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大书鬼手意思和短句 正文

大书鬼手意思和短句

时间:2025-05-06 20:46:49

陆游教子读书学习诗

  《示儿》(一)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鸡鸣。

  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

  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锄犁。

  这首诗是说,我们每天三餐能够吃到新鲜甘美的粮食,全靠自己每天清晨鸡不叫就起床下地劳动。在冷冷清清的莱园里种植蔬菜,整天和姜、蒜、韭莱之类打交道,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似乎是有点太寒酸了。但是,我却不以为然,我还是要语重心长地告诫你们说,千万不能厌恶务农这件事啊!

  《示儿》(二)

  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

  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

  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

  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

  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若狂。

  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盖。

  这首诗的意思是,住宅的东边已经种上了百棵桑苗,西边又修筑百步宽的池塘;山坡上的早茶已经采摘完毕,晚茶的嫩芽又抽出来了;田里的小麦青青,大麦已经黄熟,好一派农村初夏好风光!看到这景象,老夫我吃饱饭,双手抚摸着腹部,不再会以苍老的声音呼叫肚子饿了。可读书的习惯总是改不了,油灯前边摆满黄旧的书籍,上面布满了红色的圈点。我正在用心读书,儿子们在我身旁谈论治理乱世的道理,他们精辟的见解,常使我老夫欣喜若狂。每当这时候,我无须饮酒就自我陶醉了,于是不由自主地捧书相和,书声琅琅。真是人生百病都有治好了的时候,只有读书的嗜好是不能医治的。尽管我一生特别喜欢读书,但我还是希望儿子们要努力耕作,丰衣足食,务农爱农。说真的,读书万卷有何益处呢!

  这两首《示儿》诗,都是诗人以自己务衣爱农的切身体验,以亲身参加劳动、收获的实践中所得到的乐趣,去感染、教诲儿子要像父亲一样务衣、爱农。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如此以农为乐,并教导儿子务农、爱农,自食其力,丰衣足食,这种思想境界是很高尚的。值得提出的是,陆游希望儿子务农、爱农,并不只是要儿子们就会干活种地,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加强自身修养,这更是难能可贵的。

  陆游教子诗文之四:

  《教子为官之道》

  嘉泰二年,也就是1202年初,陆游的次子陆子龙赴吉州、(今江西吉安县)任司理参军职。临别时,诗人写了一首名为《送子龙赴吉州椽》的送行诗,告诫儿子以为官之道。

  子龙赴任吉州时,陆游年七十八岁。诗人在生活之中,看到当时政治的腐败,体验到宦途的艰难,自己报国壮志及收复失地理想的无法施展,对官场的黑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他内心讲,并不乐于儿子去做官,他也深知儿子做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离别诗的一开头便说:“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

  尽管是不得已,但既然要去赴任,那么就应当做一个廉洁清正的官。

  他首先告诫儿子,生活要俭朴,清白自守,做个廉明的好官。

  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

  一钱亦分明,谁能肆馋毁;

  聚俸嫁阿惜,择士教元礼。

  我食可自营,勿用念甘旨;

  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

  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你是吉州的官吏,喝的是吉州的水,要为吉州百姓做好事。在金钱的问题上,哪怕是一个钱,也要公私分明,自身清白廉洁,旁人就没有理由说你的坏话。平时要省吃俭用,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钱陪嫁女儿,用自己挣的钱延聘品德高尚的教师教导自己的儿子。我虽然已经老了,但一切尚可以自理,吃饭问题,你不用惦念;衣服、鞋子破了,出门虽会被人嘲笑,但我却不在乎,回家后仍然可以心安理得地美美地睡觉。因为我是清白的。

  这里是诗人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他特别强调要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这是很有意义的。

  其次,告诫儿子要尊重当地有各望的人士,但不可有什么企求。

  益公名位重,凛若乔岳峙;

  汝以通家故,或许望燕几;

  得见足以荣,切勿有所启。

  又若扬诚斋,清介世莫比;

  一闻俗人言,三日归洗耳;

  汝但问起居,余事勿挂齿。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吉安当地的益公周必大,地位高,名气大,很有威望。宋孝宗时官至左丞相,光宗时被封为益国公。他处世严谨,令人敬畏。我与他是老朋友,由于这种世交关系,你要去拜望他。你能够见到他,就足以荣幸的了,切不可向他提出什么请求。另外,江西吉水有一位叫杨万里的人,号诚斋,历任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秘书监。他是著名诗人,也是我的老朋友。此人清廉耿介,品德高尚,举世无双;他清廉自守,一旦听到庸俗的人说了庸俗的话,非常厌烦,恨不得用清水洗净自己的耳朵。你到吉安会见到他,代我向他问好,但不要谈别的事情。

  诗人在这里是教导儿子做官要尊老敬贤,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和高尚风格,但不要依赖这些德高望重的人庇护自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征得百姓的拥戴。

  第三,告诫儿子要同当地的友人共勉仁义。

  希周有世好,敬叔乃乡里,

  岂惟能文辞,实亦坚操履;

  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

  仁义本何常?蹈之则君子。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当地的陈希周,我与他及他的父亲过去都有交往;杜敬叔和我是同乡,我在山阴时曾应他的请求给他写过诗。此二人善于写诗做文章,很有学问,且正直廉介,品行高尚。你要和他们共同切磋学问,不断增长、积累自己的知识。一个人要达到仁义的思想境界,成为有道德的人,必须躬行实践。

  诗人这里是告诫儿子,虽然已经做了官,但不可自满自足,固步自封,要经常向有学问、品德高尚的友人学习,切实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而要真正提高自己,必须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学问,切不可只是高谈阔论,坐而论道。

  在送别诗的最后,陆游嘱咐儿子子龙要常给他写家信。

  汝去三年归,我倘未即死,

  江中有鲤鱼,频寄书一纸。

  《送子龙赴吉州掾》一诗,通篇是老人教子以为官之道,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热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一个正直和善、品德高尚的父亲对即将为官的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实为感人。

  陆游教子诗文之五:

  《教子忧国忧民》

  一

  南宋孝宗时期,王炎做川、陕宣抚,陆游在其军中干办公事,他曾向王炎提出取进之策略。他认为要“径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陆游传》)

  后来,范成大帅蜀,陆游当参议官。陆游希望他的谋略能得以实现,宋朝军队能收复被金人所占领的失土。

  事过多少年以后,陆游老来闲居,常常回忆起当年在川、陕边关一带向王炎提出的进取之策,希望实现自己收复失土的策略主张。

  因此,在晚年诗人写了一首诗,名为:《仆倾在征西大幕,登高望关辅乐之,每冀王师拓定,得卜居焉,暇日记此意以示子孙》。告诫儿子要收复失土,必须开发渭水流域,要迁居西北地区,在那里扎根安家。

  八月残暑退,秋声满庭树。

  岂无四方志,衰病迫霜露。

  辽东黄头奴,稔恶天震怒。

  南北会当一,老我悲不遇。

  子孙勉西迁,俗原吾所慕。

  约己收孤嫠,教子立门户。

  黍稌暗阡陌,鹑雉足匕箸。

  永为河渭民,勿惮关山路。

  这首诗的大意是,阴历八月,炎热的夏天完全过去,秋风吹,秋虫鸣,声声响彻庭园和树林。常言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哪里是没有四方之志的人呀,只是因为衰老和病痛像朝露寒霜,逼迫我只好固守家园。可恶的金朝侵略者们,侵我中原土地,虏我靖康两帝,他们所酝成的罪恶,连天公也会震怒。我深信,南北江山一定会统一,可惜的是,我老了,恐怕不能亲眼看到这一天了。

  我希望你们将来迁居到西部地区,那里的社会风俗很好,我一直很向往。到了那边,好好过日子,严格约束自己,收养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孤老,并且悉心教育自己的子女,在那边安家落户。要勤于劳动,争取粮食丰收,会过上富足的日子的。你们要永生永世在陕川一带当一个河渭百姓,切勿因为从家乡绍兴到那边失去关山险阻、路途遥远,而害怕动摇,畏缩不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外族侵略中原的愤恨和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为了实现赶走侵略者、收复中原的宏愿,他教导子孙后代,要举家西迁,参加到开发西部的行列中去,充分体现了一个爱国老人忧国优民的高尚情怀。

  二

  诗人到了晚年,久病卧床不起,对于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深感遗憾。就是在病床上,他都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他把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

  临死之前,他写给儿子们一首名为《病中示儿辈》的诗:

  去去生方远,冥冥死即休。

  狂思攘鬼手,危至服旦头。

  有剑知谁与,无香可得留。

  惟应勤学谨,事事鉴恬侯。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一旦死去就远离人生,进入阴曹地府就一切都完结了。但我还是不愿就此离去,我在梦中与死神搏斗,终于从死神手中挣脱,到清晨赶紧服药。江山尚未统一,我心中不安,权贵当道,我空有利剑,能传给谁去报国呢?我也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你们要勤奋读书学习,为人处世处处谨慎,加强自身修养,事事处处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

  在病重期间,一直折磨诗人的不仅仅是病痛,更是祖国没有统一,人民没有安居乐业。他把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嘱咐儿子继承他的遗愿。表达了诗人祖国不统一死不瞑目的爱国情操。

  三

  在弥留之际,陆游的思想上没有别的牵挂,唯一使他终生深感遗憾的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山河的统一。

  就在临终之前,他给儿子们留下了一首名为《示儿》的绝笔,活着的时候看不到祖国的统一,失土的收复,死后在九泉之下也热切希望能听到祖国统一的好消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知道,人死了以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和我都无关系了。只是我没能亲眼看到大宋江山的统一,即使我死了也为此感到无限的悲伤。待到大宋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我的儿子们啊,你们在家里祭祀列祖列宗的时候,千万可不要忘记把这个我盼望了一辈子的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

陆游示儿教子诗

  陆游教育孩子的诗词最著名的当属《示儿》,大家是否阅读学习了解了呢?

  

  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以诗教子

  诗翁陆游有六子一女,他热爱子女,常常写诗劝勉和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其中教育子女要爱国,这是陆游诗教的主要基调。“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陆游临终前的《示儿》诗,是诗人教育子女的绝唱。

  “闻义贵与徙,见贤思与齐。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鸡鸣。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锄犁。”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示儿》诗,诗中要求子女在道德修养上要高标准,在生活待遇上应低要求。

  此外,陆游还写诗指导子女如何学习。例如《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子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诗翁教导他做学问要从小狠下功夫,竭尽全力,坚持不懈,同时更要注意亲自实践,这样才能有所收益和成就。

  晚年休闲在家的陆游,在一首长达三十二行的《送子龙赴吉州掾》诗中,告诫为吏的二儿子要为官清廉自守(“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要过清贫生活(“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趾”)等等。

  陆游的诗教同他的身教一样,行之有效。他83岁那年,濠州(今安徽凤阳)受到金兵的进攻,当时在那里任通判的长子,直接参加了抗金斗争。陆游“出仕三十年,不殖一产金”,先后当了三十年的官,不增加一点私自的金钱财产。同样,他的四个出仕的儿子,都能为官清廉,替老百姓办实事。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生活清淡贫困,足见其言行一致,为子女作出了榜样。

陆游冬夜教子

  引导语:冬夜漫漫,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而发,写给他的小儿子陆子聿的。下文就是诗人陆游冬夜教子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陆游冬夜读书教子

  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有一间小屋里却依然点着油灯,里面还传来了读书声。这是陆游在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诗云……”陆游正在给儿子读一首诗。读着读着,他突然指着诗中的一句话说道:“子聿呀,瞧!这句诗写得可真妙啊!你读读。“听完父亲的话,子聿便细细地品味着诗句,然后抬起头,若有所悟地说:“这句话真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啊!”陆游听后站起身来会心一笑。他看了看子聿又意味深长地说:“古人做学问的时候,用尽了全部的心血,才能作出如此好诗!你今后做学问也要像古人一样。少年时肯下工夫读书,老年时就能有所成就。”“我明白了,现在我一定会用心读书,不枉费了这大好的光阴。”子聿拍着胸脯说道。陆游听后感到很欣慰,又继续说道:“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光读书而不去亲自实践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子聿想了一会儿说:“那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知识,就要亲身去实践才行。”接着,陆游又捋了捋胡子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远远不够的。有许多知识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出来的。古人没有亲身经历过,也写不出这样的佳句。你明白了吗,子聿?”子聿听后大受启发,连连点头。他们又读了几首诗后,子聿就睡下了。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了小屋,村庄显得格外宁静。陆游独自站在窗前,回想起刚才给儿子读书的事,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念完后,他挥笔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①

  古人学问无遗力②,少壮工夫老始成③。

  纸上得来终觉浅④,绝知此事要躬行⑤。

  作品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白话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文学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名人点评

  陈廷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杨慎:极质直却自情至。

陆游关于学习的诗

  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那么他写的关于学习的诗有哪些呢?

  

  书愤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译文

  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

  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

  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

  古往今来征战的事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

  注释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⑶鉴:照。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⑷“厄穷”句:《汉书·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厄穷,即穷厄,困穷。苏武(?—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受尽苦难,始元六年(前81)才被遣回朝。餐毡(zhān),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⑸“优愤”句:《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⑹春芜(wú):春草。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⑺颓垣(yuán):断墙残壁。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当时在沦陷区。

  ⑻鬼雄:鬼中豪杰。《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⑼寸心:微小的心意。

  ⑽衰迟:衰老。戎衣:军衣。

  ⑾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

  ⑿壮图:宏伟的意图。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

  ⒀关河:关山河川。

  ⒁袖手看:袖手旁观。

  赏析

  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在种植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健,气壮山河,充分地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特别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的每饭不忘、终生难释的深厚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春天,此时陆游73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在故乡领取祠禄,已进入第八个年头,杀敌报国的情思不时涌动心间。此年开春以后,一连写下《北望》、《长歌行》、《书志》、《残梦》等诗篇,而这两首诗也是作者悲愤无限而创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