍皮影。

  这位素朴的农民工艺师,不善言谈,但她朴实、达观的个性,笃定让皮影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她收了十几个徒弟。徒弟中,有大学教授,也有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商人和当地农民,她不管徒弟的身份,只要喜欢皮影雕刻,不但无偿接收,还自己搭颜色和蜡板,毫不保留地传授雕刻技艺。

  这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八十年代曾创造过皮影艺术的辉煌,是唐山市承担皮影外贸出口任务第一家,出口任务大多出自这个农家小院,皮影作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几个国家。唐山皮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欢迎,皮影走出农家小院走向世界,这朵民俗艺术奇葩,独特的艺术魅力,香飘海内外。唐山皮影享誉国内外,唐山皮影剧团先后赴法国、美国、摩纳哥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单纯追求利益的思想驱使,难免重数量,忽略了质量,造成国外客商不满,唐山皮影走向衰退。加之大气候淡漠了传统文化,唐山皮影也和许多民俗文化一样陷入尴尬,走向萧条。这个农家院承载了皮影艺术的喜和忧,折射出唐山皮影发展的脉络。

  小院的主人和许多乡村皮影艺人一样,坚守的执念没有丝毫撼动,她带着十几个徒弟守候皮影这个民间艺术奇葩,默默耕耘在这片民俗沃土,翘首期盼迎来皮影艺术又一春。

  民俗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皮影也是唐山民俗文化的名片。近年来,政府出台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政策,皮影迎来发展契机。取材于唐山皮影的舞蹈《俏夕阳》成为二零零六年央视春晚的一大亮点,十二位老奶奶与二十四个小孩用舞蹈的艺术形式把皮影戏惟妙惟肖的演绎,让唐山皮影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世园会的召开,唐山皮影可谓“老树发新芽”,这朵民俗文化的奇葩堂而皇之走进世园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八方客人再度领略她的独特艺术魅力。

  如今,唐山皮影源自乡土,兴于民间。皮影已经走进校园,唐山剪纸协会在市区、各县建了以三所学校为基地的皮影艺术学校,皮影作为学校的专修课,在幼小的心灵播下种子,不久,这些种子会萌发、开花,皮影这朵民俗艺术奇葩更加绮丽,汇成民俗之花的海洋。

始终活在民间音乐路上的阿炳散文

  中国民间音乐由来已久,从民间歌谣到诗词曲赋,无不闪烁着民间音乐的光芒,它来自民间,与草根紧紧相连,带有浓重的原生态气息,但绝不会流于庸俗,民间音乐在表达生活的同时同样记录着情感的变化,轻与重,缓与急,每一个音律的旋转都会扣人心弦。民间音乐是流动在岁月轮廓上的美丽,无论是喜或乐,哀或悲,真正感人肺腑的音乐,是可以乐到不能自抑,哀到悲天悯人的感觉。而想到民间音乐,听到那首“悲从中来,不能断绝”的《二泉映月》,盲人阿炳的轮廓便会不自觉地出现。

  阿炳,只是一个名字,抑或一个代号,但他是一种音乐的代表,来自民间最悲苦的声音,悟者感同身受,行人亦觉悲伤。所有的情感来源于生活,所有的生活受事实限制。从小被父亲送人,到不公正的待遇,被歧视的生活填满了阿炳的童年。后来阿炳突然失明,这对他音乐创作的风格造成了一个重大的影响,从此,他的世界,没有光亮,只有音乐。他的音乐不同于陕北的山丹丹,关中的石榴花,或者陕南的映山红,没有毫无修饰的直白,也没有色彩的浓烈,他的音乐充满了悲伤的气息,虽是一种黑色的情感,同样透露着其倔强着的勇敢,不得不说,他的真实,是民间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是一位数十年如一日地在音乐的道路上辛勤耕作的人,也是一个用音乐诉说苦与乐的歌者。他的一生,没有太多灿烂的光环,他只是一个背着音乐用心行走的人,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他,记住了他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也有人记住了他的二胡,他的琵琶,他给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带来了一抹最浓重的色彩,也带来了一曲最厚重的声音。

  一个民间艺人的创作,总与其生活环境形影相随,民间音乐艺术是对生活最真实的描述。情感是生活赋予的,情绪是自身投掷的,对于阿炳而言,一生走下来的点点滴滴,前后左右的指摘或褒贬都会影响其对音乐的创作风格。从阿炳的苦乐交织的经历便可洞察一二。阿炳的父亲是当家道士,四岁那年母亲去世,他被寄养在叔叔家中,他背负着私生子的包袱在生活,自幼遭人白眼看人脸色,阿炳从小就随他父亲学习音乐与器乐,十三岁时已经学会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父亲的去世让他的生活措手不及,毫无规律,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尝了人间的五味瓶。后来因双目失明而流落街头,最后沦落为以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所以在阿炳的民间音乐中多苍凉悲壮而少浓烈奔放的风格,这就是自身经历对音乐的影响,但也形成了他倔强无畏的性格。

  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上的压力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风格的转变。而民间音乐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剂良药,它在实现很多人梦想的同时,其本身也离不开生活的影响。

  生活环境可以影响民间音乐的创作,而反过来,音乐一样可以影响人的生活。总有一首歌与某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不谋而合,总有一首歌是为陌生人而作。特别是民间音乐,它取于生活,是对生活最真实贴切的描述。有多少音乐可以唤起一个想要放弃的人重拾心情,好好生活。

  对于阿炳来说,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剥削掉他的岁月,他同样以一种面对苦难的方式骄傲地活着。民间音乐可能不像流行乐或者摇滚乐那样调动气场与情趣,也不像说唱音乐那样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它是一种发自心灵的最真实的东西,能够给懂得生活的人震撼与快乐。越真实越贴近情感深处的音乐越能打动人心,给懂它的人以心灵的慰藉,给消沉的人以勇气。生活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音乐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它给予每一个平凡的人以伟大的梦想。阿炳的世界没有阳光,而音乐给了他活着的理由,因为要音乐,所以要活着。他自己创作,自己书写自己的苦乐生活,当面对音乐时,相信他是幸福的。他的音乐之路,幸福的感觉只有他自己可以真正的体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追求,不断地创作,最后,他成了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感动我们的除了音乐,最重要的还有他对音乐的坚持与热爱,还有他有音乐就要好好活着的坚强的精神。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如此执着,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阿炳这样的苦难经历,无论如何,我们是幸福的,阿炳的音乐可能会让我们想起我们不愿提起的痛楚,阿炳的经历与意志却把消沉中的我们紧紧的拉起,这是民间音乐的力量,也是阿炳给予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民间音乐填充了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但有些最珍贵的记忆永远值得保留。

  民间音乐需要经典,经典里的储存量同样离不开民间音乐。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的流浪卖艺生涯,给了阿炳品尝人间百态的机会,同样让他的曲子越走越带有浓厚的生活韵味。面对如今多不可数的民间音乐至今还没有哪一首曲子可以代替阿炳《二泉映月》的地位,没有多少音乐人经历过阿炳这样的哀与悲,即使他们用最优越的器乐演奏,也比不上阿炳贴近生活的真实,用泪与汗浇灌出来的曲子,永远注入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民间音乐经典的力量更能表现一种对生活的讴歌或者对自身的感慨。经典是历久不衰的,是可以打败时间的文字或者声音,这中间不掺杂任何空洞的成分,民间音乐也走在不断趋向经典的路上。当然,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的社会里,民间音乐必须要受得住舆论以及时间的考验,这是每一个趋向经典的事物必经的过程。很多人对民间音乐或者别的存在质疑,说民间音乐流于庸俗,下里巴人,太过口语化,说民间秧歌太过野性,说二人转太过流俗。这些都是对民间音乐太过于片面的非议,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的代表,虽不像阳春白雪般高雅,一样有摄人心弦的力量。

  面对这个被快速填充的时代,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看看民间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样是一种享受。音乐的路上需要真正为生活而歌的人,需要像阿炳这样来自民间,表达民间的力量,需要用新的眼光看待民间艺术,更需要感谢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为生活而歌的人,民间音乐不会消失,它仍会迈着坚定的脚步走在旋律的路上,纯而不作,真而不张,这就是民间音乐的力量,也是阿炳带给我们的力量,始终是不可忽视对民间音乐的坚持,既是对那些始终执着的人的尊重,也是对民间音乐的敬仰,正如阿炳,始终活在民间音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