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团扇书法作品短句 正文

团扇书法作品短句

时间:2025-07-14 15:06:44

温庭筠《夏中病痁作》作品介绍

  《夏中病痁作》作品介绍

  《夏中病痁作》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9卷。

  《夏中病痁作》原文

  夏中病痁作

  作者:唐·温庭筠

  山鬼扬威正气愁,便辞珍簟袭狐裘。

  西窗一夕悲人事,团扇无情不待秋。

  《夏中病痁作》注释

  ①中:全诗校:“一作日。”痁:疟之一种。二日一发疟曰痎,多日之疟曰痁。

  ②山鬼:指疟鬼。

  ③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团:全诗校:“一作圆。”

  《夏中病痁作》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夏中病痁作》繁体对照

  卷579_5夏中病痁作溫庭筠

  山鬼揚威正氣愁,便辭珍簟襲狐裘。

  西窗壹夕悲人事,團扇無情不待秋。

温庭筠诗歌作品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整理了温庭筠诗歌,欢迎阅读!

  温庭筠的诗

  1、《江上别友人》

  秋色满葭菼,离人西复东。

  几年方暂见,一笑又难同。

  地势萧陵歇,江声禹庙空。

  如何暮滩上,千里逐征鸿。

  2、《春日偶作》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3、《寄山中友人》

  惟昔有归趣,今兹固愿言。

  啸歌成往事,风雨坐凉轩。

  时物信佳节,岁华非故园。

  固知春草色,何意为王孙。

  4、《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鹦鹏,沉香阍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5、《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比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6、《更漏子》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7、《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8、《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9、《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10、《南歌子》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终日两相思。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11、《杨柳枝》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同芳草绿萋萋。

  12、《杨柳枝》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13、《杨柳枝》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14、《杨柳枝》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15、《送人东归》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wēntíng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典故轶事

  咸通六年(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岑参作品《碛中作》

  岑参的《碛中作》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版本一

  碛中作⑴

  走马西来欲到天⑵,辞家见月两回圆⑶。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⑷。

  版本二

  碛中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话译文】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拓展阅读:岑参人物生平

  岑参(cén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温庭筠诗歌作品中的艳俗与清丽

  晚唐诗人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其诗词作品大多以香艳示人,其描摹的意象与情景也皆被后人认为是艳俗之物。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诗歌世界中,有一位诗人曾经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歌被人们传诵千古,经久不息。他,就是晚唐诗人――温庭筠。时光如白驹过隙,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而温庭筠的诗歌却在时光的沙漠中熠熠闪烁,给人们的文学生活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之光。一提到晚唐大诗人温庭筠,人们的脑海中必会浮现出许多雍容华贵的少妇艳俗形象,甚至有人说,温庭筠就是中国古代香艳诗人的一大代表。在此篇文章中,笔者经过科学的考察与调研,得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结论:笔者并不否认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充满了香艳绮丽色彩,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时代以及温庭筠的生平来看,诗歌中清丽脱俗的气质也隐于其中,发散着淡然美丽的光芒。

  一、温庭筠的生平

  晚唐诗人温庭筠(约812年―866年),字飞卿,太原祁县人。祖承温氏一脉,为唐代初期宰相温彦博的后代,家世渊博。然而到温庭筠一代,家世却逐渐走向没落。温庭筠一生的仕途都不得志,郁郁寡欢,到晚年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国子监助教等职。温庭筠的一生漂泊不定,大多都在异乡度过,幼时的他客居江淮地区,而后青年时期居住到陕西户县的荒野,由于此地临近杜陵,因此温庭筠自称为杜陵游客。温庭筠年幼便可口吐金莲,少年时期刻苦好学,饱读诗书,而青年时期的温庭筠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时的晚唐盛行诗赋律令的考试,其中八韵为一篇,据传其叉手一吟便是一韵,八叉八韵便是一篇,时人称之为“温八叉”。在中国古代,一个有性格又桀骜不驯的人,必定会不断得罪上司,那么其平步青云的梦也就很可能破灭了,温庭筠便是这样的。虽然他才华出众,八叉写文,然而却桀骜不驯,骄傲无比,导致总是受到政治影响和权贵排挤,终生郁郁不得志。开成四年,由于受到宫廷政治斗争的影响,温庭筠注定无法通过科举见证自己的光芒,尔后数年,屡试不中,岁月的风痕磨平了他文人的情怀,他不再寄希望于科举考试,而是帮人代笔捉刀,以此养家糊口,这种做法虽然不可取,但也足以证明温庭筠的伟大才气。然而,一个人的性格不管遭遇到多大的不幸,怎能完全被磨平呢?温庭筠而后的大闹科场案以及不识唐宗案都说明了如下的道理。

  温庭筠虽然在仕途上不得志,然而,其在文学诗词方面的造诣却是没人可以抹去的。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兼工诗词歌赋,作品大多叙写个人际遇,兼有时事政治之描写,由于常年居于外地,也有许多羁旅怀伤之诗问世。由于其放荡不羁,仕途不如意,因此他经常出入于酒肆妓院中间,其诗歌对此也多有反映,许多作品香艳绮丽。很多诗歌都描摹了女子的心态精神与人生。抑或清新明快,抑或绮丽艳俗,也因此被称为“花间鼻祖”,诗歌作品大多收录在《花间集》之中。

  二、温庭筠的诗歌特点与时代特征

  提到温庭筠,人们总会自动地将其诗词归于“艳科”一栏,然而究其深层内涵,则并非如此。无论是从诗人绮丽之诗所蕴含的情感分析,还是从其他作品的意象分析,都能得出与此相支撑的结论,温庭筠的诗词作品并非仅仅描写秦楼艳月,而是深刻地结合了当时晚唐时期的时代特征,奏出了一曲晚唐时期的雄壮瑰歌。

  细读温庭筠的诗词,笔者发现,其诗词作品中边塞诗,羁旅诗以及咏怀古迹诗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有力地印证了温诗作品并非都期期艾艾,香艳绮丽,而是或雄壮有力,或充满哲理,与时代特征与个人经历有力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他作品当中,或咏物伤情,或描写上层贵族生活,虽然绮丽香艳,但是却能从诗词点滴当中看到诗人想表达的别样伤感压抑的情绪。

  “苍茫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由于温庭筠早年有随军打仗的经历,因此关于战争的情怀在其诗词中也多有反映,其边塞诗词雄壮大气,辽阔幽远,然而却又并不似高适的诗歌那样拥有盛大的豪情壮志,而是结合了晚唐时期朝廷国事衰微,难建竣工的时代特征,词风深沉厚重,婉转凄美。“万古春归梦不归,可惜雄心醉中老。”晚唐时期,文人的心境有了很大变化,没有盛唐时期建立功名保家卫国的渴望,也没有中唐时期以“中兴”为己任的使命感,而是充满了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而温庭筠也恰恰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温庭筠的诗词虽然细致地描写了上层人的生活,但是却更能从中表达出自己凄楚哀婉的梦想与抑郁不止的心境,为许多人惋惜。因此,与其说温庭筠在为上层社会歌功颂德,不如说这些绮丽诗词是他对社会深沉厚重的无奈之声。

  三、温庭筠诗歌中表面的绮丽艳俗

  由于唐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商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娱乐业也呈现了急剧发展之势,音乐兴起,酒楼妓院极尽繁华。又由于温庭筠的悲凉仕途境遇,使得他找不到依托,因此经常寄情于妓院歌馆之上,流连于流莺野草的聚集地,发挥其文学才能,创作了大批的香艳题材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温庭筠大都以女子为诗词描述的对象,主要通过描写衣冠仪容器物来叙述这些女子悲欢离合的爱情经历。他的作品突破了中国古代历来以男性为主题叙述对象的传统,大多以女性为中心描写男女之情,主要描写了妓x,征人之女,采莲之女,农家之女,宫中之女等各色各样的女性,由于女性这一特定主体的特殊性,温庭筠的诗词也大多香艳绮丽,浓墨重彩,对女性生活的画面进行了极尽奢华的描写。然而他的诗词却在艳丽中独具特色,肥而不腻,与当时的李商隐合称为晚唐“温李”,这足以看出温庭筠香艳作品的高超技艺。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温庭筠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虽然大多描写女子的离愁别绪,其中却大有不同,其笔下的女子或枕上难眠,或梦魂颠倒,或终日抑郁,或窗前闲忆,这些诗词大多都结合当时的情景,通过将窗外景物与心中离绪,女子服饰装扮,生理反应等多种多样的意象相结合,谱出一曲曲哀婉动人却又各不相同的绮丽诗词。温有很多作品都是意象物品铺排罗列而成,有时也会掺杂几句描摹情感的语句,然而却杂乱无章,不知所言,满目望去,皆为绮丽之词铺排之感,很难看出语句彼此之间的联系。然而,待读者细细研读,才会发现其中之奥秘,诗词当中字字句句都能以景传意,透过诗词表面的意象,我们可以结合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境遇,借用人物之心灵之眼睛去判别诗词,发现其中铺排的奥妙。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被称为花间派的鼻祖,读者从他的作品当中不难发现许多词句都是关于鎏金错采,香软浓丽,满眼雕绘的',以至于其中金,玉,绣,锦,缎,凤凰,翡翠,玛瑙,麝香,琉璃,莺语……这类华丽之词比比皆是。部分文人认为温诗过于艳丽旖旎,不问政事,非正当文人也。然而深究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此类事物皆是当时市井宫廷女子的日常生活用品,以有规律地罗列来构思诗词,更加能够反映所描摹之人物的内心情感,不失为一种上乘的艺术手法。这些平实的语句结合对物象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同画作之中的淡笔点染,仔细点琢之技艺,使市井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女子物品有了生机与灵魂,此时此刻,人物,情感,物象无限制地被融入到一体之中,表现了人物深刻细致的婉转情思。

  四、温庭筠诗歌中隐藏的清丽脱俗

  从前文所分析的温庭筠自身经历以及时代特征中,我们不难发现,温诗作品绝非绮丽艳俗之物,在其意喻深处,隐藏有一颗清丽脱俗之内心。在解读温庭筠的作品时,我们不应为其中的华丽辞藻所蒙蔽,而是应当结合其作品所描摹的人物内心世界,从诗歌整体把握其思想状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会拘泥于其艳俗绮丽的外表而不知其清丽脱俗的另一诗歌特征了。

  在温庭筠的作品当中,诗人都能用素描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方式,将人物的口吻,行动以及内心世界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从整体上构图,又从细微处着笔,描摹了一个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得画面清丽脱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令人意犹未尽。“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冷。”长夜漫漫,孤独女子独自回忆往昔,花落月明之时,诗人并不写“佳人知晓冷”,而是间接写道“锦衾知晓冷”,这足以看出温庭筠写作功底的深厚。如此这般拟人之手法,恰恰将全诗词点燃,使得诗词透彻玲珑,脉络清晰,不失为清丽脱俗之佳品。

  在温庭筠的作品中,清丽作品不在少数,在《梦江南》这两首词中也有很大体现:“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全词以“山月”、“水花”作比,这些意象便能体现出其清丽之本色,而其“惜花”之感又是感叹年华易逝的标志。此间作品皆用清丽之物给读者留下长长的空白,借以反思与抒情。曲尽其妙,意喻深长。应当说,温诗作品当中的清丽确实是无处不在,它既隐藏在绮丽艳俗的诗词当中,又自成一体,哀婉流连,表现出了极大的艺术价值与极高的艺术特色,给予后人以深刻的文学启迪与丰富的文学素养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