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人物事迹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赴宴吟诗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13、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补对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2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是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刘贡父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刘贡父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刘贡父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刘贡父戏弄了。又过了几天,刘贡父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刘贡父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刘贡父从早上聊到晚上,把刘贡父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刘贡父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2、与王安石的矛盾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23、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高俅的发迹史,说高俅被董将士转荐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端王的宋徽宗,最后平步青云,做了太尉。这位小苏学士,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别驾,居住在昌化军,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
25、苏东坡泄题之嫌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祐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一,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26、养生之道
苏轼不仅精通中医药学,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他通常会摸索出一些既能满足美食的养生方,又治病保健。
苏东坡常常到山野里去发掘一些药食两用山草野味。一次,他走到一片稻田附近,突然看到他平常喜爱吃的野荠(荸荠),便想解解馋,于是用衣服捧着荸荠来到附近的寺院,借用灶火煮粥。
方法是将荸荠500克,大米100克,生姜适量,煮成荠羹。荠羹可以补充维C,还有清热、利尿、平肝、和血、化痰的作用。
苏东坡还爱吃玉糁羹(山芋煮成的)。他常常下厨自己煮着吃,并且称这是健脾益气的佳品。
麦门冬饮也是苏东坡喜欢的饮品,他将麦门冬饮制成具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的家常饮料。并作诗说: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苏东坡在《辟谷说》写道:引首东望,吸初日光咽之。就是面向东方,吸纳灵气,以此来养生。
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编纂《资治通鉴》。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简介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这个职位暂时没有确切的史料作为佐证,似有不实。),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多年为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