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回故乡短句剧情介绍 正文

回故乡短句剧情介绍

时间:2025-05-05 06:19:22

回故乡散文

  4月6日上午,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带着亲人们的期盼和美好的梦境,我和妻陪同父母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安徽临泉县宋集镇。

  由侄儿驾车,先是从自家村往北绕行近10公里乡间水泥路、柏油路,后到大广高速平舆(杨埠)站上路,往南行10多公里入新阳高速新蔡段,向东至阜阳(临泉)一路飞奔。

  车内,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兴致勃勃:述说思乡的话题,回忆苦难的岁月,感慨时代的变迁,畅想亲情的温馨。还不时透过车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浏览着清明期间的无限春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侧的田野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苗儿、黄灿灿的油菜花儿,夹杂其间而无名的朵朵野花儿,在春风吹拂下波浪起伏;一片片茂密的树林、一座座葱郁的村庄、一条条河流沟港,一幢幢民舍楼房,伴随着一阵阵鸟语花香从眼前一掠而过。再看,高速路上,双向四车道的路面乌黑发亮、平坦如镜;洁白的地标线、蓝色的护栏板伸向前方遥远的天际;来来往往的车辆风驰电掣般呼啸前行,尽显现代化交通的神速;醒目的路牌、弯曲的匝道相隔不远而清晰可见。在观景的同时,我们最多的话题还是聆听父亲讲述故乡昔日里的面貌,观看今天的巨大变化。越往东走,越显村庄稠密,路边的民舍和我们当地的一样,有红砖瓦平房,有新建的2-3层楼房,鳞次栉比,尽显贫富不一。

  车过新蔡(孙召)站、栎城站后,就是临泉(宋集)站,不到1小时的光景就下了高速,二表弟高山及司机早早在此等候。和高山见了面,我们紧随其后,沿着尘土飞扬的马路,前行约2公里就到了宋集镇。镇上主街道呈“十”字型,两侧多为2-3层小楼,面貌和我们万金店镇相似,各色门面及地摊的商品琳琅满目,赶集的人们行色匆匆,并不拥挤,整个街道显得有些杂乱,不整洁卫生,有一段道路还坑洼不平。我们沿着街道先往南后往东,再往南走乡间小道,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后,总算进入了二表弟高山所在的贾庄,此时已过中午12点半,啊,终于到了,我们一颗颗紧张悬着的心脏才松弛下来。

  在村东头,迎接我们的是10天前刚见过面的73岁的表叔,他开着自家的电动三轮车,已经在此等待多时,此刻和我们一一打过招呼,就与高山一道往西给带路。在一块宽阔的地带停好车后,我们把携带的'礼品捎在他的车上,引领我们5人又步行约200米土路到村西头,再走约100多米,才算真正来到他的家门口。表叔一声“客到了”,马上,打扮干净利落的表婶率领一群女儿、外孙们,出门迎接,一面喜气洋洋和我们打招呼,一面拉着我母亲的手,快人快语,无不抱歉地说:“春节后我们都说去西乡看你们,结果下雪了二哥没让去,我是多么想你们啊!前些时大有哥去世,我也想去,可是家里一摊子事走不开,没去成,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来到了!一听说你们要来,我高兴地这几天就没睡好觉,就盼着你们来呢!”母亲也无不感慨地说:“我也想你们啊,自从当闫家的媳妇50多年,还没来过老家哩,天天都在想啊!这不,高速路通了,孩子们孝顺,今儿个把俺们用车拉来,咱不见上面了吗?”说着,领我们跨过过道房,进入院子,然后又进东厢房(主房)让座,倒开水,上馓子(一种油炸很细的麻花),开始边拉起家常,边吃上了午饭。

  表叔和父亲是姑表弟兄,我奶奶是他三姑,老一辈先后作古,只有同辈表弟兄俩还有来往。由于我们是逃荒要饭到了西乡,解放前兵荒马乱,解放后土改在此,也就和老家来往很少。记得上世纪我们这里“75.8”发大水,奶奶70多岁,水后76年春被表叔接来长住近半年,那时是大集体,表婶一边上工干生产队的活,一边照顾奶奶,关系处得很融洽。秋后父亲把奶奶接回,也是奶奶解放后唯一的一次回娘家。1987年奶奶去世,老家来了7、8家闫家近门亲戚,和表叔表婶一起来奔丧,他们小住几日,到次年父亲又回老家探亲一次。到了2004年父亲有病住院,在驻做生意的大表弟金山得知消息后,通知表叔由高山陪同,来平舆家里探望一次,至今又十年未见面。现在通讯发达,交通方便,比起过去步行或转车探亲有着天壤之别!

  表叔家现有2子2女,都各自成家立业,人丁兴旺。长子金山52岁,有1男2女,2女出嫁,孙子当兵刚复员;次子高山46岁,有1男1女,都在上学;长女1男1女;幺女有1男3女。两儿子都在外做生意,家安临泉县城,只有幺女离他们仅1里地,经常偎着他们,相互照应。表叔表婶身体好,尽管都过古稀之年,古铜色的脸膛上已刻下道道皱纹,但干起农活来仍不减当年。眼下,他们还种十来亩地,养猪养羊,鸡鸭成群;低矮的5间红砖瓦平房、略显肮脏而杂乱的院落里,透出浓浓的农家气息,彰显主人的勤劳朴实。

  午饭准备的很丰盛。方桌上摆满6荤两素8盘菜,两盆汤,鸡鱼肉蛋样样齐全,都是自己人做的,盆大盘满,可见待客实在。特别是大块的红烧肉,还是他们过年杀猪自留的。讲起今天的生活,表叔表婶一脸的幸福和满足:自种的麦子年年吃不完,现在还有满满的一囤,足有2000多斤,用高高的铁皮箍成圆筒;自养的肥猪过年杀后送给两个儿子每家几十斤;还有一同样高的铁皮箍成的圆囤盛满过冬的棉衣棉被,虫不咬,不返潮;每年不花孩子们的钱,除自挣外,国家还每月每人给100多元的养老金。饭桌上,在让我们吃菜的同时,表叔还拿出1瓶白酒,高山他们非让我们喝几口,我们推说有病吃药忌口,经再三退让才罢。主食是蒸馍,个大口感好,我们个个吃得饭饱汤足,1个小时的光景便结束了午餐,侄儿还特意给大家照张就餐像。

  饭后,父母和表叔表婶继续拉家常,我和侄儿随高山在村庄小转一圈,我提议重点看了他家的房。在距表叔约200多米的北边,金山、高山各有一片宅基地,面积3间见方,只是高山盖起5间平房(其主房3间),居住几年后进城了,现一层院落空闲已十多年,荒草丛生,呈破败景象。而金山压根儿就没盖,生长着一片树木。再看左邻右舍,有些富足户或已翻盖成2层小楼,或正在盖楼,建筑样式为现代风格。不过,全村缺乏整体规划,房屋参差不齐,道路宽窄不一,而距新农村建设标准相差甚远,到2020年建成小康更任重道远啊!

  4点时分,我们和表叔一家人分手告别,他们恋恋不舍,想留我们去临泉县城住宿,父母没同意,说好以后每年至少见一面,平时电话多联系,这次了却父亲27年的夙愿,二老已经心满意足了。

  上车后,高山把我们送到高速入口,由于返程路熟,到家仅用1个半小时,比去时提前了半个钟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年迈的父母那高兴劲儿,我突然不由地想起了一首老歌,其中有句歌词:“我的故乡在哪里?”也想到了“叶落归根”这句成语的含义,此时此刻,父亲会从这次回故乡探亲,想到爷爷的出生成长地闫庄,就在表叔家东边5里地的地方。不过,近百年物是人非,沧桑巨变,据表叔讲,闫家爷们已都出五服了,老辈人故去,晚辈人即使回去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接待了,爷爷解放前故去迁回的坟早已不见了土堆,烧纸追思都已找不到地方了,现在,回故乡唯一的亲人就是奶奶的娘家侄表叔一家啦。

  清明时节,凭吊古人,思念故人,感怀亲人,祝愿世人,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做到的。今天,我可以释怀了,陪同父母这次回故乡,也是了却了我多年来的夙愿,追根溯源,我的近祖就在安徽临泉县,我的元祖在山西洪洞县。从此,我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古诗有了新的诠释,我对父亲过于思念故乡的亲人有了新的理解。我也从中领悟到,人的一生不管你漂泊有多远,哪怕是五洲四海;也不管你地位有多高,哪怕是国家主席,都必须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我还会回来的!

回故乡优美散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昔日里村庄里那些破破烂烂的茅草屋,矮矮的土院墙已被今日耀眼的青砖瓦房,高高的院落所代替。昔日的那些低矮的、浅灰色的村落如同清雅的素描画,如今已被红色的大瓦、彩色的瓷砖,如同水墨丹青画一样的美好画卷的大村落代替了。我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

  也许是离别的太久,以致重逢显得陌生;记忆太深,促使现实里心生酸楚。沿着我模糊的记忆,寻找着我家当年的居住地,可是我真的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家了。

  农舍间高楼林立,一种熟悉的感觉被吞噬,乡间看不到稻田,也不见菜花,牲畜也销声匿迹了。过去大部分的农具瘫痪在村庄的老屋里,跟着岁月老去。陌生的村路,把我的记忆篡改得支离破碎,印下童年足迹的那些路?那些熟悉的面孔呢?只见一群陌生的小孩,在村头热热闹闹的玩耍着,他们见到我形同路人。我的心绪悲楚,不觉想起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感受身是客,人生如梦,眨眼功夫,世界已变。故乡被时间描绘得沧桑不已,在眼前,老的走了,年幼的在出生、成长,换了一拨人了,味道已经变了,我似乎早被故乡遗忘。

  时过境迁,人事皆非,之前陪我成长的老屋、枣树、如今都不存在了;门前的小溪、菜园、厕所、猪窝再也找不到了。如今成了一座高楼,并且早已易主了。带着一丝惆帐,一丝遗憾,我四处寻觅儿时的足迹;努力寻找少年玩过的点点滴滴。记忆里仍清晰地记得母亲在老屋的`一切情景,还有我们围着她谈笑着、蹦蹦蹦跳跳的欢乐场面。每当想起我和母亲的故事,我对她有着千言万语想要说出,就像一天的河流终究汇聚到大海演变成“我爱您”。因为是她给予了我的生命,是她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成人,是她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帮助,她对我只有默默付出永远不求回报。当她头上显出白发,脸上彰显皱纹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

  每每提笔,想为母亲写点什么,脑海中纵有万千思绪,却又如鲠在喉,不知从何说起,只得又放下了笔。如今她走了,把魂留给了这片住宅地,把美好留给了我儿时的记忆里,她永远的是一脸的慈爱。对于她的孩子们来说:有母亲的地方就是家。她的匆匆离去成为我这一辈子无法尽孝的惭愧。父亲则在母亲离世后也搬走了,为了老年时期生活的方便,住医院看病的便利;也为了弟弟那时的婚嫁彩礼,父亲囊中羞涩无奈才卖掉了老屋。从此我们像小鸟一样再也没有曾经住过的老巢了。父亲从此搬到距离街道较近的一所学校里安住了,由于他晚年反反复复地生病,从轻到重到无法医治,最后带着无尽的遗憾和不舍离开了我们。他活着受尽了病痛折磨,可可怜怜地在世上熬了74个年头也匆匆地去天堂与母亲相聚了。故乡,你是我心中永远的家,家的味道总会让人念念不忘,梦萦魂牵。

  而今,一切都匆匆地过去了,人生苦短,风雨无常。时间是个十足的收藏家。它把人间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收藏,终究汇成记忆的海洋。这海洋里的每一滴水,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沧桑。我的故乡又何尝不是呢?


春回故乡散文

  春光和煦,杨柳吐艳,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

  3月15日,应家乡村委会父母官之邀请,有幸参与家乡仿古建筑物崇德祠奠基仪式。我的家乡坐落在库区富水河下游北岸,依山傍水,碧波荡漾。回家那天,小车在桔树丛林的盘山公路上奔驰,记忆里的蜿蜒小路不见了踪影,公路两旁密扎扎的桔树林成了天然屏障,自成特色绿化带,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烟尘无染,直通村组。坐在我身旁的阿伍弟笑呵呵地说:“几年来,国家惠民政策以百姓医、食、住、行为抓手,改善民生面面俱到,我们这条36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工程累计投入好几百万元呢,是用库区后扶专项资金修建的,属库区‘三通’重点工程之一,村组基本通路、通水、通电(闭路电视)。”目睹着老家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架起了“致富桥、”修通了“幸福路,”结束了祖祖辈辈肩挑背扛的历史。

  从县城驱车大约两个小时,就到了家门口。原先从老家去趟县城是件揪心事,既搭车又乘船,难免车船巅波,现在不但节约城乡两地来回时间,还提升百姓交通出行安全系数。秋香娘,是我家邻居,丈夫阿根伯病逝多年,一直带着身残的阿启哥过日子,母子俩相依为命,算是村里的特困户了。每次回家,我总要登门看望她老人家,嘘寒问暖,见到我,她更是喜出望外,掏心掏肺地向我讲述每年政府出台政策新鲜事儿,得知她民政低保、困难救助、后期扶持补贴等成了家庭生活主要来源,基本能满足生活费。她又一边慨叹:“特别我母子俩养老保、医疗保险全部由政府部门买单,大小病痛医疗费也有民政社保包揽,现在,要不是国家政策好,恐怕我这日子难熬,”此时,老人家已热泪盈眶。从她的口词中,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多亏党的好政策,对社会弱势群体无微不至的关怀,服务民生,有求必应;善待民生,有难必救。惠民政策如同冬日的太阳,缕缕阳光照耀着、温暖着他们。

  一年之季在于春,国平是我高中同学,他围着自家鱼池跑上忙下,与几位水产专业人员讨论优化渔业品种结构,测算鱼池面积投放鲢、鳙鱼比例,如何使生物链达到平衡发展最佳期。他看好了家乡山水资源优势,开发了精品鱼池近千亩,成了全县水产实力派养鱼大户,每年享受国家财政贴息贷款和扶持项目。现在,他不满养殖现状,决心做大渔业养殖规模,看到河水网箱养殖胖头鱼走俏水产市场,又计划投资发展养鱼网箱1000余口。我笑着他说:“你吃在碗里的,又看着锅里,鱼池与网箱收入双兼得,这鱼财该你发的.。”

  政好岁时丰,人勤春来早。眼下,正是播种植绿的好时节。桥二哥忙着催工上阵,雇请100多个劳力上山栽苗,怕耽误农时,错过栽植茶苗的黄金季节。几年前,政府部门为推广库区银杏产业,多数村民一时想不通,不愿意接纳抚育,说银杏果能当饭菜吃不?桥二哥看到几千株银杏苗无人承接,他想好孬这苗儿政府部门投资出钱的,眼巴巴看这树苗蔫了多可惜,不要白不要,栽上又何乐不为呢!经过十来年精心栽培,他那翠绿挺拔银杏林,绿得鲜亮照人,青翠欲滴,焕发着勃勃生机,一些长得慢的树干个头也有七八寸粗。去年经林业部门专家实地勘测评估,这座绿色银行价值不低于200多万元,他尝试到了播绿植树的甜头。他现在又申报千亩油茶基地项目,紧锣密鼓落实茶地复垦和栽苗计划。今年,政府部门出台发展油茶新举措,每亩可补贴500元,他又搭上了这趟为专业大户“输血供养”的早班车。

  漫步在村头巷道,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仿佛村在林中,人在画中。鳞次栉比的小洋房沿巷而立,家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推进新农村走在了时代前列,乡亲们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身为一名财政人心底为家乡自豪,为自己骄傲。公路、房子的变迁呈现了新亮点,乡亲住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原先的茅棚屋、土坯房已销声匿迹,新建的小洋房少有百栋,其中多数按别墅户型设计的,格调新颖,气派豪华。巷道太阳能路灯像忠诚卫士,坚守不拔,守望着一方人幸福平安。村委会也建起了新办公楼,设有党员干部电教室、群众议事室、村民娱乐室,让干群也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农家书屋有模有样,种养产业科技丛书更为抢手,有的在摘录,有的为春播、春防而商讨,农家书屋就是大伙致富取经堂;农民健身场设计精致,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我琢磨着政府部门的用心良苦,读懂了奔小康新村要意内涵,百姓既要鼓腰袋,更要富脑袋,保健康才有小康。村支书高兴地告诉我,咱村属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享受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了,基本享受了医疗和养老保险,涉农补贴、旧危房改建补贴、村民“五改三建”、人饮工程、太阳能路灯工程、少生致富工程……为群众增收壮腰强肾。

  更让人心悦和振奋的是,家乡人齐心思干,富而思进,看准认清了山水资源优势,家家户户已掌握了1至2门产业技术,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了乡亲茶前饭后的热门话题,村民不再望山而叹,因缺资少技而畏惧。家乡人处处沐浴着公共财政的阳光,惠风和畅,政府出台强农惠民政策渗透人心,在乡野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年年好戏连台,岁岁硕果累累,昔日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家乡风景秀丽,生态宜人,村靓了、民富了,一派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受到了惠民强劲东风给村民带来实质变化。丝丝春风暖意,村庄又透析出了小康的新气息。

  湖北省通山县财政局徐向东

  20XX-3-17

回故乡优秀散文

  山那边是海吗?我喜欢这样在心里问自己。常常幻想着:海的怀里有蓝水晶镶嵌着一块银光闪闪的壁玉。这是我小时候美丽的梦。

  时光荏苒,我初中毕业了,考上了县里重点高中。回首初中的岁月,悬崖峭壁上有我迈向校园的脚印;松林片片,伴着鸟鸣,我哼唱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冰一层层的结,雪一年年的融化,草色青青;青了又黄,一行行逶迤而行的脚印,深深浅浅的磕磕绊绊的走向我的学校……

  我大学毕业后,到了沿海城市打工。青春的`步履,在梦中远行。我一路漂泊,河流一样,万水千山。故乡,就是这条河的源头。回故乡,在我梦中丢了多少难眠的夜晚。想起长白大森林里我的家,家中有我年迈的老娘。

  妈妈年过三十了,生下了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现在妈妈老了,染了头发,可她那方圆的俏脸,弯弯的眉毛,一说话就笑的慈眉善目,还那样和蔼可亲,历历在目。记得我上初中时,妈妈天不亮就忙在了厨房里,脏衣服一脱下,妈妈就出现在了河边。

  妈妈知书达理,给我讲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故事,醉翁之意是让我也爱上书。一遇上她认为好的文章,就抑扬顿挫地给我朗读。我微笑着倾听,沉醉在其中。妈妈为了我,她那粗糙的手,她那满布着皱纹的脸,她那满头的白发,不知累积了多少岁月的风尘!

  我在外打工,打成了白领。我和女友来到了海边,在皓月当空的中秋夜,在明月饭店,我端起了酒杯,随口吟出:明月今日有,把酒谢子瞻。中秋夜知音携,在海边在江南。打工日子,往事如烟,沧海桑田。今晚酒,我们笑聚明月,畅叙天南海北,天上人间。

  在今晚,同约定,回故乡,接我老娘,上南方颐养天年。在外打拼,电话一周打一次,自己都怨恨自己为啥这样的忙?弹指一挥,已有多年。楼高千尺,远眺是我心中的渴望。远方有故乡,有我年过耄耋的老娘。当年大学毕业,为了儿时的梦想,毅然南下,远离故乡。现如今,了却了儿时看大海的心愿,将携她一同回故乡。回故乡,不单单是衣锦还乡;回故乡,亮了我一盏心灯。

  在腊月,路颤心驰,回归长白大山。白茫茫的雪野,冷冷的冰霜,故乡已不再贫穷。眼前袅袅的炊烟,弯曲了岁月的曾经。新民居是故乡的笑脸;故乡的日子少了愁容。我与她飞入家的小院,喊着我的老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