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李白长短句的评价 正文

李白长短句的评价

时间:2025-05-06 02:21:40

李白唐诗的风格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的诗表现了唐代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并转向衰落时代的特点。

  李白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信心,期望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经常以管仲、张良、乐毅、诸葛亮、谢安、鲁仲连为榜样或以之自许。他也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或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这些积极用世、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盛唐的时代精神。

  李白诗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权贵意识,也有着明显的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他诗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下,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任华称他“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显然,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又希望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愿向权贵“摧眉折腰”。这大概正是古代“诗穷而后工”(欧阳修语)和“文章憎命达”的原因。保持独立人格是取得创作成功的基本前提之一,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又是保持独立人格所必须做到的,这是古代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穷”、都不“达”的缘故。从李白身上,人们自不难联想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李白诗表现了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诗人性格也只有借祖国壮丽山川才能极好地得到表现。他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庐山;那“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天姥山;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清溪……或雄伟壮美,或光明澄澈,均折射出诗人高尚的品行与人格,也写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高洁、光明的追求。

  李白时时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之于胸:他的《远别离》中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忧虑;《蜀道难》中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担心;他对“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抨击;他《古风》诗中以“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的诗句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反之,他对普通的劳动人民,如炼铁工、酿酒叟、五松山下的老媪以及一个没有地位的朋友汪伦……都一往情深,无半点傲气。安史乱后,他的诗笔更直接反映战乱的现实:“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扶风豪士歌》,“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晚年应永王璘征召,也许也与其“拯社稷,救苍生”的愿望一致。

  李白的诗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盛唐气象,也揭示了其存在的严重危机。然而,李白诗中也存在一些糟粕,宣扬“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如梦、求仙学道的内容,这些并不可取。

  李白诗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成为中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

  李白诗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纵横飞动。贺裳说:“太白胸怀高旷,有置身云汉、糠粃六合意,不屑屑为体物之言,其言如风卷云舒,无可踪迹。”(《载酒园诗话》)李白诗将屈原、庄子的艺术风格融会为一家,从而形成一种雄奇、飘逸、奔放的`风格,其诗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高度的夸张等修辞手法,形成一种掀雷挟电的夺人气势,令人折服。他的一些代表作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等诗作中,常运用飞动的笔触,把现实与梦幻、想象结合在一起,或升天,或入地,把时间、空间的界限也都打破,或“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或“?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诗的结构也很少平铺直叙,而是跳跃跌宕,大起大落。他一些名作能体现这些特点。如《将进酒》、《行路难》等篇尤为如此。

  李白诗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自然而不雕琢。对于这一点,古人早已论及。贺裳说:“太白高旷人,其诗如大圭不琢,而自有夺虹之色。”(《载酒园诗话》)乔亿亦云:“试阅青莲诗,如海水群飞,变怪百出,而悠然不尽之意自在,所以横绝高绝。”(《剑溪说诗》)李调元更明白指出:“李诗本陶渊明,杜诗本庾子山。”(《雨村诗话》)也有人借用李白自己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来称赞其诗的语言风格,其实这也可归结为“自然”。稍举他的两首小诗便可见一斑。其一为《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FJF〗纚〖FJJ〗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又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而他的一些名篇如《静夜思》、《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也均如此。李白的乐府诗、七言歌行,均有歌谣的特征。李白诗不仅浅近自然,且语近情遥。

  李白诗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乐府诗,其现存乐府诗一百四十九首。他沿用乐府旧题,在传统规定内加以变化。“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扩大题材,改换主题,恰恰相反,他是在继承前人创作总体性格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主题、形象、气氛、韵律向前发展,即在同一方向上把这题目写深、写透、写彻底,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境地,从而使后来的人难以为继。”(郁贤皓《李白选集序》)

  李白的歌行体诗共有八十余首,其中也有许多杰作,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等,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冯班曾指出:“歌行之名,本之乐章,其文句长短不同,或有拟古乐府为之,今所见如鲍明远集中有之,至唐天宝以后而大盛,如李太白其尤也。太白多效三祖及鲍明远,其语尤近古耳。”(《钝吟杂录》)管世铭也说:“李供奉歌行长句,纵横开阖,不可端倪,高下短长,唯变所适。”(《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冯、管二位的论述有一些共同的认识:李白的歌行体诗中,均采用长短句式,纵横开阖,更近于古。李白歌行更能于“其豪放中别有清苍俊逸之神气”。(朱庭珍《筱园诗话》)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内容广泛,非作于一时一地,而体制相同。诗以咏怀为内容,其中包含指斥朝政的腐败、感伤自己的遭遇、咏史和游仙等等。高?曾指出:李白“《古风》两卷,皆自陈子昂《感遇》中来,且太白去子昂未远,其高怀慕尚也如此。”(《唐诗品汇》)沈德潜则说:“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唐诗别裁集》)这些作品更多继承了风骚传统,而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

  李白集中也有八首七律,有一百一十首五律。李白生活的时代,五律早已成熟,七律才趋于定型。李白的律诗大致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创作情况。有人认为李白不喜束缚,故集中七律甚少,这种解释并不成立。七律的束缚并不比五律严很多,李白集中有百余首五律也是明证。七律到杜甫漂泊西南的一些诗作中才完全定型,李白及同时代的崔颢等人的七律均不十分工稳整饬,即便基本符合,也多属暗合。李白律诗成就很高。田雯说:“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古欢堂集杂著》)对其五律,古人尤多嘉许。吴乔说:“太白五律,平易天真,大手笔也。”(《围炉诗话》)管世铭说:“太白五言律,如听钧天广乐,心开目明;如望海上仙山,云起水涌。又或通篇不着对偶,而兴趣天然,不可凑泊。常尉、孟山人时有之,太白尤臻其妙。”(《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三人对李白律诗的论述是公允的,其长其短,均言之中肯。

  太白绝句仅九十三首,其中五绝四十八首,七绝四十五首。胡应麟指出:“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又说:“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七言绝,太白、江宁为最。”“五七言(绝)各极其工者,太白。”(《诗薮》)毛先舒则指出:“七言绝起忌矜势,太白多直抒旨畅,两言后只用溢思作波掉,唱叹有余响。”(《诗辩坻》)今人对李白绝句之论述大致也不出以上范围。各种唐诗选本,选李白绝句均较多,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仅七绝即选李白二十一首,孙洙《唐诗三百首》选李白绝句八首,与王维、杜牧相当,位居第一。在脍炙人口的唐人绝句中,李白的《静夜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又属流传最广的篇章。“床前明月光”的诗句常常是“呀呀”学语的儿童接触的第一首唐诗。

  李白将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推上了顶峰,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李白身前就享有盛名,身后更赢得极高的评价。李阳冰《草堂集序》称:“千载独步,惟公一人。”吴融《禅月集序》谓:“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郁贤皓《李白选集序》指出:“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过李白诗风的熏陶;宋代苏轼、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陈亮的豪放派词,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而金元时代的元好问、萨都剌、方回、赵孟?、范德机、王恽等,则多学习李白的飘逸风格;明代的刘基、宋濂、高启、李东阳、高棅、沈周、杨慎、宗臣、王登、李贽,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对李白非常仰慕,努力学习他的创作经验。”近现代以来,李白更不仅为东洋人熟知,也为西洋各国广为推崇。李白的诗,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之一。

唐诗李白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塞下曲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韵义】

  塞下曲》,唐代乐府名。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击西北部少数民族侵扰战争情况。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地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全从侧面写出,意脉贯通,措语天然,不拘格律。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结尾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更是音韵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长相思·其一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韵义】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评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

  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

  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

  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

  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

  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

  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长相思·其二

  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释】

  1、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2、凤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

  3、蜀琴句:旧注谓蜀琴与司马相如琴挑故事有关。按:鲍照有“蜀琴抽白雪”句。

  ??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头”句。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王

  ??琦注云:“蜀中桐木宜为乐器,故曰蜀桐。”蜀桐实即蜀琴。似古人诗中常以蜀

  ??琴喻佳琴,恐与司马相如、卓文君事无关。鸳鸯弦也只是为了强对凤凰柱。

  【韵义】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

  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

  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

  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

  忆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

  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

  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评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

  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

  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

  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

  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

  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

  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注释】

  [译文]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1、将: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

  ??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

  ??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6、平乐:平乐观。

  “诗仙”李白深受魏晋名士风流的影响,为人自然、率性,又因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其诗歌散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魅力。其艺术风格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文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李白是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被誉为“诗仙”,是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诗人。他身受晋代名士陶渊明、阮籍等不为权势所屈,追求本真自由的独立人格的影响,再加上盛唐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给李白提供了追求个性自由、彰显自我的土壤。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下颇得闻矣”,“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造就了他出类拔萃的才华,使他无比自信,甚至自负。18岁时因兴趣而投师赵蕤门下,身为纵横家的赵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堪称独特,他自编教材《长短经》,其中的知识虽芜杂,却显得鲜活、独到,师生二人以相互问答、共同切磋为教学方式,这既利于调动李白的思维活力,又有助于培养李白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精神,使李白形成了不依附于任何势力,不屑成为附庸的独立人格。李白一生虽希望“济苍生”、“安社稷”,但对于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始终坚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文人气节。

  秦牧《在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中指出:“一个作家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个性、选择的题材,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总汇起来构成他的风格。”

  李白一生虽不以功名显,但在文学上,尤其是诗歌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成就,他的诗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他诗歌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完美诠释了他的人性光辉。

  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使读者内心激荡不已,“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清真先生遗事》)。

  1.对人生无比热爱。李白诗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生活如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诗人的这种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达到“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旷达境界。率真的李白在人生得意时更是毫不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人生之路向来多艰,而又转瞬即逝,何必辜负这美好时光。对时间的紧迫感,纠结于李白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直抵心灵,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留住美好时光所表述的一种自然和高贵的深情。诗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满热爱之情。“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骑着白鹿游山玩水,与神仙一起游玩,快乐无比。

  2.对友情真挚。“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更有对已故贺知章的追忆,“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对酒忆贺监》),物是人非,内心深感凄凉。

  3.对权贵蔑视,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李白的反权贵思想意识,随着生活实践的丰富而自觉和成熟起来的。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意识,如“昔在长安醉花柳,王侯士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了解的加深,最终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如《古风》第五十一首、《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

  总之,李白诗中无论是对人生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还是对权贵的藐视,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李白发自内心的情感,把率性自然、人格独立、重视友情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阅读他的诗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或随李白对人生感悟,或随李白思念追忆挚友,或随李白藐视权贵的坦率而钦佩不已。李白诗歌以其真情实感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二、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诗人所描绘的景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鲜明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如身临其境。李白在描写山川景物时多用整齐的五言、七言、九言,抒发强烈感情时则多用长短句。

  《渡荆门送别》中诗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眼中一点一点地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想象瑰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有如置身在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之中。

  《望庐山瀑布》中诗人描写的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自然使人联想到好像银河从天而降,显示出李白写景诗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之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人读之便感山势高危而望而生畏,山川险要而惊心动魄。

  总之,李白擅长利用瑰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动态的观感,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读其诗仿佛把读者带入其景之中,流连忘返。

  三、其文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文学语言讲究浑然天成,不假雕琢,似初发芙蓉,如行云流水,“极练不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静夜思》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出了月静醉人的`秋夜意境,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对自己是何等自信又勇敢,如此坦率的语言表达,唯李白也。

  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与诗歌时说:“诗人愈诗性其言说就愈自由,对本能预见之物愈能敞开而从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灵活多样的句式利于诗人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有时用了一些很普通的字眼,但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这些语句的表现力与诗的意境浑然一体,毫无雕琢之感,于平淡之中有震撼心灵之意。

  林庚先生评价李白的诗是最天真的,其风格达于惊人的淳朴,这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如李白诗歌《草书歌行》中的“古来万事贵天生”,是他诗歌语言的毕生追求。

  综上所述,李白这位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以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外儒内道的矛盾性格,在诗歌方面的天才造诣,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诗中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真挚直率的情感表达,“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想象力,“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自然、清新”,“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语言特点,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地位。

李白的诗词风格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曾根据李诗《山中问答》和《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提出“李太白诗体”的概念,是宋人中最早用“体”字概括李诗风格的例子。严羽的《沧浪诗话》则进一步提出“以人而论,则有太白体”。严氏以卓异的诗性感悟和独特的诗学思考介入了当时的李杜优劣之争和李白诗歌风格的辨析:“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诗评》)“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荆公)谓二人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是以庸俗之见,而度贤哲之心。予故不得不辩。”(《考证》)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此论一出,后世崇杜抑李者或崇李抑杜者似乎都是在小结裹上做文章,终不及这段文字坦荡大气、方正严明。

  李白唯一存世的真迹《上阳台帖》,现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从李杜风格的辨析上看,太白体:飘逸;少陵体:沉郁,也因此成为千古不易之论。严羽论诗注重风格批评,而且有一套辨析风格的独特方法。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吾论诗,若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诗辨》云:“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长,曰远,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五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方法,而是诗歌文本构成的五大要素或五个结构层面。所谓“析骨”、“析肉”云云,就是要从五大要素或五个结构层面入手解剖分析诗歌文本。严羽对“太白体”的诗学透视包含若干新的重要认识。

  首先,严羽提出读李白诗要认识“真太白处”:观太白诗,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真太白处”、“其安身立命处”究竟是什么,严羽没有直接说明。细案《诗评》,惟有一处论及《离骚》的文字可与此相发明:“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识真太白处”和“识真味”,所涉及的问题的性质应该是一样的,按理都应属于“五法”中“兴趣”这一层面。“兴趣”是五法中最核心、最内在的一部分,陶明濬解释为“精神”,极谛。严氏说要“识真太白处”、“识其安身立命处”就是要人们在感受太白天才豪逸的同时,认识其中所包含的性情精神。显然,严羽认为太白的性情精神为其天才豪逸所表现,同时也被它所遮蔽,如果不能披文见质,就不能真正认识“太白体”。

  为此,严羽在比较李杜诗风时特别举出李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二诗,说明其中体现了“子美不能作”的飘逸风格。毫无疑问,《梦》、《远》二诗充分体现了李白天才豪逸的特点。《唐宋诗醇》评《梦》诗云:“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又引杨载评《远》诗语云:“波澜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⒁但是细案二诗,《梦》诗执着于人格的独立,大有屈子《远游》的精神意味;《远》诗则执着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我纵言之将何补”,极为诚挚、沉痛,“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更见其忧愁的深远夐绝,王夫之读到此诗,说了一句“供奉深”,算是真正识得太白“安身立命处”了。

  严氏选择《梦》、《远》二诗为例说明“太白之飘逸”,并不是随意性的。与欧阳修激赏“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的横放相比,与黄山谷赞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天真爽朗相比,与杨万里向往“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然出尘相比,与朱熹肯定“大雅久不作”的雍容和缓相比,严羽所选二诗,具有超然与执着,飘逸与沉痛的双重美感;严氏所看中的,也正是二诗以超然写执着,寓沉痛于飘逸的风格品质。“太白体”的主要内涵可能就在此处。其次,在与杜甫的比较中,严羽又指出李诗具有与杜诗相同的力量和浑厚品质: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郭绍虞先生认为,“金鳷擘海”比喻“笔力雄壮”,“香象渡河”比喻“气象浑厚”。豪放飘逸的风格,是极难把握的`,豪易失之粗,逸易失之轻,俊快则易失之容易。

  《诗人玉屑》引敖陶孙语:“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核其归存,恍无定处。”只看到了李诗飘忽轻灵的一面,没有理解其浑厚有力的一面。清人贺贻孙《诗筏》曾就李诗浑厚的特点加以发挥:“所谓厚者,以其神厚也,气厚也,味厚也。既如李太白诗歌,其神气与味皆厚,不独少陵也。”与严羽“香象渡河”之喻包含的意思相近。浑厚与有力是紧密联系的,荀子《劝学》谓“其水积也不厚,则负舟也无力。”厚是力的基础,笔力的“雄壮”源于气象的“浑厚”。同时,气象的浑厚又与情感(兴趣)的深厚密切相关,执着深厚的情感是浑厚“气象”的基础。严羽虽没有如此清楚的阐述,但从他立论所涉及的层面看,则不妨作如是观。复次,严羽虽然承认李白“天才豪逸”,但并不认同所谓“仙才”的说法: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宋人沿袭唐人关于“谪仙人”的说法,并进一步加以发挥,《麈史》记宋祁语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开元无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闲。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徐积《李太白杂言》云:“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从某重意义上看,这种虽是赞美实则神化、仙化的认识,与将李白俗化(“识度甚浅”、“多言妇人酒”)的倾向一样,都是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误解。

  太白之诗是有法还是无法,是有待还是无待,是可法还是不可法,宋人一般认为李诗无法、无待,也不可法,所以艺术风格有一种似非人间所有的神秘性。黄山谷认为“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郑景韦认为“李谪仙,诗中龙也,矫矫不受约束”,杨万里则认为李白诗“如子列子之御风,无待乎舟车也”,“无待者,神于诗”,朱熹一方面认为“李太白天才绝出,尤长于诗”,一方面又认为“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严羽《诗评》云:“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认为李白诗歌是有法的,只是李诗之法与一般意义的诗法不同,更多一些个性色彩和兴会标举,属于无法之法。严氏继李阳冰《草堂集序》之后,将李诗风格重新定位在“天仙之词”上,实际上恢复了李白诗歌的现实性,对正确认识其诗风格有重要意义。